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第一次教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为他细腻的情感、细致的刻画所感动,我也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爱在‘细’处流淌》的赏析性文章。当时我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就像老舍先生形容北平那样似乎是饮了一杯香片茶,感觉细腻而清新,又像接到了千里之外母亲的电话一样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
今天,重读《想北平》,我觉得三年前的我只看到了老舍笔下描述的北平,只看到了他作为游子对故乡的情思,却忽视了“我的北平”的真正内涵。重新品赏《想北平》,就像老舍真的“坐在石上看水中的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他一边观赏,一边和我们唠家常,讲北平的自然和谐,讲自己在北平安适快乐的生活。可以说,北平真的和老舍的心灵黏合在了一起。
一.从对北平特征的描写看老舍和北平的感情
《想北平》中的北平是“我的北平”——与其说作者是在描述眼中所见的北平,倒不如说是在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其说拿北平和其它城市相比,还不如说是自己心中已装不进北平以外的世界。作者没有把北平作为背景,因为北平根植在他的心中,如果把北平当做背景,就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起自己”。由此可见,老舍先生在描写北平的时候是非常有选择的,也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所以他只描述北平和自己血肉相连的部分,只描写自己心中的北平。
“北平那么大”,他不去描写,因为那是一般人眼中的北平,那是别人眼中的大都市,“像杜鹃那样啼出北平的俊伟”老舍也做不到,因为他不能像一个诗人那样去欣赏北平。他只能把北平比作自己的母亲,因为他和母亲是血肉相连的,因为他“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他的“性格与脾气里的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给的”。老舍只能对自己的母亲独自微微地笑或者独自落泪,这种独自微笑和独自落泪是作者自己内心的一种独白,因为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作为一个旁观者是感受不到的。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回忆母亲一生劳累,死前吃的还是粗粮,最后用“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来结尾,可见老舍对母亲爱之深啊!老舍把北平比作母亲,也让我们感叹老舍对北平的爱也是很浓的!这种浓浓的爱的确是用言语无法表现的,也真的“说不出来”啊!老舍不能爱巴黎,因为巴黎没有家的感觉,在那里生活太寂苦,巴黎太空旷让人的心灵没有依托,太热闹没有家的温馨。北平却让老舍能“摸着”,这就是北平给老舍的踏实,即使是身处外乡,这种踏实的感觉也是根植血脉的。作者在《老舍自传·望北平》中写道:“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受罪呢?”他在异乡可以安心地写作,可以安心地教书,不需要去花钱买黑票回家,不需要去争取衣锦还乡的光荣,因为家就在他的心中,他的心中只有心灵的家园——北平。
二.从对生活画面的描写看老舍的生活
舒乙曾经说过:“老舍是由北京贫民小胡同中生长出来的作家,浑身上下带着他固有的特点,就像他多次描写过的长在北京城墙砖缝里的小枣树一样,土壤营养都疲乏到了极点,可是它依附在母亲——雄伟古城的胸口上,顽强地硬钻了出来,骄傲地长成了树,从而独树一帜,别具风格。”
在《想北平》一文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真实而独特的老舍。“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孩睡在摇篮里。”这种安适快乐的生活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安闲自然的老舍,文章末尾老舍也展示了自己在北平过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无所求也无可怕”这也是一种踏实,老舍在其它地方就没有这种踏实。他曾在《济南的冬景》中有这样的描写:“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害怕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老舍觉得失掉了他的踏实。而在北平,他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的”牵牛花和墙角的靠山竹以及草茉莉等省钱又省事的花草,又可以在家门口买到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这些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在老舍的眼里有“诗一般的美丽”,可见老舍的生活是朴素而惬意的。
老舍为什么喜欢并愿意展现这样的生活?为什么单单喜欢北京的这种惬意?老舍在北京生活了27年,清朝的逐渐没落,使一些满族人失去了自己的“皇粮”,所以一些清代贵族沦落为车夫,,甚至是无业游民,所以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是他们想要强烈维持的。就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可能就是一个外乡的满族人,为了能在北平呆下去,为了过上这种朴素自然的生活不知疲倦地拉车,不知疲倦地在烈日和暴雨下奔跑,我们看到了祥子艰辛的同时也看出了他的生活追求。
老舍在向我们描述北平生活的画面的同时也在向我们展示自己的生活——简单、朴素、闲适悠然、平淡,但又不失追求的生活。
三.从对北平的热爱看老舍的情趣
