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正确理解“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经济生活收入分配与公平框题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这一重点和难点,首先要正确理解居民收入、国民收入、劳动报酬、初次分配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居民收入 国民收入 劳动报酬 初次分配 关系
正确理解“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经济生活收入分配与公平框题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教材缺失对初次分配和国民收入、居民收入、劳动报酬的概念的界定,使得学生很难正确理解这四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导致错误认识。本文分四步递进式地理顺了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一步:正确理解居民收入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国民收入是由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府收入三部分构成的。
从2002年到2006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02年为62.1%,2006年为57.1%,下降了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的收入比重从20%上升为21.5%,上升了1.5个百分点,***府收入比重从17.9%上升到21.4%,上升了3.5个百分点。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其着重点在于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关系,降低***府收入和企业收入,重点提高居民收入。
第二步:正确理解居民收入与初次分配、再分配的关系。
在我国的分配体系中,居民分为两部分:隶属于初次分配的居民和隶属于再分配的居民。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府利用国家权力所征收的税收,企业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一部分居民为物质生产活动中资本、劳动力、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例如农民、企业的工人、企业管理者、企业家等;另一部分为非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如公务员、教师等。根据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理论,提供生产要素的居民参与初次分配,非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参与再分配。所以提高居民收入有两个方案,其一为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居民收入(农民、工人等),其二为提高再分配中的居民收入(教师、公务员),本文重点讲解如何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居民收入。
第三步:正确理解居民收入与劳动报酬的关系。
要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居民收入,需要先了解居民收入的构成,居民收入分为劳动报酬、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偶然所得。
劳动报酬为用人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支付给劳动者的全部报酬包括三部分:一是货币工资,用人单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各种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等;二是实物报酬,即用人单位以免费或低于成本价提供给劳动者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等;三是社会保险,指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直接向***府和保险部门支付的失业、养老、人身、医疗、家庭财产等保险金。
财产性收入包括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以及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等。
转移性收入是指转移性收入就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生活中常见的转移性收入,一是国家***策性上调行***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标准,离退休人员收入大幅增长;二是提高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实行应保尽保;三是为了减轻物价上涨对低收入户的生活影响,***府出台了临时性救助措施,增加了城镇低保对象额外生活补助。
经营性收入是指商业买卖收入等。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居民就业观念的转变,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个体经营活跃,经营性收入增速加快。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为1335元,增长41.22%,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偶然所得是指对个人得奖、中奖、和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学生容易混淆财产性收入和偶然所得中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大改革 大开放 大发展》数据显示,2007年,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8.6%,比1990年下降7.2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6.3%,财产性收入占2.3%,转移性收入占22.7%,分别比1990年提高4.8、1.3和1.0个百分点。2007年,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38.6%,比1985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占53.0%,下降21.4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已占到3.1%。
所以要提高居民收入,既要提高劳动报酬,又要提高财产性收入,再分配也要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但重点是提高居民收入中的劳动报酬所得,即工资性收入。
第四步:正确理解劳动报酬与初次分配的关系。
劳动报酬(工资性收入)是拉动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劳动报酬在生产部门内的分配,主要处理好企业投资和劳动者消费的关系。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512元,同比增长14.4%,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6.79%。增收主要因素:一是初次分配领域,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重点优势行业经济效益提升,提高了企业职工工资和奖金;二是再分配领域工资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策陆续兑现调资并补发到位;三是再分配领域公务员增资带动社会用工工资普遍提高。
提高劳动报酬主要是解决生产部门内部普通劳动者,包括城市产业工人和农民工收入偏低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居民收入\国民收入\劳动报酬\初次分配关系”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