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精神生活的提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这个背景下,开放性公园得以孕育而生。本文从开放性公园景观设计原则入手,探析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的方法。
关键性:开放式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中***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紧张,心理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的背景下,开放式公园的建设及发展也就变得特别重要。
一.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开放式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可达性、休闲性和自然性的原则。
可达性设计原则
开放式公园应尽可能地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在规划选址时应将开放式公园置于城市生活相对集别是居住与商业密集的区域。与城市生态绿地不同,开放式公园不能作为“见缝插针”的城市零碎地的填缝手段,也不应当用做周围开发地带的隔离缓冲区和分离街道与建筑的手段,它应当处于城市空间的重要地位。
休闲型设计原则
休闲不仅是游,更是憩,其目的是通过优美的环境调整身心,并进行非正式的人际交往。城市开放式公园应注重其休闲性的特征,并在规划中遵循休闲性的原则。首先,开放式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完成从传统的旅游空间向休闲空间的转化。旅游空间除了景观体验、调整身心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以满足人们的猎奇与探究心理。休闲空间并不需要过多的信息量,但需要领域感、认同感和家园感。另外,休闲活动本身是一种以休憩为主兼具交往、文化、教育等社会功能的活动,同时也需要适度的商业服务设施。因此,开放式公园通过复合性、全时性、领域性与自由性的功能特征来满足城市人群休闲的要求。
遵循自然性设计原则
设计中应以自然要素为主,忌人工物的堆砌,景观形式自然生动,富于变化。由于自然景观空间的多义模糊性以及自然元素花开花落、莺飞草长的生命力的运动特征,个体在自然环境中往往表现出较佳的情绪和心智体力,这正是休闲活动的理想状态。通常,人群相对集中的空间形式如市民广场更多地通过对自然元素的加工与组织,追求理性与秩序;而规模小、人流量不大的休闲空间更宜于采用浪漫生动的景观形式。
三.景观设计方法的探索
1.空间规划设计
开放式公园的开敞空间一般有3种类型:一是广场型,即以较大规模硬质铺地为特征要素的景观空间形式,通常位于公园的主入口或可达性较高的地段,如桥头、道路交叉口附近。休息坐椅、花坛、山丘、树林、水体或建筑小品围绕广场布置并通过抬高、下沉、绿化或水体围合等手段突出中心空间,作为标志性的景观空间形式,广场空间与城市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围合式的向心布局,体现出社区文化的凝聚力。广场型的空间适于人群的聚集和开放性的活动,支持自发或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文艺表演,成为社区活动的“舞台”。广场型空间的规模应视开放式公园的规模及其空间“辐射力”的大小而定,一般以几十至百来人为宜,规模太大必然会失去亲切感与领域性:广场型空间的数量由于公园区位及规模的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从理论上讲,由于人的愉快的步行距离在300m左右,因此,线性的开放式公园广场型空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00m,此外,能够遮风避雨的建筑小品如亭、廊、榭等景观空间要素对于广场型空间来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广场型开放空间的动与静,“人看人”的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使开放式公园空间具有人性化的魅力,二是树阴型的开敞空间,通过分枝点较高的乔木林与硬质铺地相结合,形成大片绿色的活动空间。
相对广场型空间来讲,树阴型的空间幽静宜人,是养鸟、打牌、下棋、闲谈的好去处。针对这种三五成群的活动特征,休息坐凳的设置应均衡布置,以使更多的人得以享受自然。
最后是“口袋”状的开敞空间,此类空间规模小、数量多且形式多样,通常结合散步道设置或从广场型空间发散延伸出去。这种通过散步道局部放大或设置有休息坐椅的“袋状”空间,可供人群的停留、小憩、闲谈。一般来说,外部空间设计中常采用20-25m的模数,在开放式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袋状”空间以这个模数来进行布置也是合理的。
2. 道路广场设计
开放式公园的道路广场作为主要的硬质景观要素,提供了人群活动与交通的空间:根据使用方式及使用频率,可以将开放式公园的道路分为3种:一是供大量人群及机动车、自行车交通的人车友好的园林路;二是供主要人群步行交通的庭园散步道;三是短距离并与散步道相复合的漫步小径。一般来说,只有规模较大的线性开放式公园才需要人车友好的园林路。园林路通过限制道路宽度、采用自由曲折的线形、设置行人优先的交通管制模式等措施来限制机动车的速度,形成人车友好的交通空间:与城市机动车道不同,园林路应具备园林化的环境。因此,与绿色空间的复合是园林路主要的景观特征。同时,园林路通过道路空间的变化,与散步道、漫步小径结合起来,形成网络式的道路系统:园林路一般采用水泥或沥青路面,为了限制机动车速和强调其景观特征,也有采用弹石路面或彩色沥青路面的做法。庭园散步道是开放式公园主要的步行交通空间,公园内各开敞空间通过连续而自由的散步道联系起来。散步道与传统意义上的人行道是有区别的,在开放式公园中,散步道应提供主要的交通空间,并具有活泼自然、丰富多样的景观形式,它形成了公园的“生长轴”。散步道的路面铺装材料多样,风格各异,一般应采用耐久、防滑的路面材料,通常不采用路缘石,而是通过路面的适当抬高与草坪或绿篱形成自然的过渡。散步道应以硬质铺装为主,可以适当组合软质铺装,但不应影响步行。漫步小径是将硬质铺装融入绿色空间的一种道路模式,自由曲折;随意性较大,通常采用点状、条状或不规则的步石嵌入草坪内,满足公园内人群偶然的不经意的交通行为的需求。一般来说,漫步小径应与散步道相结合,呈网络状分布,是散步道的必要补充,它的存在使人群更加贴近自然,并赋予开放式公园更多的空间趣味。