老舍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与他丰富的生活和广泛的生活爱好以及情趣有莫大的关系。《想北平》一文就表现了他丰富的生活情趣。
受父亲影响,老舍特别爱养花。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老舍教育孩子要向公园里的花鞠躬,告诉孩子们“花是有生命的”。而且不管是什么花,不管养的花是否开花,他都很喜欢;不管生活如何贫困,写作条件多么艰苦,他都在案头的酒瓶子里插上一两枝花,有时找不到花,就找来一些竹叶插上。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出了老舍对花的喜爱,更看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盎然的生活情趣。老舍在文中还选择了一些最具有生活特点的画面和食物,如“韭菜叶上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子”,这些事物是整天呆在书斋里的作家写不出的,不仅渗透着老舍对北平极为自然和深刻的喜爱和思念,也彰显出了他丰富的生活和近似平民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最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也让我们读来倍感亲切和自然。“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得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和院子里都有树,最空旷的地方也与买卖街不远”,“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老舍笔下的北平也是自然和谐的。
老舍不仅性喜自然,更偏爱绿色,他在很多作品中写到“绿”,在《更大一些的想象》一文中写道:“一年四季是那么绿……似乎是暗示出上帝心中的‘绿’便是这样的绿。”在《五月的青岛》中他说:“看一眼路旁的绿,同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老舍对绿的描绘可谓到了极致,把绿的生机和绿的自然美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他对绿的热爱,也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从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真正的作家他的写作绝对不是沉湎于“纯文学”的孤芳自赏,更不是热衷于创作远离大众的“美文”,而是他生活情趣的自然显现和生活趣味的点滴流露。
四.从对北平的情结看老舍的文化理想
文化人的理想是想用一种现代文明的尺度,来提升全民族的国民素质、审美鉴赏水平以及认识世界的能力。一个作家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担当这个责任,通过自己的文章来表达这个理想。老舍的作品所展现的文化理想也是非常明确的,他用自己独特的选材,独特的生活以及独特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文化理想。
在《想北平》一文中,“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喜欢普通花草的也爱北平。而从老舍的其他作品中,我们还能了解到,喜欢听书、听相声、看杂耍的人都爱北平。老舍是想借此来表明自己的文化态度和理想,他非常排斥飘渺优雅的士大夫文化,认为精细到使人麻木平滑的贵族生活艺术是破坏人的生命力和斗志的,所以他借助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和爱好来表明他的文化理想,通过作品来表现质朴的乡民文化,否定士大夫和贵族,所以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北平人朴素的生活、原生态的乡土人情。他作品中刻画的人物也以下层的劳动人民为主,特别是农民。《四世同堂》中的钱诗人说:“大概的说,苦人比有钱人,下等人比穿长衫的人,更能多受感动,因为他们简单真纯。”现在我们可以理解老舍为什么特别喜欢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为什么喜欢北平的和谐自然了。
老舍的京味语言也有其独特之处,他经常使用口语,在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的同时,也承担了表现老百姓原汁原味生活的责任。文中写北平“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一个“摸”字表现他在北平的快乐和安适是触手可及的;写“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不‘挤得慌’”表现他在北平可以“自由的喘气”,的确要比巴黎、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写“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玩艺”一词饱含着他对北平花花草草的热爱。在《想北平》一文中,老舍的京味语言给他的作品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不是鄙俗,而是朴素,他加工北平市民浅显通俗的口语,“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这种京味所营造的氛围,在充分体现北京市井庸常的人生同时也是在揭示北平的文化心理,渗透着老舍的文化理想。
没有一个人能像老舍先生那样能和自己的故乡如此的“黏合”,也没有一个人能像老舍一样爱自己的故乡,就像爱自己的母亲,就像爱他自己。老舍的脾气、性格,老舍的生活,老舍的创作,老舍的文化理想,让我们嗅到了北平特有的气息。
文继艳,语文教师,现居浙江衢州。责任编校:王 玲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再读老舍的《想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