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生活在“快餐时代”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是“快餐”时代。
事实上,“快餐文化”真的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国人一直以中餐深厚的文化底蕴自豪,但美式快餐在中国照样长驱直入,肯德基在中国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迄今为止在中国开设了600家餐厅。再看麦当劳,1990年进入中国,截至去年6月底,麦当劳在中国的连锁店达到368家,这个数量在亚太区仅次于日本和澳大利亚。广东人那么讨厌煎炸食物,但照样踏破麦当劳、肯德基的门槛。书店里,抽支烟的工夫就能看完的漫画书铺天盖地,许多成年人也捧着漫画看得津津有味。《谁动了我的奶酪》成了最畅销的书,一书店老板纳闷儿:“这种书不是该我孙子看的寓言故事吗,怎么那么多大人买来看呢?”半个多小时就看完的书,完全不用费精神、多动脑,同样告诉你如何面对困难,它可能比雅科卡的《直言不讳》更容易被消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不知不觉地加快了,我们的确生活在“快餐时代”,人们没有耐心等着京剧一板三眼的唱腔拖完,他们渴望在同样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汽车、网络、数字进入家庭,更加把人们的生活推入快车道,这些年邮***普通信函的业务不可遏制地下滑,互联网上的“伊妹儿”却爆炸性增长。冲印店的加快服务已满足不了许多人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买数码相机,即拍即看。在采访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当需要某些资料时,人们更希望通过“伊妹儿”,而不是传真。
在南方,在广东,或许一直以来就受海洋文化的熏陶,善变、求变,没有黄土文化的沉重积淀,这种“快餐文化”的特征更明显于北方。
二、“快餐时代”还需要深度报道吗?
信息时代也是“快餐时代”,人们需要大量的信息,于是乎就有人认为,信息传播要迎合读者,就应以“快餐”代替一切,似乎这个时代不需要深度报道。是这样吗?否!“快餐时代”依然需要深度报道。
什么是深度报道?简单而言,这其实是一般人对深入报道新闻事件的概略说法。曾做过英国路透社和英国广播公司高级记者的福赛斯说:深度报道就是发掘性报道。我认为可从三方面对其进行阐释:一,揭示事件的本质,而这本质往往与事件表象有着迥然不同的特征;二,能将深奥的理论、***策,用浅显的语言作透彻的解释;三,突破事件的本质深度和范围的界限,引申到更广阔的空间,反映更多的内涵。
许多人以为,“快餐时代”人们不喜欢、也看不懂深奥的东西,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人们对新闻的渴望只限于“知道有这件事就行了”,甚至只看看标题和***片,没有闲心去朝深里看。其实不然,从受众层面透视,“深化”和“多样化”是同等重要,各类受众对不同的信息都有不同的取舍,相当一部分受众对信息的深度剖析有着极大的渴望。事实上,生活中很多事件的发展是曲折的,只有深入发掘,才能展示其真实面貌。
2001年2月23日,珠海市斗门区一个虾农在深圳被打死了,当时警方并没有破案。这可以当作一个简单的社会新闻处理,最多也就五六百字。一个“豆腐块”一下子就吃完了,符合人们的“快餐”心理。但是我想,读者一定会不解渴:是谁杀了他?为什么杀他?我们顺着读者好奇的思路追下去,发现这个虾农死前曾被人追杀。是什么人向他追杀,一调查,发现深圳的海鲜市场被一伙黑恶势力控制着,控制到每一种海鲜,如:虾、鱼、蟹等,虽然在深圳有多个海鲜市场,但保护费从不会重复收取,也绝不会少收,不从,就以武力威胁。
珠海的虾农是不是被这伙恶霸打死的呢?深圳市场的恶人为什么屡打不绝呢?市场放开了,但海鲜市场的流通存在什么问题呢?我们对这三个问题分别加以追踪采访,采访跨度长达一年,写了《一伙人控制市场通吃虾农》、《这伙人还在吃虾农》。在舆论的督促下,今年初,警方终于破案,连锅端掉了深圳的黑团伙,并查明这个团伙受香港黑社会的控制。至此,虾农之死已不是主题,主题被深化为:揭露海鲜市场黑幕、警方如何铲除黑恶势力、如何解决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我们再写《追虾霸追出海鲜大霸》。我们的报道不仅给警方带来压力,使他们加大了打击力度,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线索,更重要的是,我们促使深、珠两地***府有关部门重视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着手改进。假如我们当初只满足于“快”,而不深挖下去,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好新闻也会从眼前溜走。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国报道》、凤凰卫视的《新闻今日谈》、《时事开讲》等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深度报道,现在已成为名牌栏目。其较高的收视率可证明,深度报道不仅必要,而且有相当的受众群。
从议题设置角度看,深度报道也把一些曾认为事不关己,甚无趣味的议题,能够看得更清楚,原来这些***治或经济领域里的事,可能会触及自己的利益。传媒凭这手段,也贴近了受众。
