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Ⅱ)

摘要: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自然地域单元,由于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而被称之为“地球第三极”。它是南亚、东南亚众水发源地,哺育了中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至当代,它仍然对中华民族乃至南亚、东南亚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草原分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荒漠草原、高寒灌丛等。在各类草地类型中,以高寒草原与草甸草地面积为最大。草原呈现东湿西干由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带性更替。在青藏高原东南部与东北部边缘地带分布有小面积的森林。藏区牧民畜牧活动的特点按自然变化而行的行为“逐水草而居”。循自然规律所动,是一种较典型的既饲养家畜又保护草原的方式。藏族牧民饲养家畜的数量仅维持在满足其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内,不靠养畜来推动经济增长和积累更多财富。在控制家畜数量上采用“放生”、“淘汰瘦弱体保护整体”和“维持最低需求”3大类型。在畜种结构的控制方面,将绵羊与牦牛的比例保持在1∶1~3∶1,大部分为1.5∶1.0。这种选择,乃是对高寒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因而,藏族牧民可看成是“牦牛背上的人。

关键词: 青藏高原;藏族;分布地特征;游牧方式

中***分类号: G 75;G 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500(2011)03-0001-05

1 藏族的分布地特征

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和喀喇昆仑山脉,与克什米尔地区、阿富汗和独联体的中亚诸国接壤;向东到达横断山脉,连接邻国缅甸和我国的云南高原,并且濒临亚热带湿润的“四川盆地”;北缘通过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以4 000~5 000 m的高差与亚洲干旱荒漠区的塔里木及河西走廊相连;南端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毗邻印度及喜马拉雅山地国家尼泊尔和不丹。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位于我国境内,东西长约2 700 km,南北宽达1 400 km,面积约250万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强。它包括了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以及******自治区、甘肃、四川和云南的一部分。它的自然特征与众不同,是地球上的一个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

青藏高原地处地球最高点,它是全球海拔最高的自然地域单元,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由于其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而被称之为“地球第三极”。这里巍巍高山直入蓝天,绵绵白云环绕雪峰。它是南亚、东南亚众水发源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高原以它广阔无私胸怀哺育了中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至今当代,它仍然对中华民族乃至南亚、东南亚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1]。

2 藏区的草原特点

青藏高原草地面积约占全国草地资源的30%。达1.20亿 hm2。可利用面积为1.06亿 hm2,其中,0.57亿hm2,青海0.38亿 hm2,川西北0.73亿 hm2,甘南0.73亿 hm2,占全国北方草原区33亿hm2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8.2%。草原分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荒漠草原、高寒灌丛等[1]。在各类草地类型中,以高寒草原与草甸草地面积为最大。两者占青藏高原草地面积的82%,是高原草地的主体,因气候、地形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草原呈现东湿西干由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带性更替。由于高原的持续隆起与气候干旱寒冷,青藏高原只有在高原东南部与东北部边缘地带分布有小面积的森林。

高原多山,山体相对高差较大,山地上部与下部,阴坡与阳坡气温悬殊,因而植被也呈差异性。山地上部与阴坡以高寒草甸为主,山地下部的阳坡和河谷宽隙地以草原为主,山地下部阴坡则分布灌丛类。因此,顺应气候、山地和植被差异而进行季节植被划分,进行季节轮牧游牧便是畜牧生产必须遵循的规律。

草原区地域辽阔、地势高峻,海拔都在3 500 m以上。气候属纯大陆性气候,“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是这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古有“五月解冻,八月草黄”之说。由于地势高、日照长,太阳幅射强,牧草生长良好,草质佳,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且耐牧,适宜于各类牲畜发展的天然牧场。

高寒草原多分布于海拔4 000 m以上,土壤为高山草原土,土层较薄而疏松,富含石砾砂壤,含水量很少,地表草皮层贫瘠。高寒草原为青藏高原上的主要草地类型,广泛分布于羌塘高原、青海高原、昆仑山内部山地及祁连山高山地带。高寒草原是长期受干旱、寒冷气候的影响而发育成的草地类型。它以多年生密丛禾草、根茎苔草及小半灌木垫状植物为建群层片,具有牧草低矮、层次结构简单、牧草生长期短、生物量低的特点。

