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的是技术与设计的关系。从设计史的角度来考察“技术”的涵义,以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为例,表明技术在设计史进程中的作用。同时,设计史中设计理论与设计流派的更替也预示着设计从技术的理性化到情感化的发展。通过对设计史中设计事件、设计理论与设计作品的评述,来说明设计与技术的不明确关系,强调“人的情感”才是设计的终结者,关注人性问题才是设计研究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设计;技术;关系;设计史
中***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38-2
设计学对“设计”的一般解释是“设计是人的有目的的创造活动”。由此可见,设计即是造物,而这个造物的主体便是人。技术作为一个工科类的关键词,在设计领域充当的角色则是一个造物的环境或是造物主体的辅助。“设计”本是一个以感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因为技术的横空出世被冠以了工科的某些特征。这样的比喻或许听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但是这种所谓的“不伦不类”却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就像是好莱坞的歌舞升平和纸醉金迷让二战后备受伤痛的美国人看到了未来那种虚幻的美好一样。技术给设计带来的影响就像一剂,让对中世纪情结一直纠缠不休的人们看到了设计领域的另一番诱惑,于是,整个世界变得性感起来。
一、设计史中的“技术”
如果单从设计史来看,围绕“技术”的无非是这样的几个关键词:工业化、标准化、批量化、流线型、高技派……当然,这是在圣路易斯的旧建筑群还没有轰然倒塌之前。李奥帕德的“土地伦理”的提出,便打破了技术所构筑的一个功能化的世界。设计从“功能”与“装饰”吵了一辈子的论战中开脱开来,开始关注环境伦理。于是“绿色”与“低碳”不知道从哪里被拎出来,成为设计案桌上的标志被顶礼膜拜。
对于技术在设计中的评价,首先必须谈到技术所引发了现代主义***的背景。拉斯金和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看似是面对设计标准和审美情趣混乱竞相开出的药方,但是这个药方却没有真正药到病除。面对工业***所带来的手工艺与机械化的混乱,他们二人则选择倡导设计师回到中世纪的手工艺时代,拒绝机械化所带来的冲击,这无疑是一种胆怯的做法。“机械化”这个庞然大物确实会让人们心生恐惧,但是这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选择。莫里斯和拉斯金这种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做法必然是行不通的。于是,“工艺美术运动”也成为二位的南柯一梦,不了了之。
二、技术在设计中的体现
(一)技术之于建筑
虽然从来不觉得未来主义那些个几何形构***的画面是多么艺术或是多么漂亮,但是那种由直线和弧线构成的画面却将理性发挥到了极致。马列维奇的“方块”或许寡淡无味,但却是任何品尝过克利姆特的饕餮盛宴后每每最思念的一道菜。红烧排骨和青菜豆腐哪个更美味?不在于口味,而在于品尝的心境和时间。就像现代和后现代,技术和手工艺,只是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不一样,也就注定了彼此存在的意义。举个例子,就像皮阿诺设计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在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设计史与建筑史之前,以其表象,不乏一些普罗大众对其的反感。那些个暴露的管道,红 、绿、蓝像是一条条曝晒的蟒蛇,横尸遍野,甚至会使人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好似随时都会在眼前爆破。当然,也许这些只是些许臆想式的幻想,但是却不可否认,从某些方面来说,倘若没有接触过艺术,或对那些一直受到传统教育的普罗大众来说,这也不得不反映出一些问题。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钢铁构件,那些暴露的管道和构件让观众对于建筑的构成一览无遗,横亘的管道就像一条条指标,看似混乱,其实相当有秩序,这就是技术所带来的理性。且不论这个建筑在后现代建筑中的典范地位,光是这个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将技术与设计结合得如此完美,也无怪乎成为“高技派”的典型。
(二)技术之于工业设计
