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以后,经常被人问起:“你现在做些什么?”老同事相聚时,互相问得较多的也是这个问题。这说明,同样的问题正在许多人的心头萦绕,思考并提出这一问题,既必然,也合情合理。
刚退下来的人,长期形成的“工作情结”一时难以化解,对猛地闲而无事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换个环境和方式继续做点贡献,因而不同程度地都有找些事情来做的愿望。这完全可以理解,也应该得到尊重。
应有所为,可有所为。***和国家提倡并鼓励老有所为。不再每天上班,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退休人有退休人可以做的事情。
如果把退休生活分为早、中、晚三段时期,那么,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以及医药、医疗技术的现代化,人的体质增强,寿命延长,60多岁仅属于“年轻的老人”。绝大多数人仍可以说是年富力强,身体条件完全允许他们继续做些事情。许多人在退休时是各自部门的骨干,仍处在事业的巅峰状态,精力旺盛,经验丰富,知识技能、为人处事等都有一定的优势。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束之高阁、任其自然消退,既可惜也是浪费。人老身退心未退,仍有余热可发挥――经验和能力是他们可以继续做些事情的有利条件。
从保持健康的角度,也有必要在退休初期做点事情,动以养身。“动”不仅指体能锻炼和运动,也包括用脑子,做事情。一个人如果长期无所事事,在打发、消磨时光中过日子,疾病将接踵而至,衰老会提前到来。因此,老有所为,既是应该,也有可能。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可以发挥余热的范围很广。由于各人退休前的职业各不相同,选择自然因人而异。我有不少同事、熟人,退休后都在做些事情,大多同以前工作的性质有关。例如被原单位反聘,当某领域的顾问,搞文字翻译,授课,搞研究,著书立说,写回忆录等等。今年的头等大事是北京奥运会,包括当志愿者在内,能为成功举办奥运会尽力的机会很多;也可以把自己的感悟、思考、经历写成文章,给报纸杂志投稿。写东西需要构思,需要修改,需要充电,这使你感到有事可忙,既可以充实退休生活,也能同他人相互交流,而且对多数人来说不难做到。再如,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社团、小区出点力,也不失为发挥余热的一种方式。
我有一位同事,退休后一直自愿在社区辅导英文,每周一至两次。有一次通电话,她刚授完课回来,欢快的心情溢于言表。她为能为举办奥运会做点贡献而感到欣慰。
不管做什么,最重要的是选择做些自己喜欢并且愿意做的事情。这样给你带来的是乐趣,而非负担,是老有所为的愉悦,而非力不从心的压力。凡是喜欢的事情,做起来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凡是愿意做的事情,就会千方百计去做好,并会在做事的过程中享受乐趣。
喜欢并且愿意去做的事情,往往是自己熟悉,并有一定经验,做起来得心应手。不过,形势千变万化,知识、技能日新月异,要与时俱进,就需要不断学习。这就为你带来了老有所学的机会和压力。同时,做事的过程,可以增加与人、与社会的接触和交流,深化对你原来熟悉领域的认识,并能拓宽视野,使你有新的斩获。
力所能及,随遇而安
由于种种原因,找事情做并非人人都能如愿以偿,对此需要正确对待。
1、主动加耐心。在已经有事情可做的人中,因其名气而找上门来“求贤”者,或者在退休以前就给自己找好了“退路”者,属于少数。对大多数人,还是要毛遂自荐,自找门路,而不能守株待兔。粥少僧多是现实,找到适合做的事情也不那么容易。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耐心求索, 机会总是有的。不妨把思路放宽一些,比如,有些事情在外面找,有的事情在家里做,里外结合,相得益彰。
2 、既要适合,又要适度。退休后,健康第一,做点事情只能是一种调剂和对退休生活的充实,不必再像上班时那样做“拼命三郎”。余热要发挥,但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累。确保只花费你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空间。
3、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强自己所难,做力不从心的事情,对自己完全陌生的事情倒不如不做。比如现在时兴写书,但即使有足以成书的经历,也并非人人具备当作家的资质和条件。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此,千万不要勉力而为,这样会使自己过得很累。
4、不必为了有所为而去勉强找事情做。老有所为是一种倡导,一种愿望,一种心态,而并非一种指令。一时没有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以增加退休生活的乐趣。看到别人有事在忙,而你闲着,不必徒增烦恼。能找到合适事情做的人毕竟是少数。有机会发挥余热固然好,即使没有也要处之泰然,毕竟我们已经发过光与热,不会虚度此生。
老有所为,使退休的人对社会老有贡献,对自己老有所获,是刚退休的人进入退休生活的一种缓冲,有益于社会,有利于本人的身心健康。许多单位、部门都很重视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作用,尽力为他们创造各种机会。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有愿望而不能付之实施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对于个人来讲,要努力争取,耐心等待,把握机会,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