高原草甸类型复杂多样,由低温耐寒的多年生地面芽和地下芽草本植物为优势所形成的植物群落。其草群结构简单,层次不分明,牧草低矮高度18~20 cm。呈丛生、莲状或垫状,植株小,叶型窄,生长期短的特性。6月底开始萌生,7月初至8月底生长非常迅速,一片浅绿色,7月各类草长齐,8月下旬百花败谢,9月中旬杂草枯黄,秋风刮过,风力达7~8级,但嵩草由于叶粗根深,仍紧紧扎根于草地而未表土层。

高寒沼泽化草甸是由耐寒湿中生多年生地面芽与地下芽植物或混生草本植物的草甸植被类型。一般分布于湖滨、山间盆地、河流两岸的低阶地、山麓潜水溢出带(泉水处)、高山分水岭的鞍部、高山冰雪带下缘。

荒漠草地指由旱生的、叶退化的小乔木、灌木和骆驼藜所构成的稀疏植被。广泛分布于阿里北部、西北部的羌塘高原、青海柴达木盆地等地。其植物分布稀疏,覆盖度极小,生物生产量低,生态系统简单、脆弱。荒漠植被维持着荒漠区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的全部过程,又是防止风蚀和流沙的重要因素。荒漠植物由小乔木、灌木、半灌木,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在寒冷多风的冬春寒季,这些植物匍匐于荒漠大地上,使荒漠有了生机[2,3]。

高寒灌木丛是由耐寒的中生或旱生灌木为建群层片所形成的植物群落,广泛分布于高寒各地及森林线以上的高山带。

草原区人口稀少是藏族的主要牧业区。牦牛约1 300万头,是藏族地区的主要牲畜。公黄牛和母牦牛杂交所生的公偏牛是主要牲畜,母偏牛是良好的***牛。羊有藏绵羊和藏山羊,藏绵羊占多数,约4 000万只。有些山区道路难走,只能用绵羊运输,每只可负重10~15 kg。

地势较低的河谷区,海拔为2 000~3 000 m。气候温和,年均温度10 ℃,年降水量500~800 mm。如境内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各支流河谷(包括拉萨、日喀则、江孜、山南、林芝等市和专区)和昌都地区南部的河川峡谷,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中部和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属于这一气候类型,是藏族主要的农业区和自来人口集中、文化发达的地区。更有一些海拔在2 000 m以下的河谷低地,如的门隅、洛渝地区,气候终年和煦,无霜雪,作物1年可获至3熟。

在河谷区和草原区之间,还交错夹杂着许多面积大小不等的半农半牧区。藏族农业区的粮食作物以青稞为主,大麦、小麦、豌豆、油菜籽的产量也很多。部分河谷低地还产玉米和水稻。在喜马拉雅山中段海拔450 m号称“世界第一高城”的帕里,试种青稞、马铃薯等作物成功,并且获得了丰收。在,蔬菜的品种原来很少,1959年后已陆续从内地引进很多菜种。

雅鲁藏布江中下流一带的山南、工布、波密、门隅、洛渝等地,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甘南藏族自治州白龙江等河川流域的林区,青海省的海北、玉树,果洛3个藏族自治州的林区;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的森林面积,占四川省森林总面积的2/3以上,森里藏族自治县的林区,更占到全县总面积的90%。

植物种类整个青藏高原差异很大,在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高等植物种类达5 000种以上,是世界上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地带;但在高原腹地广阔地域,在大陆性寒旱化的高原气候控制下,植物种类急剧减少。在与***交界处的阿克赛县和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则大面积土地[2]。

3 藏区畜牧活动的特点

藏族人民主要以农牧业为生。培育出了牦牛、藏马、藏羊、藏山羊、藏猪和藏獒等藏系家畜。高寒草原+藏系家畜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寒草原畜牧业区域。

3.1 游牧方式

古人称游牧为“逐水草而居”,实际上“逐”是循自然规律所动,按自然变化而行的行为。是一种较典型的既饲养家畜又保护草原的方式。

高原动物的习性、行为与活动方式,常常影响着高原人。藏族牧民的游牧方式按季节在不同区域迁徙,这与野生动物的迁移方式有一致之处。人们从中预测天气变化、草地状况。例如:当鼢鼠从滩地、河谷地迁徙到山阴坡时,人们认为天气可能要干旱;河谷地带人们从春季候鸟飞来的迟早预测当年天气变化[4]。每年5月底到6月初,青藏高原海拔3 000 m以上草原地区进入暖季,气温在5 ℃以上,高寒山地草甸类、沼泽草甸类、灌丛草甸类草地青草已长出长齐,早晚气候凉爽,又无蚊蝇滋扰。牧民们此时进入高寒草地,喜凉怕热的高寒地带牲畜适宜这种气候,又能充分利用高山草原牧草资源。而冬季所居的大面积草地已完全无畜,使这里的牧草能不受干扰地充分生长。

