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结合专家咨询等,对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对策,为高校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健康;大学生;教育;促进
近年来,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水平呈增长趋势,反应速度、力量的素质指标有所提高,营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学生的耐力素质、肺活量等指标长期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多,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此外,多数大学生生活无规律,社会适应能力差,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身心健康对于大学生来说意义更为重大。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探索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对策,为高校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1.人体生物学因素
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在影响和制约人体健康的诸多生物学因素中,主要是遗传因素。遗传是后代形成和亲代相似的多种特征,是人体发育发展的先天条件,对体质的强弱有重要影响。遗传不仅使后代在形态、体质以及性格、智力、功能等方面和亲代相似,而且还把亲代的许多隐性的或显性的疾病传给了后代。某些遗传病不仅影响个体终身,而且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但是遗传对健康的影响,只是提供了可能性,而良好的个性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实现、后天的教育、个体主观努力以及环境条件等则对良好体质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受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和家庭影响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有害的生活行为已成为当今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1)吸烟。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吸烟和偶尔吸烟的占43.7%。高于全国20岁以上成年人总吸烟率为38.39%的比例。其中,男同学吸烟的比例较大。大学生吸烟的主要原因:一是学习与竞争压力较大,以吸烟来缓解压力;二是无具体目的,有从众心理,以吸烟作为时尚和成熟的标志。
(2)饮酒。调查结果显示,饮酒和偶尔饮酒的学生达到62.8%,其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常有学生在聚会、请客吃饭中喝醉,甚至有学生因饮酒过量出现生命危险。
(3)无规律的生活习惯。无规律的饮食和起居(睡眠)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和头痛、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结果表明,日常饮食和起居无规律的学生已接近或超过一半,分别为45.9%和58.6%。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科学的饮食方法,个别学生长期不吃早餐;另一部分学生片面听信广告,营养结构失调;还有一部分经常进食、节食、偏食,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一些学生平时沉迷于电脑电视,长时间的打游戏或聊天,考前 “开夜车”,晚上不睡,白天上课没精神的情况较为普遍。睡眠是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先决条件之一,如果睡眠不足就会出现烦躁、易怒、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失眠等症状。作息不规律使身体各项功能不能协调和谐地适应环境变化,对身体健康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3.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基本手段。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体通过符合人体生理规律的适宜运动,能达到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功能,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使心肺功能得到增强,起到预防和推迟病变、增进健康、延级衰老的效果。大学期间养成每日锻炼的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收益无穷。然而,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仅为21.7%。在实际学习当中,有的大学生往往忽视体育锻炼,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很好,将来再锻炼也可以,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
4.生活与学习环境
(1)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与教育方式。现代家庭居式过度单元化、独生子女型简单化的家庭结构、父母离异的不健全家庭、时常发生暴力的家庭、父母亲不良个性造成的压抑与紧张的家庭气氛、家庭经济拮据或收入波动大等不良家庭因素;宠爱、溺爱孩子的同时又表现出某种专制,偏向性重智力教育而忽略了诸如道德、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业上对孩子非理性的过高期望与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采取简单和粗暴的棍棒式教育等不良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校舍环境。由于扩招,高校学生多,校舍紧张,学生活动空间小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被调查人群中,人均占有活动空间2m2以下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6.4%。教室、宿舍、饭堂面积偏小,场馆与锻炼设施过少,公共场所的卫生设施匮乏,新校区缺乏生态绿化等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传播疾病的主要因素。
(3)学校精神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主要有:学校生活中恃强凌弱,甚至公然敲诈、勒索等造成的校园暴力;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对学生的体罚与变相体罚、心理***等;师生代沟、师生关系金钱利益化、师生之间不正当的关系以及学生交往的高消费、恋爱等;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小团伙渗透进校园侵扰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校园周边的不良治安环境等等因素对学生心灵、身体都造成很坏的负面影响和极大的伤害。
5.社会因素
(1)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当前我国处在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微观层面呈现日趋多元化的趋势。这种转型也给大学生带来某些负面影响。他们处在中、西方文化交汇、多种价值观冲突的年代,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常常感到茫然和疑虑。同时,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不少青年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而一些文化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却格格不入,使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处于两难或者多难的境地。另外,随着传播媒介手段的日趋多样,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书籍、报刊充斥于市场,对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弱、崇尚科学但欠缺辩证思维的大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发生危机,形成了一些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折射到校园里就出现了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泛滥,这些现象的出现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2)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大量增加,就业体制由国家统分转向自主择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就业等社会竞争的压力,并不同程度地干扰和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秩序以及在校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过大的压力使大学生长时间地处于脑力活动状态,长期缺乏活动的机体不能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肌体能力的逐渐衰退,比如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心肺功能和运动素质下降,大学生中的近视眼、肥胖症等患病率上升等不良的健康状况。同时过大的心理压力使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情绪紧张,一旦出现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业形势不乐观等不尽人意的情况,就会产生心理压抑、情绪低落,从而导致神经系统紊乱或心血管系统病变,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3)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我国高校多年来的专业设置和以“学科本位”为主的课程设置,其实质就是专业教育的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大多数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和培养,许多高校都只把大学生健康教育当作可选可不选的一门选修课来开设,而体育作为增强大学生体质和体能、预防疾病、保证其心理健康最有效的改善身心健康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与指导工作缺乏。
6.突发事件的应对
现实社会中,突发事件每一天都在发生,只是它所影响的范围不同,有的关乎个人,如违法犯罪、家庭变故、亲友伤亡等等;有的关乎群体,如自然灾害、流行疾病、战争等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它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消极的影响如***治局势紧张、经济衰退、社会秩序失控等,这里主要是指突发事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对策与建议
1.完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体制
(1)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参与咨询的教师是体育和心理教师兼任的,在生理、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尚欠缺,并非专家型的,难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处方。咨询人员不仅需要热情和奉献精神,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外,还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领域,丰富的生活经验,专门的咨询训练,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技巧方式。只有形成这样一支专业化队伍,高校的咨询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2)加强心理健康监测与咨询。新生入学以后,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发现早干预。心理健康咨询是改善学生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咨询应注重发展取向,即根据个体心理健康发展规律,解决学生在成长发展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或将面临的各种冲突,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内在潜能获得有效发挥,个性品质实现和谐发展。
(3)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加强课程建设。健康教育应纳入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渠道,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另外,在其它阶段还应经常开设相应的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情景剧、展览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工作体系,以普及和增强他们的生理、心理卫生和养生知识,摈弃不良生活习性,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净化校园,美化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营造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以有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3.重视和加强高校的体育工作。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不仅要重视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还要注重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与指导工作并落到实处。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健身活动的良好习惯,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4.加强大学生应急避险能力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创伤、突发事故、火灾、水灾、地震等的认知与经验,以及发生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应对、自我保护以及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克达.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
[3] 罗卫东.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因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4] 李书泉.影响大学生健康因素调查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6).
[5] 邱远.影响我国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其体育干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