开放式公园的广场是公园主要的开敞空间,其设计应体现一定的主题性,以形成中心空间。主题性的表达有多种方式,或者是突出某种景观要素如以水景、雕塑或植物为主题;或者是表现某种与城市空间相关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以历史古迹、神话传说、民间生活为题材的空间创作;或者是服务于特定对象、以某种功能设施为主导,如童趣园,健身广场;广场的空间通常有围合型、下沉型、抬高型、台地型或复合型等多种形式,它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硬质铺地,往往与建筑、雕塑.水景及必要的服务设施结合在一起。广场铺地应选用耐久防滑的材料,并进行精心的搭配设计,形成宜人尺度的地面景观。目前城市中的公园广场往往存在着追求高档材料、强调***面效果并采用大尺度形式对比的倾向,破坏了广场空间的亲和力。作为开放式公园开敞空间的类型之一,公园广场与城市广场在性质、尺度、内容上均有明显区别,在规划设计中应体现出开放式公园休闲性与自然性的景观风格。
3.景观生态设计
开放式公园的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包括水景设计及绿化设计两个方面。
①水景设计
水作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要素在城市景观空间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城市水系的景观及生态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利用水景釆丰富和完善开放式公园的景观空间系统已成为规划设计中常用的手法:水景设计包括滨水空间的借景与“理水”性质的造景两种形式,前者通常采用亲水性的护岸设计来拉近人与水的距离,将传统的建立在防洪要求基础上的垂直的硬质护岸改造为斜坡或阶梯型的护岸,或通过绿化营造软质的护岸景观。在考虑亲水性的同时,安全因素是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通常采用通透式栏杆或将河床改造成缓坡型以降低沿岸水深等方法来获得安全的保障。后者是指通过将公园基地内现存的水系进行整理或开挖人工河、湖、渠引入水源的方法来营造园内的水景,一般来说,水的造景设计包括动水与静水的设计,人工的喷泉、瀑布可以用来营造动感的水景,激情奔放的动水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结合还能营造出变幻多姿的景观形式,静水则强调水的贤淑文静的一面,形成通灵清澈的景观特征,水的造景应根据公园开敞空间的规模、性质、景观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通常,在广场型的开敞空间,动水与静水的设计往往结合在一起,动则云蒸霞蔚,静则波平如镜;而在相对幽静的角落,水景的设计也不一定一味采取静水的模式,淙淙的水声和瀑布飞花亦能使空间别有一番情趣,正如水本身的特性一样,水景的设计应动静相宜,空灵自然。
②绿化设计是指通过植物的空间构成来营造绿色景观的一种设计手法,在开放式公园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植物在景观设计中能发挥3种主要功能:空间构成的功能、生态功能及观赏功能宙。植物虽然能够***地构成空间,但由于它是软质景观,使得空间具有虚空、模糊的特征,而这种多义模糊的空间正是与休闲活动相对应的空间形式,植物与其他空间要素如建筑、小品、硬质铺地的结合能衍生出千变万化、虚实相生的景观形式:同时,植物本身的色、味、形及四季的生动变化赋予人们多样的景观体验,使空间充满自然的魅力。
绿化设计应处理好2个方面的关系:首先是多样性与主题化的关系,即不仅要通过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常绿、落叶及观花、观果、观叶相结合,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以及群植、片植、孤植等多种种植方式相结合等手段,营造出生物多样性的景观,还要以空间规划设计要求为主导,完善空间构成,形成生动自然的流动空间,并突出特色种植,形成主题化的绿色景观;其次是观赏性与乡土化的关系,本地速生型的乡土化植物类型应成为开放式公园植物配置的主体,然后通过点缀少量各类观赏性植物来形成多样性、艺术化的绿色空间。
四.结束语
综上,开放式公园的景观设计目的是让其融入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融入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体系。当市民从家里,办公室里前往并进入公园时 将经历一个连贯、便捷、多样化的城市生活及休闲过程。
参考文献:
[1]连洁.对城市开放式公园的景观设计与管理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
[2]张威.开放式公园规划设计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开放式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