夏季高寒草地,各种植物利用短暂的夏季迅速生长,牧民放牧早出晚归,让牲畜充分利用生长极快的牧草,早晚放牧于高山沼泽草地或灌丛草地,中午天热时放牧于高山山顶上,或湖畔河边泉水处。此时大量的野生岩羊、黄羊与家畜遥遥相伴,甚至混群,情景非常优美迷人,这个季节是牛羊的季节,牧民们不会去干扰。

8月底9月初,高寒草地天气变冷,气温降至5 ℃以下,此时牧草籽已熟,正是抓秋膘的时期,于是牧民又驱畜进入秋季草地。在利用了这段地区牧草资源后,10月下旬进入冬季草地,这里是海拔较低的平地或山沟,避风向阳,气候温和,牧草多系旱生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返青迟,枯黄晚,性柔软。经过一个暖季的保护,已高为20~30 cm,足够家畜在漫长的冬季食用,这时放牧一般晚出早归,当太阳照得暖洋洋时才驱牛羊缓缓出圈,晚上太阳落山前即回畜圈。同时放牧先要选择草地:“先放远处,后放近处;先吃阴坡,后吃阳坡;先放平川,后放山洼”。牧民们总结出了利用不同草地,不同季节与气候放牧的经验,比如“夏季放山蚊蝇少,秋季放坡草籽饱,冬季放弯风雪小”。“冬不吃夏草,夏不吃冬草”―要充分保护不同季节的草原。“晴天无风放河滩,天冷风大放山弯”;“春天牲畜像病人,牧民是医生,夏天好像上战场,牧民是追兵,冬季牲畜像婴儿,牧民是母亲”。这是放牧的经验。

牧民跟着羊群转,畜群随着水草走,人畜都循一年四季天气变化而游牧。这种恒定的路线,不变的轨道,牧民无法突破,他守护和驾驭着畜群,同时又被自然所支配。他们世世代代承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成为自然规律被动的执行者、维护者。所以他们的畜牧生活几乎无太大的变化。由于游牧民族需要在不同季节为畜群在荒凉草原上寻觅生活资料,他自己的生活与行为必须准确地按气候与植物生长周期表行动[4]。

3.2 放牧家畜数量的控制

现代经济学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财富,即实现经济效益最佳化。利润是人们经济活动的最大动力。但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畜牧业中,有一种与现代经济学模式不完全一致的方式,这便是对高原生态环境加以融合的畜牧方式。这种畜牧方式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3.2.1“放生”类型 有些藏族牧民将自己家养的部分牛羊看成“放生”的。牲畜从生到老死一直在看护、照料,不宰杀,也不出售,牧民在放牧过程中每年获取的牛羊毛、牛***等产品供自己消费。亦可将牛毛、羊毛及自然死亡的皮革及***制品驮到农业区换取青稞炒面等日用品。有的牧民只放生自己畜群的1/10,有的放生1/3。也有人是象征性地放生一两只(头)。“羊要放生、狼也可怜”在藏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和现象[5]。

3.2.2 淘汰瘦弱体保护整体的类型 藏族牧民每年冬初挑出一批老、弱、病、残的牛羊及时出售或宰杀。藏族牧民认为这类牛羊在冬初不及时淘汰,那么笠年春季牧草干枯,气候恶劣的情况,就会冻饿死亡。从保护其他牲畜,保护草地出发,这种牺牲小量保存大量的策略,是让大部分牲畜正常生长、草地受到保护的适宜策略。多半藏族牧民采取这种方法[5]。

3.2.3 维持最低需求类型 藏族牧民饲养家畜数量仅维持在满足其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内,不靠养畜来推动经济增长和积累更多财富[5]。

3.3 畜种结构的控制

藏族牧民的主要饲养动物是牦牛、藏羊、藏马,少量饲养藏山羊及藏狗。在牧区人们很少饲养猪,因为养猪势必破坏草原。绵羊与牦牛的比例是1∶1~3∶1。大部分为1.5∶1.0。这样的比例有生态学、生活需要和文化学的根据[5]。这种选择,乃是对高寒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因而,藏族牧民可看成是“牦牛背上的人”。

