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描中,线被广泛运用,因为它是素描最基本、最概括、最富有表现力的手段。
几乎所有的艺术大师都曾经对“线”有过高度的概括和深刻的理解。而我们只能在绘画的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和领悟它们的内在涵量。通过以下几方面去理解:
一、“虚构”的线
这里所说的“虚构”的线,绝不是随意想象、随意编造的线。它是画者通过对客观形体的感受及对形体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总体趋势的一种内在的理解、头脑的总体反映而形成的线。用线条的方式观察和概括客观自然物象的结构特征,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大的关系线。对物象内在构造上加以理性分析,以达到对物象的深刻认识:进而从形体结构中感悟骨架结构,空间构成,提炼线条自身的美感形式。它既符合造型艺术的表面,又具有艺术规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客体的表面看不到,而你却实实在在地能感受到这种“线”的存在,并且很强烈。我称之为“主支线”,又可称“辅助线”。
看过荷马石膏像的人,会为荷马形象所动,深沉、智慧、动人。而学生们面对那些起伏不定,大大小小的头发卷,胡须和大块形体交织在一起而无从下笔时,我便会大声对学生说:“要敢于用线去捕捉你所观察和领悟到的最强的感受,借助于形体上的光影和周围空间环境,用线去体会去概括你自己所要急于表现的大块的形体感受,要学会忘记那些大大小小的头发卷和胡须。可以想象一块大的各种起伏的石头坐落在一块斜面的平台上,平台下面奠基着有力的支撑点。动用你所有的智慧,施展线条强有力的作用,动用少量的大的直线和曲线窥探形体之间所构成的一种分量感和沉重感。同时这些线穿梭在形体与形体之间,使其有机也牢固地凝聚在一起,让它充满张力。”
其实,要真正学好并熟悉掌握素描,我们应该从看不见的东西开始,而以看见的东西结束。理解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能一味依葫芦画瓢,机械地摹仿形状的外貌。在面对具体物象中,例如,“重心线”、“形体总的运动线”、“形体在空间中的方位朝向线”、“内在的穿插线”、“大段形体的比例线,透视线”等等,这些“虚构”的线,它确实潜藏在对象内在的形体关系中,要我们去观察、发现、概括、提炼、并表现,它是帮助我们画准物象的关键前奏。也正是研究探讨素描原理全部知识的途径。
二、轮廓线
用线表现物象的外形和结构特征称为画轮廓。表现物象的外形叫外轮廓线,表现物象的内部结构叫内轮廓线,内外轮廓结合起来画,才能正确表现物象的形。起手画轮廓时握笔要松,松到不注意时别人能把笔从手中抽掉,轻轻地用复线画出物象大的外形特征,避免一开始就用细线条肯定轮廓。这样会产生一种“僵”“死”的感觉,并不利于进一步深入剖形。用复线画会产生厚度感,用线要松、虚、不要过早肯定,要经过反复比较后逐步将轮廓画明确,画正确。
我认为轮廓线就是形体的体面发生透视变化而消失的边缘线的连接。也是概括归纳整个外部形体的韵律线。基于这一意义去理解,就会发现:当你观察某一形体,它的体面的宽窄是随着观者的移动,体面逐渐出现了透视变化,从宽的面到窄的面,直至消失为边缘线。就像我们去观察石膏的鼻子,从正面开始,你的位置围绕石膏像转动,或者观者位置不动,石膏像转动,待到石膏像为侧面时,鼻子的体面会很自然地形成一条起伏的边缘线。而从形体的自身意义去理解,这条轮廓线并不是简单的粗细相等、深浅相同的“铁线”。即便是用“铁线”去强调形体的完整,那是一种主观的强化意识。这种概念是要分清楚的,因为一切客观形体都绝不是规范的一种尺度,长、短、宽、窄均等的。