这几年,珠三角各地都酝酿县改市、县改区、镇镇合并、区区合并、市市合并。如顺德容奇、桂洲两大镇合并,珠海斗门县改区及江门市下面县级市的合并等,零零星星的,我们都做过报道,但都非常直观,相互间没有无关联。但是,读者不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于是,我们深入采访,深化主题,写了一篇综述,阐明了合并的趋势及其对广东的影响。
不久前,新华社一位记者就内蒙古某村村长因去山西买了假奶牛,受村民埋怨而自杀的事写了一篇调查性新闻。但是文章的着力点不是村长自杀,而是以此为新闻由头,把笔触伸到更深层次――揭露山西奶牛市场的黑幕。这就比村长受骗买了假奶牛自杀这样简单的社会新闻更有可读性。
新闻的要素5个“W”:WHEN、WHERE、WHAT、HOW、WHY,前4个“W”都是阐述事件本身,而“WHY”就是深度报道。当然在不同的深度报道中,才能回答不同层次的“WHY”。可以说,深度报道是新闻5要素中不可或缺的,即使是在“快餐时代”。
三、有了“深度”才有“独家”
无论人们如何说“新闻是垄断行业”,传媒的竞争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而且很快就趋于白热化。出道于广播电视系统的《南方声屏报》也不甘仅仅刊登电视节目时间表,越来越多地参与新闻报道,与电视联动。比如,早在众多大报抨击、质疑洛溪大桥的收费及还贷问题前,《南方声屏报》已对此进行过较深入的调查。
激烈的传媒竞争不仅仅是在广东,在北京、成都、上海都可以看到传播战场上的狼烟滚滚,信息时代使网上新闻更是铺天盖地。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传统媒介与网络这种新媒介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事实上也存在于集团内部各报之间、报业的竞争呈现在个体上就是记者的竞争,记者像撒出的鹰犬,四处抽动敏感的鼻子,记者越来越难独家享有某一信息。
与此同时,受众也越来越会“利用”传媒了,他们对传媒的忠诚度早已不像从前那样单一,他们希望扩大某一事件的影响力,更愿意以新闻会或者同一信息多渠道传送的方式,知会各种传媒,绝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因此,独家的信息越来越少。
在信息时代,人们的作息时间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的活动常常开始于早上9时以后,而人们想了解信息的时间却大大提前了,再也不是饭后一杯茶、一张报,细细品味。极为明显的是,假如下午4时以前,当日晚报不能上摊,零售量就明显下降。晚报为提高发行量,不得不将出报时间提前。对晚报来说,抢先的优势越来越少了,因此,竞争的武器更多地转为深度报道,以“深”出“独”,发挥后发制人的优势。记者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独家信息并不意味着没有独家报道;未能先发制人,就后发制人。“独”字出于“深”字,记者在掌握相同信息的情况下,只有采取不同的思路,对于某一事件的独特思考作为前提引导的深入报道,肯定是独家的。全国“两会”,各家媒体云集,新闻会、代表的讨论、议案、提案……都是公众信息,如何从这些公众信息里挖出独家新闻?这就需要记者分析、研究公众信息,从中发现新思路,追踪采访,做出独家报道。
1998年“两会”正赶上中央***府换届,各家媒体都派出了自己的精兵强将。在开始的几天,大家用的都是公共信息,我有你也有,而我们在出报时间上毫无疑问地处于劣势,这样几乎每一步都落在日报的后面。“两会”开幕后,我们认真解读了《***府工作报告》,将老百姓最关心的下岗问题、遗产税问题、经济增长问题、教育问题、住房消费问题、***府机构改革抓出来,再去深入采访代表、委员,厚实的材料再经过记者的思考,写出的东西就成了我们的独家新闻,我们以一篇又一篇的“独”,扭转了时间上的劣势,转劣为优。
四、深度报道的积极意义
其实,无论在哪个国家,在哪个时代,都有一种主流思潮主导着社会的进程,而我们正处于改革的时代,深度报道如果能在足够的思想性、哲理性、社会性、群众性以及可读性中,寓以鲜明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导向,便有助于人们正确地从微观到宏观来正确认识这个时代。而且,每当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实施,必会有部分人群带着怀疑的目光,甚至是抵触的情绪,只有不断地深入认识并报道改革的进程,不断地将人们的思想疏导到正确的方向,才能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这时,深度报道就是积极有效的工具。
所以,深度报道在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是传媒的重心所在。如果一个传媒要创品牌,加强深度报道是必由之路,当一个媒体不断帮助受众提高认知能力,它必将受到良好的回报,这就需要长期的、客观的深度报道。媒体追求的最好回报,就是受众的良好口碑,而且这种口碑不断地延续,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这个层面看,深度报道不是也有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快餐时代”仍需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