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以人为核心,赞颂人的精神的可贵,强调个体有尊严的存在,并且推崇将个人融入到集体之中,追求幸福诗意的生活。
关键词:个人精神 小我 大我 尊严 诗意的栖居
引言
斯坦贝克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也曾经说道:“人类被证明具有伟大的心灵和精神――面临失败的勇气,勇敢无畏的精神,宽恕和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作家,必须宣扬和赞颂这些。”[1]在斯坦贝克的作品中,我们随处可见他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赞颂,对和谐诗意生活的向往。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斯坦贝克作品中体现出的人生观。
一、推崇个人精神的力量
1949年斯坦贝克曾经在给朋友约翰・奥赫拉的信中说道:“我非常相信的一件事就是我们人类所拥有的、唯一具有创造性的东西就是个人的精神。两个人能够生育一个孩子,但是我不知道群体还能创造出别的什么东西,没有个人精神所支配的群体是令人可怕的、具有破坏性的。对于人类的未来,斯坦贝克始终满怀期待,信心满满。即使面对精神危机,斯坦贝克也坚信人们可以找到出路。这种出路在于尊重个人精神,充分发挥人的力量,使得人生存在的意义得以真正实现。在《愤怒的葡萄》第一章中写一夜大风过后:“男人们站在他们的篱笆旁边,看着受灾的玉米正迅速的干枯下去,只有少许绿意从尘沙的障翳下透出来。他们沉默着,不大动弹。妇女们从家里出来,站在自己的男人身边――悄悄窥测他们这回是否会完全泄了气。妇女们偷偷地打量着男人们的脸色,只要他们不气馁,玉米没有收成也不要紧。孩子们站在旁边,用光着的脚趾头在尘沙上画着***,暗自留意着大人们是否会泄气……过了一会儿,那些呆望的男人的脸上失去了迷惘的神态,变得勇敢、愤怒,有应付困难的决心了。于是妇女们知道她们已经平安无事,男人们不会泄气了。她们问道,我们怎么办呢?男人们回答说,我不知道。但是问题已经解决了。妇女们和孩子们都深深地知道,只要家里的男人挺得住,她们就再没有忍受不住的灾难了。”即便是男人们面对灾难,不知道怎么办,只要有决心,不泄气,那妇女和孩子就感觉平安无事。男人就是妇女和孩子的精神支柱,只要精神支柱不塌,再大的困难都能安全度过。在《愤怒的葡萄》中,作者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家庭的强大精神支柱――乔德大妈。她勤劳勇敢、正直善良、乐于奉献,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她都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并且永不放弃。西行途中历经坎坷,她始终用自己的乐观和微笑鼓励全家人勇敢前行。“她那双茶褐色的眼睛似乎饱经了忧患,已达到了豁达的境界。她似乎知道自己是全家的堡垒,是一个攻不破的坚强阵地;她似乎是承认了自己的这种地位,还表示欢迎。只有她承认遭到了忧患,老汤姆和孩子们才会觉得遭到了忧患,因此她就把自己锻炼得很坚强,根本就不把忧患放在心上。每次发生了什么快乐的事情,大家就首先看看她是否有快乐的表情,于是她就养成了一种习惯,遇到无足轻重的喜事也大笑一场……她似乎知道,如果她动摇了,全家就会动摇,如果她居然大大地动摇或是绝望,全家就会完蛋,全家的意志就会不起作用了。”在出发几天之后,由于路途奔波,奶奶死了。这时的乔德大妈展现出了她的顽强,为了能够让全家人安全渡过沙漠,她整晚都躺在奶奶身边。这些举止令见惯了世间百态的牧师凯西都慨叹她的伟大与勇敢。家庭四分五裂,小儿子诺亚离开了家,独自沿着水源地谋生去了;女婿抛下了罗撒香和未出世的孩子,不知道逃到了哪里;奶奶和爷爷相继离世。亲人的生离与死别都狠狠地打击着乔德大妈的心,但她始终坚信只要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在收容所里,疯癫的女信徒故意刺激怀孕的罗撒香,她愤怒地让那个女人滚出她们的帐篷。当冷酷无情的警察们趾高气扬地称呼她们为“俄克佬”时,乔德大妈抓起铁锅朝那些人扔去。最后,当他们满怀希望地来到加利福尼亚州之后,她发现这片土地上存在着严重的剥削与压榨时,她依旧鼓励全家人不要气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获得好生活。乔德大妈的勇气与信心犹如黑暗大海中的灯塔,给人以方向与指引,鼓励全家人不要放弃。她的这种在逆境中的坚强意志为美国人民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使人们面对挫折与困难也要永不服输、不轻言放弃。乔德大妈无疑完美地诠释与展现了个人精神的力量。
二“小我”向“大我”的转变
