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有数以百计的方言,各地方言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风俗、习惯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先从语音中的声母、韵母、声调和词汇等层面对南京方言和普通话作了对比分析,而后对南京方言独有的歇后语作了赏析,最后从南京方言特有的语法结构方面阐释了其与普通话的相异之处。
关键词: 南京方言 普通话 对比分析
1.引言
中华民族人口众多,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地形条件、气候条件、人文条件的不同,产生了许多具有当地文化特征的方言。方言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标准语言的变体,其语音、音系、词汇、语义、语法等各个方面都和标准语言有许多相异之处。通过对方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探求当地的文化内涵,发掘当地的人文风俗,在以普通话为标准语的今天,为保留、发扬方言作出贡献。
我国的方言大致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其中北方方言又可以分为:(1)华北、东北方言;(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本文所要讨论的南京方言是江淮方言的一个分支。
“社会语言学研究所凭借的语言材料和数据,必须是通过实践调查而获得的真实的语料,以此保证研究的客观性。除了真实的材料, 还必须具有客观的研究态度”(戴庆夏,2004:217-218)。我是南京人,对南京方言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力***通过对生活中语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来对南京方言作简要的分析。
2.南京简介
南京,战国时楚威王始置金陵邑,以为“王之地也”,简称“宁”。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南京话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语言。明代及清代中叶之前中国的***标准语一直是南京官话。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国话,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3.南京方言之语言学阐释
方言是一国之标准语的变体,其语音、音系、词汇、语义、语法等各个方面皆与标准语有不同之处。只有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才能找到它们的不同点,从而领略到方言的魅力所在。
3.1南京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对比分析
“任何语言其实都是靠语音才成其为一种语言,或者才能作为一种活的语言而存在”(沈阳,2005:47)。语音是语言的外在物质表现形式,方言和标准语之间的差别最明显之处就在于语音。英语语音中有元音和辅音之分,而汉语中却把它们叫做韵母和声母。下面从声母、韵母和声调这三个方面来对南京方言和普通话作对比分析。
3.1.1声母对比分析
3.1.1.1南京方言中卷舌音较少,许多在普通话中需要卷舌的音在南京方言中不需要卷舌。例如:“重zhòng――zòng”,“吹chuí――cuí”,“少shǎo――sǎo”。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当代年轻南京人来说,虽然以上三个例子仍缺少卷舌音,但也有一些卷舌音是发出来的,例如:“历史”中的“史”在南京方言中发“shǐ”,而非“sǐ”。这可能是由于南京城市的开放与包容性强的原因,使许多年轻人的发音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3.1.1.2所有的南京人在说南京方言时都是l、n不分。例如:“牛奶niú nǎi”在南京方言中的发音为“liú lǎi”;“困难kùn nán”在南京方言中的发音为“kùn lán”。
3.1.2韵母对比分析
3.1.2.1南京方言中没有韵母ing,都是读作in。例如:“应该yīng gāi”,南京方言为“yīn gāi”。
3.1.2.2南京方言中没有韵母eng,都是读作en。例如:“风fēng”――“fēn”。
3.1.2.3南京方言中没有韵母uang,都是读作uan。例如:“荒huāng”――“huān”。
3.1.2.4南京方言中常把韵母iao、ue省略读成io。例如:“脚jiǎo――jiō”,“确què――qiò”。
3.1.2.5南京方言中常把韵母uo省略读成英语元音/o/。例如:“多duō”――/do/,“说shuō”――/so/。
3.1.2.6南京方言中常把韵母e读作英语的元音发音/e/。例如:“舍shě”――/se/,“遮zhē”――/ze/。
3.1.2.7南京方言中的儿话音不是很多,不像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儿话音浓重。但是其儿话音有它的特点。普通话中的“一碗yī wǎn”,在南京方言中常被读成“yi wér”。
3.1.3声调对比分析
普通话声调一般有四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南京方言却有五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南京方言的阴平发音近似普通话的去声,而其他三个音调和普通话基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入声”,“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读音短促,一发即收,使音节听起来有一种急促闭塞的顿挫感。入声已经在现代普通话中消失。为了更清晰地展现南京方言中的入声,下文举例说明,并用表格形式对比分析,其中的入声字用英语国际音标描述。