3.3.1 经济效益 藏绵羊生长繁殖快、食草量较少,羊毛产量比牛毛多,而牦牛繁殖少、生长慢、食草量大,牛毛产量很少。故从经济上看养牛效益较低,而大量饲养绵羊是最有利可***的。

3.3.2 生活需要和文化角度 牦牛是唯一产绒的牛种,人称万能畜种。它是保证藏族牧民维护自给自足生活的主要来源。牧民的衣食住行全部来源于牦牛。用牛绒、牛犊皮制衣;牛皮制鞋、制舟(一种藏区独有的牛皮船);食物中主要成分肉、***、酪、酥油来自牦牛;部分生活生产工具如绳、皮袋等来源于牦牛;住所―帐篷原料为牦牛粗毛;牛粪是牧民的主要燃料。同时,牦牛又是草原主要交通工具,牧民靠牦牛驮运搬家,人称“高原之舟”。

从文化角度看,在藏族民间牦牛尤其是白牦牛是以神的形象出现的,人们对牦牛保持着崇拜的信念。家有牦牛,给牧民精神生活带来丰富的内容。

3.3.3 地理学 是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选择。牦牛耐寒冷,善爬高山,能食高寒草地,比绵羊更适应高海拔的高寒环境。因此,海拔越高,牦牛比例越高。海拔越低,绵羊比例就高。

3.3.4 生态平衡的意义 一定的生物种类与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维系一个生态系统平衡。牦牛生活于高寒地带,可以利用夏季牧场最高最冷地方的牧草,亦可利用绵羊不能利用的湿生植被,同时采食牧草的高度较低。所以牦牛与绵羊的资源生态位置相同,从而使一个地区的牧草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另外,牦牛可到一般绵羊到不了的地区去采食,刺激这里的牧草生长,它们的粪便可以为该地方的植被提供养料。同时,牦牛对高原寒冻、雪灾、大风等具有更强的抵御能力,夜间,羊圈拴缚牦牛可防狼为害羊群。藏族牧民们认为,大量的牦牛与绵羊共同生存,绵羊生长似更容易、更健壮。而单独的绵羊群则成活率低。因而,藏族牧民可看成是“牦牛背上的人”。

参考文献:

[1] 洛桑•灵智多杰. 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概论[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1.

[2] 周兴民. 青海植被[M]. 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20.

[3] 郑度. 中国的青藏高原[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80.

[4] 南文渊. 藏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20-30.

[5] 南文渊.藏族传统文化生态概说[C]//马子富. 西部开发与多民族文化.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31-192.

Rangeland nomadic culture of the Tibetan (Ⅱ)

-The culture of rangeland and production

WANG Xi,SHI Shang-li,ZHANG De-gang

(College of Pratacultural Science,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Ecosystem,Ministry of Education/Sino-U.S.Centers for Grazingland Ecosystem Sustainability, 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the highest natural geographical unit over the world and called “the third pole of thr earth” because of its high relief and cold climate.It is the source of numerous rivers in south and south East Asia and nursed the civiliz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area,Yangtze River area and river are in India.It plays the critical role i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outh and south East Asia.The rangeland could be grouped into alpine steppe,alpine meadow,desert steppe,alpine shrubland,in which,the alpine steppe and alpine steppe take the largest area.The zonal distrbution pattern is forest-meadow-steppe-desert.A small area of forest distributes in the south and northeast parts of the plateau.The animal produ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pursuing after water and grass”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rules,which is a typical pattern to graze livestock and meanwhile protect grasslands.The livestock population the Tibetan people raise is always kept to only meet their essential living and not to expand the flock size for more profit.They usually take three ways to control the livestock number,i.e,“free animal”,“eliminate weak animals” and “keep the lowest demand”.In terms of the control of livestock structure,they keep the ratio of sheep and yak as 1∶1 to 3∶1,and mostly 1.5∶1 to adapt the alpine environment.So,the Tibetan people can be called “the people on the back of yak”.