除却建筑,其实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是尤为重要的。在这个“UGG”的时代,其实被忽略的是,这亦是一个“苹果”的时代。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将所有人推向了物欲崇拜的最顶端。“苹果”几乎成了一个象征和符号,它的同义词等同于“范儿”“潮人”,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有钱”。在这个“iPod”“iPad”暴走的时代,技术给设计带来的是一种炫酷感和品牌价值。当第一盏电灯出现,当第一台电话响起,或许连“技术”自己都没有预料到其自身的强大。但是,事实上技术带来的是设计史上的重大改革。如果没有技术的出现,又何谈什么“现代主义”,什么“德意志制造联盟”……估计这些就不是21世纪的时髦词了,而是“路易XX代”。
但是技术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工业化所呈现出来的标准化和冷漠化是缺乏人情味的。现代主义在逍遥了一阵子后被后现代主义打了一个闷棍,从此一蹶不振。“高技术”和“个性化”的论战,虽只是针对争夺德国出口贸易而言,但是却足够引起人们的深思。技术的标准化的确可以带来便利和理性,但是理性并不意味着标准,人生本该千差万别,技术想以其强大的功率规定人生的标准,简直是无稽之谈。于是包豪斯被纳粹逼迫着退场,孟菲斯嬉笑怒骂着登上设计的舞台。这场现代和后现代的战争无法判定谁输谁赢,只是历史发展决定了彼此存在的实践和价值。
三、技术向情感的转化
提到“高情感”,不得不说现今设计的走向,一种从技术转向情感的必然走向。对于技术与情感,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一个是秩序化的,一个是情绪化的,本应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对于技术与情感而言,亦是如此。
就设计而言,技术的出现无疑是为了打破那种庸脂俗粉堆砌下的巴洛克和洛可可的繁复,想用机器的几何构件构筑一个理性的空间。时代的发展需要理性,不然那些个金丝银丝,花瓣,绸缎,,情妇终究会像葬送路易十四一样葬送一个国家。于是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而法国还在温婉软香中不肯清醒,其实巴洛克式的繁琐装饰亦是情感的宣泄,虽然这种宣泄看起来有些累人。我们都知道,巴洛克时代的潮流一般都来自于法国宫廷或是来自于贵族。这种带有些许君主崇拜心理的潮流模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身份和阶级的空虚与自卑,而那些繁复的绸缎和褶皱或许就是那些屈居深宫大院的女人无聊的消遣吧。
20世纪理性时代的到来,钢铁玻璃的冷漠给人们带来了一个理性和冷静的理念。机械的轰鸣声除了给福特的流水线划上了历史性的一笔,也给人们构筑了一个流水线般的标准化的世界。于是麦当劳、肯德基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充斥了21世纪我们生活的世界。情感被理性取代,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是一种近乎殖民化的设计统治,而人们沉浸在这样的理性里变得泰然处之,世界该是怎样?我们该是怎样?似乎已经变得不重要了,而是以一种淡然的态度聆听工业和技术的声音。后现代激活了人们的情感,那些个带有女人体的装饰好像瞬间激活了人们最原始的,于是各种装饰带了崭新的面孔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女人可以穿上最缤纷美妙的裙子,而不用只带着二战时期好像机器一样的“坦克”牌的首饰。后现代的绚烂犹如昙花一现,但无疑给现代主义以轰然一击,“个性”和“情感”开始频繁出现。
视觉时代的来临,高科技、技术所营造的夺目的视觉效果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后视觉时代的文化魅力。技术开始由单纯的功能创造者转变为审美的营造着,这是技术带来的视觉享受。当功能与审美一直纠结着分不出胜负之后,帕奈克指引我们关注真实世界,人们开始反思现代设计,关注环境伦理,技术带来的设计变革同时也引发了一连串的环境问题。先进的设计则更多地关注环境与所谓的情感。“绿色”“无碳”开始被摆到了设计的最终形式,而“为人民设计”则被定为设计的最终目的。于是开始进入技术的后殖民反思阶段。
四、设计与技术关系并不明确
所以,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其实设计与技术的关系可以说一直都不是十分明确。既是是设计得以飞速发展的媒介和动力,同时技术本身亦是一种设计的形式美,而这种形式美通常又体现在其功能上,技术让人们看到设计理性的无穷力量,但是同时又漠视了“人”作为设计的终结者最原始的感情。于是以技术为主的现代主义设计被冠以殖民的称号。后现代的设计开始由对技术的关注慢慢走向情感的审阅,如何处理好技术在设计中的角色,我想这是每一个做设计或设计研究的人应该关注的问题。
作者简介:
朱红杰,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专业方向:设计艺术学(设计艺术理论与批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