“大我”与“小我”是一对对立的、内涵又在不断丰富发展的概念。从一般意义的层面来讲,“大我”通常指向宏大叙事,常常与国家、民族,社会等意义指向相联系;而“小我”则成为个体、自我、个人等的代名词。斯坦贝克的作品一方面强调个人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又强调群体力量,个人只有融入到群体之中,才能获得幸福,获得成功。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塑造了塞缪尔・汉密尔顿这一人物形象。他的名字同《圣经》中的先知撒母耳一致。他同妻子跋山涉水从北爱尔兰来到了萨利纳斯谷,他神采奕奕,动力十足,各种各样的新奇主意充斥着他的头脑。他在那里拥有一大片的土地,但是这些土地“贫瘠干燥,没有水源,表土层又薄得像皮包骨头。耐旱的艾灌丛勉强活了下来,橡树由于缺水,长得又瘦又矮。即使遇到好年成,牛群也没有什么可吃,饿得瘦骨嶙峋,到处找青草”。[5]这些贫瘠的土地即使有多少也不够养家糊口,但是塞缪尔天生乐天派,他享受这里的生活,给当地人讲述萨利纳斯谷以外的有趣的、富有哲理的事情。他井井有条地打理着自己的生活,他学习医术,为自己的妻子接生;他研发农业生产工具,为当地百姓造福;同时他在自己的土地上不断打井,寻找水源。一次次地失败并没有挫败他的信心,反而使他更加坚定找到水源的信念。除此之外,塞缪尔并没有因为自己生活拮据而自卑,不愿与外界交往,相反,他更乐于帮助他人。他在亚当的恳求下,帮助亚当在桑切斯特农场寻找水源,建立伊甸园。同时,在亚当因为卡西的背叛而堕落时,塞缪尔开导亚当,使得亚当从颓废中走了出来。但是他从不为自己忙碌却无收获的行为感到苦恼。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常常帮助别人,在精神上开导别人,把自己的人生态度传染给别人。塞缪尔将自己融入群体当中,即便处在极为恶劣的生活条件下,依然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快乐。
吉姆・凯西是《愤怒的葡萄》中的一位牧师,本来对上帝有着虔诚的信仰,但是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的梦想,不得不四处漂泊。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祷告是否真正能够给百姓带来福音,消除灾祸。在大萧条时代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他选择跟随乔德一家踏上了西行之路,去寻找理想中的福地。但是一路上的见闻使得凯西越来越痛心:富人的为富不仁、警察的麻木残暴以及百姓的流离失所这些都在刺激着牧师的神经。于是,凯西开始寻求反抗的道路,他号召农民们团结起来反抗工头们的残酷剥削,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但是在斗争过程中,由于力量的薄弱,凯西选择代替他人受过从而被捕入狱。在狱中,凯西逐渐意识到救世之道在于:只有许多人的灵魂凝聚成为一个大灵魂,这样才有获得成功的希望。出狱后的凯西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反抗剥削的斗争中去,他为了帮助工人增加工资,提高待遇,不断领导工人罢工,作为工人斗争的领导者,凯西最终被残忍杀害,他为自己的群体的事业付出了个体宝贵的生命。凯西虽然被警察打死了,但是他所宣扬的道理,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精神感化教育了许多人。汤姆・乔德便是其中之一。他早年由于失手打死了人,被关进监狱。出狱之后,随家人西迁,成为主要劳动力。他起初性格耿直,见义勇为,敢于同欺压人的现象进行斗争。凯西被警察打死,他就打死警察为凯西报仇。经过长期个人的斗争,它逐渐意识到“一个人并没有自己的灵魂,只是大灵魂的一部分”。并且立誓:“凡是有饥饿的人为了吃饭而斗争的地方,都有我在场。”此刻的乔德便将有限的“小我”融入到无限的“大我”之中,实现了由“我”向“我们”的转变。
在诺贝尔颁奖礼上,斯坦贝克发表了他的领奖词,在陈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理想之后,他用《圣经》中的话作为了演讲的结束:“最终有道,道乃是人――道与人同在。”斯坦贝克践行了他所说的作家要承担的历史责任:“他受命要暴露我们那么多沉重的错误与失败,要把我们黑暗而危险的梦境捞到月光之下,以便改善。再者,作家受命要宣布并赞扬人类精神与证实了的伟大能力,在失败中的飘然能力,他的勇气、同情与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约翰・斯坦贝克著.胡仲持译.愤怒的葡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郭剑敏.“大我”、“小我”[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
[3]约翰・斯坦贝克著.王仲年译.伊甸之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海德格尔著.郝元宝译.人,诗意地栖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彭诗琅廖隐编.诺贝尔文学奖金库第五卷[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6]陈映真编.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三十八卷・致答辞[C].台北:台湾远景出版公司,197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约翰·斯坦贝克作品的“小我”与“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