Key words: Qinghai-Tibetan Plateau;Tibetan;distribution;nomadic pattern

藏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藏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Ⅱ)

学习

百年中国话剧的“莎士比亚化”考察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百年中国话剧的“莎士比亚化”考察,内容包括莎士比亚的话剧有多少,莎士比亚五十年戏剧展。对百年中国话剧可从各个角度进行考察以总结其经验教训,“莎士比亚化”应是考察中国话剧历程的角度之一。

学习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问题,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研究。摘要: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指课堂教学中发生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人际互动过程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

学习

开启你的财富之门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开启你的财富之门,内容包括开启你的财富之门,开启财富之门全文。女士们、先生们:

学习

浅谈绿色生态住宅的发展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绿色生态住宅的发展,内容包括绿色住宅发展趋势,怎样打造一个绿色生态住宅。摘要:绿色生态住宅在国际上亦被称为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可持续发展住宅等,其核心是遵循“住宅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住宅开发上体现三大主题:以

学习

调度命令常见问题分析总结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调度命令常见问题分析总结,内容包括调度命令的重要性心得,向司机发布调度命令有哪些规定。【摘要】调度命令是行车部门行车工作的根据,是组织指挥行车工作和安全生产的必要手段,保证安全是行车调度指挥的首要任务,而调度命令又

学习

成功的健康代价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成功的健康代价,内容包括我们的健康代价,成功的代价励志作文。现在的中国人,真正因为好酒而“一饮三百杯”的并不多。如果只是爱喝酒,更多的还是“三杯两盏淡酒”式的小酌。那些饮酒无度的人,不少是在名利的诱惑面前身不由己。

学习

圆周率的性质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圆周率的性质,内容包括圆周率的全文,的圆周率是多少。关键字:圆周率性质值

学习

镜头背后 22期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镜头背后 22期,内容包括镜头背后的故事,镜头背后电影免费看。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2013年9月10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辗转于北京各大影棚之后,我的同事们深深的陷入了绝望。我们大大低估一张合影照片的技术难度,而它正是献

学习

活在北京的印象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活在北京的印象,内容包括北京印象读后感,北京的美文作品。这里是北京。

学习

通过实例看误码故障处理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通过实例看误码故障处理,内容包括误码告警排除的方法,读取故障码的方法可分为哪几种。【摘要】在传输故障处理中,误码故障是较为常见、同时又较难处理的一种。本文通过一个实例阐述了此类故障处理的方法,着重提出依靠信号流来

学习

西北射天狼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西北射天狼,内容包括西北望射天狼,西北射天狼原文。字幕2

学习

青少年服装需求与服装设计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青少年服装需求与服装设计,内容包括青年服装设计定位方案,不同人群对服装设计的需求。(注:作者简介:陈莲(1963-),女,汉,湖南长沙人,武汉科技学院服装设计学院服装实验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品牌设计。)

学习

文昌琼海万宁人文化精神等

阅读(35)

海南人的文化精神是“海”:豁达、包容,率真。海南岛大海摩荡于外,人们心胸开阔,坦率真诚。古代忠国勤王的君民,以博大的情怀接受了流放来的臣吏,并建起五公祠。

学习

形象性、娱乐性、文化性

阅读(34)

【摘要】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但许多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对该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有的甚至出现怕学、厌学等心理。要逐步摆脱这一困境,就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在教学中尽量结合现实生活、方言、历史等,注

学习

谈传统民俗文化下的民间吹打乐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谈传统民俗文化下的民间吹打乐,内容包括宜都民间吹打乐开堂送歌郎,赣南民间吹打乐打样台曲谱。摘要:左权民间吹打乐是左权基层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左权地域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左权民间吹打乐伴

学习

传统武术之文化内涵

阅读(84)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武术之文化内涵,内容包括武术的内涵与意义,传统武术与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武术,首先要认识传统武术的处境。中国武术在封建社会曾有“练武、比武、打擂”等称谓。在旧社会近四十年民国时期,被称为国粹称“国术”。建国后改

学习

中西文化的交融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中西文化的交融,内容包括中西文化交融全集,中西文化交融的实例。英国诗人罗雅德・吉卜林说过:“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永不聚!”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我很震惊――从前何以两个民族如此疏离,彼次陌生。然而如今,在一个世纪之后,东

学习

互联网在文化传播的应用案例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互联网在文化传播的应用案例,内容包括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的作用,互联网与文化传播的结合。摘要:阐述基于互联网的对外文化传播案例,探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对外文化传播可以更加科学和有效。

学习

企业文化范本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文化范本,内容包括超市企业文化范本,美容企业文化范本。山之高处人为峰,企之共赢人作本。员工与客户合为企业之本,合-方能共赢。公司以德育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跨时代的精神文明;公司关注人才,关注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

学习

花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花文化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花文化论文,以花为主题的论文。花文化论文篇1摘要:海棠历来为我国人民所喜爱,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公共绿地都广泛运用海棠进行植物造景。本文研究了我国海棠与名人的故事、与海棠有关的文化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