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画种之一,它所表现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可归纳为花卉、翎毛、走兽、蔬果、草虫、树石、器物等,还包括与动植物的生活、生长有关的一切环境,如山炮小溪、树木草地、池沼溪潭、藤萝棚架以及四季、天气等等,这些都属于花鸟画的表现范畴。
自古以来,人们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由生活中的感受转化为艺术上的表现,大量描写山川树木、花卉禽鸟的诗歌和绘画构成了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家熟练的笔墨色彩,塑造了各种栩栩如生、姿态各异的花鸟形象,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深受人们的喜爱。花鸟画不仅表现花鸟之美,更重要的是以描绘花和鸟作为抒发感情、表达意念的重要媒介。观者可以通过欣赏生机勃勃的画面,去体会作品的全部内涵,从而激发人们的感情,振作精神,舒畅心志,修养德行,培养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一、花鸟画的形成、发展
花鸟画的产生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原来花鸟画依附绘画之中。新石器时期,各地彩陶器物上常见各种***案纹饰仅作为装饰花纹之用,进入夏、商、周时期,鸟兽形象的应用比较普遍,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擅长描绘花鸟的画家,如南朝宋代的顾景秀。一些著名的人物画家也画过以花鸟为题材的画,如顾恺之画的《凫雁水鸟***》、《水鸟屏风》,陆探微的《斗鸭***》等。
唐代花鸟画成为***画科,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期间出现了不少花鸟画家,如擅长画鹤的薛稷,擅长画折枝花、牡丹、孔雀的边鸾,都能充分抓住花鸟瞬间的神态和动作,通过笔墨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来。
五代时期的花鸟画在唐代的基础上进入了成熟和鼎盛阶段,出现了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种风格,形成了五代、两宋花鸟画的两种流派。北宋郭若虚在《***画见闻志》中名之为“徐黄异体”,他说:“谚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气质,盖以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可见,“徐黄异体”是因为他们有了不同的志趣和审美观点,有不同的经历,因而选择了不同的表现形式。黄筌:“双钩,用笔精细,不见墨迹。”画时先以淡墨勾勒,然后施以浓艳的色彩,重形似,重写生,重赋彩,形成了浓丽、工整、富贵的风格。徐熙则开创了写意花鸟画之先河,重水墨、重意境、重笔迹,清新淡雅。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两派名家辈出,形成了中国花鸟画的两大主要体系。
两宋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宫廷画院花鸟画创作一直非常活跃。宋徽宗赵佶提倡不模仿古人,情态形色工丽自然,笔韵高简。黄筌之子黄居,克承家学,以勾勒填彩一派成为院体的标准。徐熙之子徐崇嗣,创造新意,不以墨线勾勒轮廓,而用颜色直接叠色渍染,创立了没骨法。重彩、淡彩、水墨或工笔、写意,各种风格百花齐放。苏轼、赵孟、郑思肖等则使文人画走向了成熟。
明代花鸟画大体上继承了宋代院体画格局,少独创。文人墨写意画较为盛行,其中,沈周、唐寅、徐渭、陈淳、王冕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画家。
清代朱耷和石涛异***突起,以其独有的风格抒发内心的情感,画风别开生面,富有新意。以后,金石之学兴起,为写意花鸟画的新发展作了准备。
以赵之谦为首的任伯年和吴昌硕等画家的“海上画派”为近百年绘画的发展影响较大。现意花鸟画大师如齐白石、潘天涛、王雪涛、李苦禅对画界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和启发。
二、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
花鸟画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大类。工笔画是用工整细致的笔法,一丝不苟地描写花、鸟的具体形象。写意画是用简练概括、泼辣奔放的笔法,表现花、鸟的形象和形态。下面作一简要的介绍:
工笔花卉以线为造型基础,运用毛笔勾线,对线条有很严格的要求。白描不是用细线沿着花叶轮廓去描,而是用书法中研究的用笔去写出形象。工笔的白描不只是讲究工细,更重要的是追求线条的力感、。中国画讲究“应物象形”,线条必须与花卉的形象、质感、空间感结合得恰到好处,进而把花卉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和花卉的神情意趣表现出来,从对象的结构入手,描绘出对象具体而生动的形,最终达到表现对象内在神韵的目的。花卉着染色彩要使画面艳丽典雅,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此外,每一幅画应该有一个主要色调,整个画面色彩要统一协调,用统一的色调表达画面意境。
写意花卉的主要表现技法之一是点染法,是指用毛笔蘸墨或色直接点染而成的画法。此法的特点是点墨成形,一笔下去不能涂改,通过墨彩的干湿浓淡变化,以及笔法刚柔、顿挫等表现花卉的形态、质感,表现作者的情感。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才能大胆落墨、落笔成型、一气呵成。
勾勒法也是画写意花鸟的常用技法,它不同于工笔白描勾勒,要求意在笔先,笔无凝滞,一气呵成。勾勒法线条变化大,笔随意转而不为形所拘,线条更加概括、简练、富有变化,忌板、刻、结等毛病,注意抓形象的大结构、大姿态和表现总体感觉。
此外,勾染法和泼墨法也是写意花卉常用的技法。勾染法是勾染并用,多是先勾线后点染或晕染。泼墨法则形象生动,有气势,大笔饱墨,随笔皴擦,淋漓尽致,浓淡相间,最能体现墨的气韵。
三、结论
古代花鸟画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遗产,是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民族绘画传统的重要借鉴。但时代在前进,我们不应该只满足于以往的成就停滞不前,而应该不断地创新和更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