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明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一直备受逻辑研究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明学的研究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因明学思维规律的把握见仁见智,本文从因明学的产生、因明学的发展历程、因明学与佛教三个方面分析因明学的思维规律,笔者认为,因明学的思维规律是在对知识的精进与舍弃的统一的发展中来实现自悟与他悟。
关键词:因明学;根本思想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因明学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明学的研究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因明学思维规律的把握却见仁见智。对因明学思想规律的准确把握十分重要,这不仅关乎因明学的研究方向,同时对因明学的发展方向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因明学产生的、发展的历程和与佛教关系的探究,笔者认为,因明学的思维规律是在对知识精进与舍弃的统一发展中来实现自悟与他悟,同时这也是因明学持续发展的方向。
一、因明学的产生
因明学在印度起源于满足人们对论辩的需要,最早的雏形来源于古印度正统婆罗门哲学派别于祭祀的辩论,在相互的论辩中,人们开始注意论辩的方法和技巧,渐渐形成了固定的推理形式。[1]释尊本身善于应用逻辑的“立式”与“破式”来说理。佛灭后演化出的部派佛教,为了厘清义理,非常重视逻辑的推理,从后来(约于公元50年)编集的《大毗婆沙论》中,即可看出端倪。因明论典传译到藏地后,经过历代藏人的钻研,而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一问一答的辩经中,将佛法的深意剖析入微。
二、因明学发展历程
(一)量的标准化发展
量在初期的说法有很多,因明学家的量论主要是源于对正理学派量论的扬弃,正理派认为量有四种:相量、比量、譬喻量和声量。现量指的是由人的感官直接接触过程中所得到的知识,它有无误、决定(即知识无增减的直取与外界)、不可显示(即离开名词只于外界直接接触的知识)三个特征。比量指的是特殊事物到特殊事物的类比推理。譬喻量是由与已知物相似而进一步了解未知物。声量,即得自可信之人的演说的知识。量之所以被区分成为如此繁多的品类,是因为没有以一个统一思维标准进行归纳。
在五支论中,因支的自身功能功能:证宗,得到明确,随着其演绎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宗支得证的可靠性也愈发增强。在十支论中,因支除作为立宗依据之外,为了使人们的智能和知识得到增长,专门在因支的后面附带了解说因支的释因支。到了五支论阶段,释因支被去除,标志着古因明更专注于为宗成立提供理由。在初期的五支论中把因分为代表“因”的“生因”和代表“果”的“了因”,“了因”实际上就是关心因阐述之后他人是否对其了解,因支的功能尚不明确,到了五支论后期,这一点得到改变,在《瑜伽师地论》中,将因定义为“谓为生就所立宗义,依所引喻”,至此,因支的主要功能真正确立。尽管五支论式在推理形式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与突破,但仍然无法摆脱论辩的遗风,其中第四支和第五支只是对前三支的整理与总结,似乎也是多余繁琐的。因此,陈那对古因明的论式加以
至此因明的发展被分为古、新两个阶段向。陈那所创建的三支论式之所以被后人称为新因明,不仅仅是因为对古因明论式形式的精简,更重要的是对喻支和因支进行了合理的改造。在古因明中喻支只是简单举例到演绎推理的过渡,而到了新因明中喻支已经具有了完全演绎推理的性质,其一,在五支论中喻是特殊的命题,而在三支论中喻变成了一个普遍的命题,喻与宗的关系从特殊和特殊发展为一般和特殊;其二,在五支论中同喻与异喻缺乏必然的联系,在三支论中同喻与异喻是有因必有果,无果必无因的对值关系;其三,在新因明中的喻除了有喻依还有古因明中的喻体,增强了推理的必然性,解决了古因明的一些缺陷。
此外,陈那的新因明体系中区分了同品和异品事物,故而在此基础上,陈那将因法在同异品中有、非有、有非有三种情况进行完全排列组合,形成了九句因,并从中归纳出了其因三相理论;实际上,陈那是通过因法与同品事物和异品事物间的关系,将单纯的证明宗有法具备宗法性质扩大到了证明与宗有法相同或相异的全部事物是否具有宗法的情况,从而在此基础上演绎地建立起了与因支与宗支间的必然联系。使得因的证宗属性的可靠性增强。
从因明论式的不断变迁中,论式不断的去繁求简,而学理性不断增强,对因果联系的认识也不断的深化,符合佛教的发展逻辑。适应了古因明满足论辩到新因明满足自悟、悟人的倾向需求,体现了因明学不断舍弃和精进的特点。
三、因明学与佛教的联系
(一)因明学与佛教联系密切
逻辑学在世界上主要有三个起源:古希腊逻辑、中国先秦时期的名辩学和印度的因明逻辑,三者都与认识论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明逻辑产生于宗教气息浓厚的印度,因明从诞生就受了佛教天然的影响。因明学是特定的佛教逻辑,佛教的基本义理中,三法印被认为是佛教与其他流派学说想去别的标准和试金石, “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道出了世间万法皆空,无自性。因而人们不应执着于痛苦的物与我;而“涅磐寂静”又指明了在无限舍弃的同时,人们的一切和烦恼皆尽,处于寂静安然的常住世界。由此,可以看出佛家在“有”与“无”之间深刻的理解,作为佛教逻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明学,也是为这种思想的传播服务的,也必然是精进和舍弃的统一。
(二)因明论式符合佛教义理的精神
因明学带有佛性自觉思维这一特点,在因明的量论与三法印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现:
“诸行无常印”和“诸法无我印”所强调的是,事物由众多因缘合和而成,因此是非永恒的,而真正的自我即灵魂,由于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有无常推出无我,不可能存在一个真正不变的自我。“涅磐寂静印”是指,熄灭了烦恼无明之后净化了的人精神境界,肯定了事物空性的本质。现量由于是纯感性的认识,范围狭小,只能获得关于诸行无常印,和诸法无我印的知识。要进入涅磐境界获得事物的实相,就需要比量,比量能够得到关于事物共相的知识,而其所观见的共相即是涅磐境界中事物的空性,因为事物的实相超离了世俗万物的生灭流转变化,人们在思维中比量所认识的并不是自相,而是以空性为实体看不见得摸不到的实相即共相。
佛家对因明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有诸多相通之处,探究因明的中心思想需要借助与对佛教义理的深刻理解。在对因明逻辑学的探索中,佛家对因明的影响,并与中国名辩学、古希腊逻辑学比对研究,在比较中深入,在舍弃的同时精进。
四、 结语
以上从因明学产生,因明学发展过程,因明学与佛教联系三个方面分析因明学的思维规律,笔者认为对因明学思维规律的探索也应该是百家争鸣,在相互的学习与讨论中做精进和舍弃,这是因明学研究必经的道路,也是始终的主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因明学的思维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