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影《相见恨晚》描述了一场短暂的婚外恋,主人公在内心情感的驱使下,与社会伦理进行了一次短暂的抗争,然而,受到英国社会环境的强大影响,这种抗争带给主人公持续的内心矛盾,并最终演化为情感释放和个人欲望的妥协。本文将从人物的道德独白、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影片的精神内核来阐释这一导向作用。
关键词:《相见恨晚》;婚外恋;英国文化;社会环境
中***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44-02
《相见恨晚》是一部根据描写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舞台剧改编的电影作品,获得了第一届戛纳电影节的国际电影大奖。影片拍摄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期,叙述的是“发乎情而止乎礼”的婚姻之外的情感故事,反映了影片拍摄时期英国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具有浓郁的英国民族特色和“英国性格”。
一、道德独白——英国社会环境下的婚外恋观
全片用闪回的形式,以女主角劳拉的口吻回忆了她与男主角医生阿力克仅仅数星期的从相遇、相爱到分离的故事。影片采用倒叙的形式,一开场就是冲突,女主人公劳拉与她的婚外恋情人阿力克在火车站最后一次会面,而只有看完影片才会意识到影片的开始便是故事的结尾,这也是里恩在影片叙事结构上的创新尝试。
在笔者看来,电影讲的不止是婚外恋,导演大卫·里恩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环境的摩擦和挣扎,或者说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束缚与压抑,而这也是他许多电影中津津乐道的话题。她爱上他是因为他的热情,但也让人感觉到那个年代中产阶级感情生活之贫乏,她的世界那么窄。劳拉倘若早一点见到阿力克,然后跟他结婚生子,恐怕最后也会落得同样结局。她一早也说过了她是个有着幸福婚姻生活的女人(happily married woman),生活富足,丈夫温和,孩子可爱,一切几乎无可挑剔。她之所以会爱上这个医生,完全是因为婚姻生活太平淡,所以这个医生的出现就好像平淡生活中的调味剂,医生这一具有象征性的职业,仿佛就是为拯救女主角劳拉的平淡生活而设置。
一旦她有出轨的可能,全世界的眼睛仿佛都盯上她了——当然,一部分是她自己心理作祟。她与阿力克在餐厅约会偶遇女友时,她们的鄙夷神情让劳拉感觉自己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朋友坚定的判断和冷静的语气让人不自觉地认为阿力克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朋友一脸的君子表情让人怀疑他和医生之间是否有友谊,或许用“雇佣关系”描述二人更为合适,而“雇主”此时已经很明显的表现出了对他“劳工”的不满与失望。所谓失望,意思无非是他本来以为医生是君子,没想到也会有这类风流韵事,这种道德洁癖有时也很残忍,这些也许才是电影真正想说的,一切都是源于他人眼中的自己——社会环境的束缚。
二、情爱纠葛——镜头语言下的社会环境压力
马塞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曾把电影画面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三个层次:一是具有形象价值的具体现实;二是具有感染价值的美学现实;三是具有含义的感知现实。他指出,画面再现了现实,随即进入第二步,即在特定的环境中触动我们的感情,最后便进入第三步,即任意产生一种思想和道德意义。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电影画面的最终目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思维过程。被称为“导演中的导演”的大卫·里恩总是精心营造画面,运用各种独特的画面语言规律和特点,完成他的电影叙事。他的画面仍是在追求叙事的戏剧价值,但里恩的电影画面在外表注重第一层面的形象价值的同时,更注重其第二个层面的美学价值及第三个层面的认识价值。
电影无形中指控的其实是那个年代和那样束缚深重的环境,而这一切都通过里恩独具匠心的镜头语言体现了出来。劳拉出轨的念头刚起就被周遭道德警察们犀利的监控掐灭在摇篮中,警察走过来的这个镜头是从一个大的雕塑后面向下俯拍的,首先进入画面的是一片打在地上长长的阴影,让人心里禁不住紧张起来,之后从劳拉的身后仰拍警察,配合着女主角劳拉大段的心里独白,令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劳拉心里的害怕与羞愧。
