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唐代开元年间,镇江酒海街头有一家夫妻经营的小酒店出售白酒,下酒菜一般都是价廉物美的鱼虾及油炸花生米,外加面食点心,属小本生意。因为来客大都是平民百姓、小商贩、码头苦力、挑夫、车夫,基本谈不上供应贵菜名肴。
有一天,妻子上街购进一包干硝,打算回娘家时让父亲帮助加工些鞭炮,供过年时用。恰巧丈夫在那天从肉铺买了四只蹄膀,想用盐先腌一下,以便过年时烹饪加工招待亲友。当时见案桌上放着一包白色的“细盐”,于是就随手将“细盐”均匀地撒在四只蹄膀上,装进盆子里,用盖盖好。几天过后,妻子要回娘家,发现案桌上的那包干硝不见了,于是问丈夫看见了没有?丈夫一听,大吃一惊,连声说“坏事了,坏事了。我把硝当成细盐全部撒在四只蹄膀上了。”急忙打开腌蹄膀的盆盖,只见蹄膀肉色鲜艳,闻闻也没有什么异味,但担心硝中毒,扔掉又可惜,心想这可是花钱买来的。怎么办呢?这时妻子倒出了个主意:将蹄膀放在清水里多浸泡浸泡,用刷子刷洗,让硝溶解在水里,以减少蹄膀含硝的“毒性”,然后再放些茴香、花椒、八角、生姜,用文火慢煮,让“毒性”溶解在汤里,将汤倒掉,或许蹄膀还能吃。夫妻统一意见后,连夜将蹄膀又浸泡、又刷洗,再放到锅里,加上调味料等慢慢煮,整整折腾了一夜。那知,当打开锅盖时,一股奇特的肉香味迎面而来,并很快弥漫到整个店堂里,这时饮酒的食客忽闻到扑鼻香味后,便问店小二,厨房何物能烧的这么奇香,让人垂涎。小二禀报店家夫妻,这时夫妻两人又不好说明真相,又不敢冒然地把蹄膀给食客品尝,倘若中毒,人命关天。支支唔唔不好回答食客的询问。正在这时,唐玄宗最得宠的方士张果老(俗称“八仙”之一)倒骑毛驴,抱着唱道情的竹筒鼓,悠悠闲闲地经过小酒店,忽闻到酒家飘出的菜肴奇香,赶紧翻身下驴,向老板娘寻问何种食物如此飘香?无奈,老板娘只好从锅中捞出一只蹄膀,切成薄片,装了一大盘,又装了一小碟嫩姜丝和一碟香醋,一壶白酒,让他品尝。那知张果老吃后连连叫好,吃完后仍觉没有尽兴,又从布褡里摸出一锭银子,索要了一只蹄膀、一壶白酒,夫妻俩面面相觑,只好再切一大盘蹄膀端上桌,这时旁边的那些食客谗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只见张果老一连吃了三大盘蹄膀,喝了三壶白酒,然后抹了抹嘴说道“老板娘打搅了,银子不用找了,这蹄膀味道实在是非常鲜美,不错不错!”打了一个嗝,说罢他就一跃骑上毛驴,哼着小曲悠哉悠哉地离去了。
夫妻俩见张果老连吃了三只蹄膀都没有中“毒”,于是他俩自己切好剩下的最后一只蹄膀来品尝,嗨,这种硝腌的肉味的确美极了,平生还真没有享受过如此美味。这真是“歪打正着”,“错中缘”催生出这名肴。开头取名“硝肉”,后嫌名称太土、不好听,一商量就称为“肴肉”、“肴蹄膀”吧。从此这家小酒店就推出“肴肉”且闻名江南,过往客商都闻名前来品尝,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流传至今,在《中国名肴菜谱》中占有重要一席,并以镇江春酒楼和扬州富春茶社的肴肉最为闻名,精制成型后的“肴肉”以“莹洁、透明”著称,故有“水晶肴肉”之美誉。镇江、扬州“肴肉”,以其“肉香酥鲜嫩、精肉食不塞牙,肥肉爽口不腻”而脍炙人口,吃时佐以镇江香醋和嫩姜丝,其味美绝,佐酒下饭两相宜。根据肴肉不同部位,可以切成不同形状的肴肉名菜,常见的有“眼睛肴肉”、“玉带钩肴肉”、“添灯棒肴肉”、“三角棱肴肉”、“瓣肴肉”、“富贵花肴肉”(又名“金钱花肴肉”)等等,色香味形器俱佳,统称“水晶肴肉”。“肴肉”一般以初春、秋冬食用为主,由于它属于冷食,在锅里焖时不宜焖得太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错中缘,催生硝肉成名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