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简捷而便于搬迁的房屋,仅需两、三头牛或者骆驼便可驮载迁移。在更新草场或放牧点后,只需几个小时又可重新搭建居住。如今,这些房屋的功能已经发生变化,成了哈萨克人脱贫致富的旅游项目。
到过***哈萨克族居住区的人,都会被草原上星星点点的毡房深深吸引。
哈萨克族自古就以游牧、狩猎为生,过着动荡漂泊的生活。哈萨克毡房的出现与他们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17世纪后半期,当时统治***及附近地区的蒙古准噶尔部向周边扩张,哈萨克人被迫离开故土。18世纪中期,清***府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后,哈萨克人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在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的过程中,许多哈萨克部落又陆续迁入新的中俄边界中方一侧,这些先后游牧和迁徒到中国境内的哈萨克部落,一起组成了今天的哈萨克族。
如今,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台地区以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人口约130万人。在几个世纪的动荡迁移过程和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哈萨克人为适应生存环境,创造发明了这种最简捷而便于搬迁的房屋――“哈萨克毡房”。它仅需两三头牛或者说骆驼便可把毡房和简单的生活用品驮载迁移,在更新草场或放牧点后,只需几个小时又可将毡房重新搭建居住。
毡房,哈萨克语称其为“宇”,是一种易于拆卸、携带方便的简易住房。住房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和门五个部分组合而成。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庐形。毡房的围墙用木栅栏横竖交错成菱形,交错处用牛皮绳扎紧,迁移时木栅栏可以收拢。每块栅栏宽约3.2-3.5米,高约1.5-1.7米,栅栏的用岌岌草和各色毛线纺织成一定***案的草帘,使毡房美观漂亮。毡房上部的穹庐顶,用几十根木撑杆搭成骨架。如用4块栅栏围墙的毡房要用65根撑杆,用8块栅栏围墙的毡房需要90根左右的撑杆。整座毡房屋架搭好后,再在围墙及顶部铺盖毛毡。顶部中央开有天窗,天窗上有活动的毡盖,平日通过天窗通风采光,如遇风雨天气则盖上天窗以避风寒。毡房的门是用木板雕花制成双扇门,也有用草帘或毡帘做门的。门高不过1.5米,宽不过0.8米,门的朝向多向东、向南。房内正中端对着天窗部架有火炉,用以做饭、烧茶或取暖。房屋后半部分为地炕,整个地炕铺垫数层毛毡用以隔潮,最上层铺设的毛毡印染有多种***案,以增美观。在后部正中靠墙位置放置木箱。箱顶摞放被褥,晚上睡觉时铺开,白天收叠。平时地炕用于吃饭或招待客人等。进门右侧储放食物和炊具,左侧放置马具和其他物品。整座毡房围墙内侧用针织绣品做装饰,十分美观。哈萨克毡房里物品摆放已成固定模式,也是最合理、最充分利用有效空间的摆设,家家如此。
哈萨克族还有一种圆锥型的简易小毡房,称为“阔斯”。而迎娶新娘的毡房叫“吾搭乌”。这种小毡房或“新房”中陈设着新添置的家具物品,并用许多绣花、刺花、补花作装饰品,装点得十分美观。外出游牧时也常用此毡房,以便于搬迁和驮载。
哈萨克毡房在外形上有别于蒙古包。蒙古包的支撑杆是直的,而哈萨克毡房的支撑杆则是弯的,呈穹窿状。所以蒙古包的外角边是直的,哈萨克毡房的外角边是圆形的,其内部的物品摆放等大同小异。
如今边疆牧区少数民族都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国家拨款在牧区建立定居点,修建房屋、水电、交通等配套设施。哈萨克大多数牧民也由原来的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但是,哈萨克毡房并未因此而消失,反而成了让哈萨克人致富的旅游项目。这些装饰华丽、设施齐全、极具民族特色的毡房犹如粒粒“珍珠”撒满美丽的草原,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居住,真切地感受草原的乐趣,感受哈萨克的民俗风情,感受哈萨克人的盛情好客,同时也感受着新一代哈萨克民族的新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草原“珍珠”哈萨克毡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