以上南京方言的入声发音短促有力,而且在声音末尾总是以降调结束。
3.2南京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对比分析
中国各地方言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词汇,南京方言也不例外。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都深深地影响着词汇的选择与使用。下面分类作简要的介绍。
3.2.1生活中常用物品词汇
勺子――“跳子”癞蛤蟆――“癞大鼓子” 鞋子――“孩子”厕所――“茅斯” 膝盖――“磕七头”扫把――“条走”簸箕――“搓拨”抽屉――“抽地”
(以上双引号内的均是以字表音。)
生活中常用的口头语
(以上双引号内的均是以字表音。)
3.3南京方言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醇厚,当然在其方言中也不乏具有当地特色的歇后语。下面举例说明。
文德桥上的栏杆――靠不住。据说,清光绪年间的一个端午节,数百人拥上文德桥,争相观看秦淮河里的龙舟竞赛,以致挤断栏杆,踏陷桥板,使桥上的人一起跌落水中,淹死许多人。从此便有了这个歇后语,常形容某物不结实,靠不住。
贡院门口的糕――馊的还是相公吃。古代每逢考期,常有一些卖糕的摊贩到贡院考场门口去卖糕,有时卖不完,变馊了,也不肯收摊离去,结果,馊糕仍被相公(即考生)们买去吃了。此语用以形容某用具或食品尽管坏了,仍由原主人受用。有时也比喻没有作完的事,仍由当事人作完而不得推卸责任。
茅厕上挂门牌――不是户。形容不讲信用的人。
茶炉子的水缸――半截下土啦。形容年过半百的人。当地茶炉子的水缸,三分之二的部分埋在土里。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南京方言的歇后语丢失了不少,只有年过半百的“老南京”还能回忆起当年挂在嘴边的南京话,现在南京年轻人使用歇后语则越来越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安装 原版全文
3.4南京方言的独特语法
“在北方方言区的推普工作中,人们更重视语音问题,而较少关注语法差异,尤其是一些与普通话不完全对应的语法现象很容易被忽略,这无疑会影响到推普工作的质量”(刘春卉,2005:44)。人们说起方言总是最先想到方言的发音与标准语有区别,然而,我发现南京方言的语法也有与普通话不同的地方。
3.4.1 南京方言中的“动动补”结构
普通话中的“动补”结构很常见,例如:“晒干”。但是,南京方言中有许多“动动补”的结构,其语法结构与普通话中的有许多不同之处。
3.4.1.1南京方言中的“动动补”结构中的两个动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节动词,而不能是双音节动词。例如:
你把房间打扫打扫干净。(错)你把房间扫扫干净。(对)
3.4.1.2南京方言中的“动动补”结构中的动词是指“人自己实施并控制的动作”。例如:
把头发吹吹干。(对) 小树快要枯枯死了。(错)
3.4.1.3南京方言中的“动动补”结构中的动词是“延时性动词”,并非“瞬时性动词”。例如:
把核桃敲敲碎。(对) 把火熄熄灭。 (错)
3.4.1.4南京方言中的“动动补”结构中的补语一般不能用动词,而是用形容词。例如:
A.压压扁 烧烧烂 拉拉直 想想清楚 (对)
B.吃吃完 吹吹灭 睡睡醒 拿拿出 (错)
A组中补语都是形容词,而B组中的补语全是状态性动词,所以不符合南京方言的规则。
3.4.2南京方言中的“A得一B”结构
南京方言分“新派”和“老派”。“老派”一般指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人说的话,而“新派”则指年轻人和中年人所说的话。在“新派”中,特别是三十岁以下的南京年轻人,他们的话语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就是“A得一B”。A通常是形容词,B通常有几种选择:“塌”、“腿”、“逼”。例如:
A.你强悍得一塌嘛! 现在网速慢得一塌!
B.这辆车子制动性能好得一逼! 星期六忙得一逼唉!
C.那个片子恐怖得一腿! 今天无聊得一腿!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结构“A得一B”中的“一B”作为补语,其实就是对“A”的程度的一种加强,也突显出说话人强烈的情感态度。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也看到了南京方言当代流行语的不文雅的一面,但是有学者说:“说话的时候要回避这些字眼,研究的时候是不必要排斥的,并且是不能排斥的。研究这些字对认识语言的现状与历史都很重要。”(李荣,1994:161)
4.结语
中国疆域辽阔,各地方言就如一朵朵美丽的鲜花,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花园。我们要用一双明亮的双眼,洞察语言的方方面面,探究方言的点点滴滴。本文以社会语言学的思想为指导,对南京方言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从中我们领略到了南京方言的魅力,同时也意识到对方言的研究还可以继续深入。
南京方言曾为中国***语言,周边数国曾以学习南京方言为荣,以致今天都能在日语、韩语中发现南京方言的音调身影。而如今,南京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正敞开怀抱,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在人口的交融中,南京方言也在与时俱进,既保留传统,又崇尚革新。
参考文献:
[1]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书馆,2004:217-218.
[2]李荣.禁忌字举例[J].方言,1994,(3):161.
[3]刘春卉.南京方言中的“V不起来”与“阿/还VP”[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3):44.
[4]沈阳.语言学常识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