如同他手中把玩的那把玉柱斧,既有价值又不失威慑力。
宋太祖赵匡胤平素喜欢随身带把斧子——确切地说,这是一把类似镇尺的物件,不是兵器,是,学名叫作玉柱斧。
据考证,赵匡胤心爱的这把玉柱斧,名日斧,形状却似如意,材质大概是玉或水晶。平日里,赵匡胤随手把玩,批奏章时可以当镇尺,遇上***事会议,也可以当作执鞭在***上指指点点。云南昆明大观楼的百字长联中就有“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之说。
北宋***元年的一天,赵匡胤百无聊赖,自己在后花园拿着弹弓打鸟玩(皇帝在花园用弹弓打鸟,看来真的很无聊)。这时有官员很冒失地闯宫求见。太祖爷以为有大事,赶紧放下弹弓接见。结果这位官员哥啰嗦了半天,没有一件是***国大事。皇上火了。官员哥却理直气壮:“臣以为不管多小的***事,也比打鸟玩重要吧!”赵匡胤可是马上皇帝,一句话冲了肺管子,顺手抄起玉斧朝着官员哥的脸上就砸。官员哥的两颗门牙应声落地。这哥们儿真有涵养。抹了一口血,不声不响地蹲下身捡起门牙放到怀里。见对方是个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主儿,皇上更生气了:“你把牙藏起来想干吗?难不成要去哪儿告我!”官员哥又是一句不卑不亢:“臣是告不了皇上,可是会有人把今天的事儿记在史书里的!”赵匡胤闹了个大红脸,知道自己太失身份了,赶紧赔着笑脸掏银子和人家私了。
一件小事足见赵匡胤的理智和宋朝***治环境的清明。虽然是***人出身,虽然也会犯低级错误,但是宋太祖是有忌惮的,或者说他是有行为自我约束力的。设想一下,如果赵匡胤手中是一把李逵用的夹钢板斧,或者说他不依不饶要开刀问斩,那位官员哥还有命吗?宋太祖把握分寸的火候可见一斑。
因此,宋朝的臣子也敢于秉理冒犯天威,斗胆直谏。后来的宋仁宗朝,大臣提意见,皇上不耐烦想走人。大臣上前一把扯着仁宗的衣袖,唾沫星四溅:“我还没说完,圣上不能走!”皇上只好坐下接着听。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后世的明朝虽然也有言官制度,大臣可以给皇帝和大臣上书提意见,但代价却是巨大的。稍有不合意,你不是脑袋搬家,就是廷杖伺候——在宫廷之上被扒了裤子打屁屁。这绝不是简单的皮肉之苦,而是对官员人格最大的羞辱!
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宋太祖最大的功绩不仅仅在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而在于建立了一个温和平顺的时代,创立了一整套清明有效的***治制度。如同他手中把玩的那把玉柱斧,既有价值又不失威慑力。
当年宋太祖立下祖训:不杀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三条训示足见赵匡胤的宅心仁厚。他的性格决定了大宋朝的平和宽容——这是一个可爱的时代,文人士大夫幸福生活了320年。
当然,赵匡胤的玉斧也并非一好百好。毕竟这只是一个,一把做工精细的玉器,比不得真实的精钢板斧锋锐有力。终宋一朝,重文轻武,始终无法根除北方边患,用金银玉帛摆平了契丹和西夏,却摆不平更加凶猛的女真。评书《岳飞传》里,金国元帅兀术就是提着明晃晃的金雀大斧带兵冲进汴梁城。尽管康王赵构南逃建立南宋,延续了国祚,却仍旧不敢直面蛮夷锐不可挡的兵锋。苟延残喘152年后,还是被草原苍狼——蒙古所灭。
值得玩味的是,赵匡胤至今仍未解开的暴死之谜,同样和这把玉斧密不可分。公元976年深冬的一个风雪夜,赵匡胤与二弟赵光义单独对饮。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宫女只能远远看见烛火摇曳,赵光义离席起身,摆手后退。赵匡胤手持玉柱斧“嚓嚓”戳地,大叫:“好做!好做!”兄弟饮至深夜,赵光义告辞,赵匡胤就寝。次日凌晨,50岁的宋太祖离奇驾崩。我们无法知晓那场“烛影斧声”的夜宴上,兄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关于赵匡胤的英年早逝,后人给出了无数猜测,莫衷一是。在我看来,赵匡胤将心爱的玉斧戳地,颇有玉碎之义,而那两句“好做!”更充满有心无力的无奈。或许疲惫的他已经发现自己创立的大宋的致命危险,却又无从解决,只好留待后世皇帝去思考。可惜的是,两宋320年间的其余17位帝王,除却仁宗、神宗、孝宗在治国能力上刚刚及格外,其他均为庸碌之辈,更无一人可望太祖项背,可以举起那把代表赵匡胤治国理念的玉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