而另一个方面,交代火车站食品店里女老板和检票员二人暧昧关系的镜头却毫不避讳,他们尽可以旁若无人的“打情骂俏”,检票员甚至在公开场合去摸女老板的屁股,虽然是不经意的一个镜头——这与男女主角的保守形象形成对应,反衬了中产阶级生活的单调与被动。更进一步的批判则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更为一目了然,成群的原始印第安人的奔跑、烈火焚烧女人的惨叫、的男女拥抱在一起……野蛮、暴力、***都在这里得到了宣泄。
社会环境的压力反而使恋情短暂却更加珍贵,他离开咖啡点之后也许就生离死别,那一瞬间她无法忍受,几乎想跳轨自杀来结束这段痛苦的经历。她最终放弃了死,选择了生,“我没有胆量,我想是因为我想到了你和孩子让我没有那样做”,她转身回到了咖啡店。这完全是出于当时压抑的年代背景和观众的需要——在四五十年代的西方社会,家庭本身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压力的根源。
三、短暂停留——社会环境驱使下的道德回归
火车站作为本片的主要背景,也给人一种阴郁、压抑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火车短暂的停留造就了这段“浪漫的冒险”,然而它又是那样的准时,准时的把一对“浪漫的爱人”拉回到世俗眼光约束下的正统世界里。当警察询问她是否正常时,她只是匆忙应付说还要去赶火车,仿佛火车站代表着正统的世界,而坐上火车就能将她带回到正常的轨迹。最终,火车将她带回了家,带回了儿子与丈夫身边。
当丈夫把她从失神的回忆中唤醒,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谢谢你回到我身边(thank you for coming back to me)。这真的太像个英国丈夫了,他体贴理性,有时却很迟钝,不知是不是在装糊涂,也许这样的丈夫正是劳拉应该拥有的。观众看到一个这样宽容的“英国式丈夫”也一定会认为劳拉做了正确的选择——回归丈夫,回归家庭,继续做她的好妻子、好母亲,这才是英国社会所需要和鼓励的。从二人最后热烈的拥抱中,不难看出属于这对夫妻的浓浓爱意,发生的一切不过是段插曲,随着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突然渐强,影片戛然而止,劳拉终于还是回到了她平淡而踏实的家庭生活。
在中产阶级的道德体系之下,盲目的爱情成为一个错误。在文艺作品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使爱情观念也截然不同。八十年代好莱坞有部由罗伯特·德尼罗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坠入情网》(Falling in Love)也讲婚外恋,故事出奇的相似但情调完全不同,其中来自社会的压力小了太多,两人之间的纠缠却近乎轻描淡写。这又让人感觉到,中产男女的生活更自由但也更无聊了。《相见恨晚》里的婚外恋虽然普通,却要古典得多,这也是英美文化之间巨大差异的体现。在中国电影《小城之春》中,丈夫也曾想过用自杀的方式来成全妻子和朋友,但几个人物经过一番情感纠葛,理解了对方的真情与境遇,互相达到了沟通,原来的关系得到改善。正是由于人物受到儒家文化深厚的伦理观念的影响,才会让这“发乎情”的故事,最终“止乎礼”。相比之下,英国文化的道德体系和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倒有几分相似,都是受制于环境的束缚。
女主角西莉亚·约翰逊和男主角特雷弗·霍华德两位貌不惊人的主演很可能体现了里恩在演员遴选方面的“别有用心”:让一对普通的中年男女而不是漂亮的明星来演绎一段普通人的萍水之情,借以突出影片的普遍意义。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对的时候遇到了合适的人,但是却已身不由己。无奈的背后是责任与承担,你会被折磨着思考如何在两种都是真实的生活间切换,最后,总有一种是必须选择的。而社会环境,既是这段浪漫感情的肇事者,同时也是谋杀者,毫不留情地将这样一场英国式的婚外恋迅速斩断。
参考文献:
[1]谷时宇.大卫·里恩及其部分名作.见《世界电影》,1985年第4期.
[2][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
[3]赵卫防.论大卫·里恩的电影语言特色.见《电影艺术》,199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