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农村的兴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民一度创造了世界上最动人的观影场景:每到电影放映那天,全村无论男女老少,都早早地吃完晚饭,自带凳子和椅子,早早聚集在用两根竹竿拉扯起来的银幕前,兴奋地等待银幕上的故事开始。每到这个时候,甚至出现很多家庭为了谁留在家里看门而争执不休的场面。至今,那些激动人心的电影人们还如数家珍:《甜蜜的事业》、《流浪者》、《小花》、《少林寺》、《神鞭》……
那时的电影活动中心一度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改革开放后,受卡拉OK、录像等其他娱乐方式兴起的影响,城市电影市场不景气。但是农村电影市场却在广大电影放映队的开拓下,渐趋兴盛。当时农村电视很少,农民文化生活匮乏,作为娱乐活动的电影自然成了广大村民的最爱。80年代初,农村电影放映事业进入鼎盛时期。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农村生活的逐渐好转,娱乐方式也多了起来。不仅电视机在乡村得到普及,影牒机、家庭影院等家用音像设备也开始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看电影曾被作为农村主要娱乐方式的时代已经结束。另一方面,随着打工潮的兴起,作为最具市场消费能力的广大农村青年人,大多进入城市务工,电影消费市场极度萎缩。
历史在这里开始开了一个玩笑,电影活动中心重新由农村转向城市。随着院线制改革等措施的深入,城市电影市场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恢复,并呈现了较好的上升势头。但是,许多农村已经见不到电影的影子,那些露天电影的热闹景象,只能存于记忆并变得越来越模糊。一些农村偶尔放一两场电影,也都挑在春节人多的时候,即使如此,银幕前也是人影寥落,场面冷清。
问题出在哪里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是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陈旧同改革开放大潮后的市场大环境出现了断裂,导致农村节目供应过程中市场化运作的程度不高,有效的节目资源到不了真正需要观看的农民中间去。
在计划经济年代,包揽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市场的中国电影公司下面有省公司,省公司下面有地市公司,地市公司下面有县公司,县公司下面有电影管理站,有十几万个放映单位,几十万农村电影大***来承担影片供应和发行工作,多的时候发的拷贝都是数以千计。但是,这种极具行***色彩的管理体制显然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大环境。电影市场必须作出改革,但是目前正在进行的院线制改革,目光主要瞄准大城市,而农村广泛的二级市场开发却远未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靠计划模式的办法来供应农村的拷贝,也使得承担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县级电影公司有苦难言。电影市场萎缩,每年票房收入已经由以前的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锐减至数万元。由于公司属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没有财***拨款,近年来效益又差,工资无法足额发放,人才流失,设备更新、租片经费等更是无法保障,因此经常性地组织电影下乡存在相当多的难处。而这种传统的计划模式,也使得一部分***府补助的资金还没来得及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被挪作他用。
其次,电影产品内容单一化,没有老百姓感兴趣的内容。
在过去不同时期,我们的电影工作者曾经创作生产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真实反映农村生活、深受电影群众喜爱的电影作品,如《李双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月亮湾的笑声》、《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喜莲》等,都已成为当代电影艺术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今也都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但如今的电影已背向农村渐行渐远。没有了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没有了动人肺腑的情节、也没有了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感情冲突,电影的题材越来越风花雪月,越来越无关乎百姓生活。甚至一些电影,如《十面埋伏》、《英雄》、《无极》等成本以天文数字计的大片,只为了向城市青年出卖了豪华的视觉和听觉形式换回一把把的票房收入。作为精神产品,对农村人来说,他们什么都不是。在市场化的形势下,电影已成了少数人的游戏,电影远离生活、抛弃农村脚步还在加快。
***府部门近两年来一直在扶持农村题材和少儿题材,但是优秀农村影片依然少之又少。
当然,最大的冲击还是电视的普及。正是电视使得电影作为满足浅层次影像欣赏需求的工具来讲,变得可有可无。可以想见即使电影能在农村复兴,当年盛况也再难出现。
对农村市场的重新审视
有人分析,假设9亿中国农民每人每月看一场电影,以一张电影票1元人民币计算,农村电影市场每年的票房就达108亿元。越来越多的市场敏锐人士已经看到了这一点,重新审视这块已被忽视近二十年的巨大市场。
最近传来的一个利好消息是,2006年3月5日,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用数字放映技术彻底取代农村16毫米放映机,并陆续在浙江台州、广东佛山、上海金山和宁夏等地试点推广其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
目前二级市场中主要使用35毫米胶片放映机,还有一些甚至是16毫米放映机。与传统放映设备相比,数字电影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光亮度和清晰度上能轻松达到35毫米胶片最佳放映时的状态,在声音系统上,5声道将取代原来的单声道。数字电影的发行模式有两种,一是卫星传输方式,首先建立一个地面接收站,数字电影放映队的服务器通过它接受信号,解密后,就能直接投向银幕。第二种是光盘传输方式,解密后直接放映。无论哪一种方式,数字电影都将解开传统电影胶片拷贝短缺、发行周期长、发行成本高、放映质量差的“死结”,让电影二级市场中的非专业影院、放映队与大中城市的专业影院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很诱人的一点是,以前35毫米胶片拷贝每场的片租是100元左右,而数字电影的片租成本不过10-15元。成本大大降低后,高票价也就有了极大的回落空间。有业内人士指出,到时看一场电影就只需1块钱甚至几毛钱。
我们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