只要认真地观察,你会确信:体面的透视变化的转移,使对象的轮廓线更为丰富。因而会出现处理轮廓线的虚和实的关系。虚的线可认为是形体极小的窄面、体面的压缩,它标志着体面的再变化。实的线则标志着体面转移已到了尽头。以上所探讨的轮廓线是针对客观形体自身而言。然而客观上一切形态的实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形体的变幻离不开各种客观因素。比如光线对形体的影响,形体之间相互影响;形体与背景、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光线下,轮廓线对人的视觉感受产生一种错觉。例如人物头像处于全部逆光的空间里,你要画出头部的外形,之后你会觉得这只是人物头像的剪影。因为人物形体都笼罩在暗部,无法分辨对象的形体变化,则这根线在起着区别头像和背景的作用,只能称之为边缘线。
真正好的轮廓线的建立,不是一起稿就获得的,它是经过你不断观察、不断调理、不断经营、不断完善形体的基础上,通过作者自己感受的不同,进行的一种概括、提炼。
结构素描中,也主要依靠线来表现形体结构,一般用线较粗、重,否则将会显得单薄、软弱无力度。其实,一条粗线条都有多种表现技法,有粗而实的线,有粗而虚的线;有外侧实内侧虚的粗线,有外侧虚内侧实的线;有一端轻而粗,一端重而粗的线等等。这些丰富的线条变化能产生丰富而巧妙的艺术语言。
三、结构线
用线分析物象结构特征,着重表现物象各部互相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形体与形体所形成的线。在表现手法上舍去或削弱明暗光线对物象的作用,重视形体轮廓边缘的明确化。画立方体时,你会在立方体的各个面的交界处自动地画上一条线,它清楚表明线条象征着面与面结合的地方,是公用线。这正是表示外部体面相衔关系的“线”的决定性意义。素描中形体结构的分析是研究学习的重要课题。我们都知道“结构”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建筑物的骨架,是地基,梁柱。如果骨架不坚固,则砖、瓦和门窗便无从依附。那么“线”正是表现这些结构层次,形体的主要“工具”。线是对结构的休会。我们在作画时,经过各种横线、直线、曲线、形体透视线的衔接、组合、构成了形体空间关系。其实,对象的结构形态、空间关系是自身的本来存在,当我们去表现它时,有些学生或是根本没意识到,或是显得手发软,不用心,不敢用眼睛触摸那些形体,或是只认为形体的空间关系是靠“虚实”而建立的。其实,“虚实”的处理只是增强空间塑造的辅助因素,而实际上形体的空间关系是靠形体的透视,形体的穿插,前后的遮挡而构成的。因此,用线要敢于到位,敢于肯定,敢于叫真。线的运用及功能是丰富的,它不仅仅是位置的符号,如有些好的人物头像作品,为了明确表现人物面部的解剖结构,在轮廓上用不同的线表现不同的空间关系和质感,使形体之间的关系更明确,更结实。利用线与面的有机结合,使画面更生动更有力度。鼻子的轮廓线最重,并且鼻骨与鼻头用不同的线表现骨骼的硬度和肌肤的柔软感觉;额肌的轮廓用次重的线,拉开与鼻子的空间,眶上缘下的上眼皮用较轻的线表现,成功地表现出三者的空间关系。此外,为了明确表现五官结构在鼻翼和嘴角的转折处,用重线卡住,并拉开鼻翼与人中,嘴角与口部外轮廓的空间距离。结构线的特点是明确肯定,不能用含糊和似是而非的线画。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弄清结构关系的来龙去脉,将结构关系用线进行主观表现。
四、体现明暗变化的线
运用线的不同粗细变化,可以表现物象不同的明暗关系。一般受光用细线,背光部用线较粗。
明部与暗部所形成的“线”,它的前提是光源,人们通常称之为明暗交界线。它是形体中最活跃,最富感染力,同时也最具有创造力。它不仅是形体的转折点,也是强化形体丰富内涵的一条彩带。我们可以通过一组球体的刻画便能有所领略。球体的明暗交界线具有深浅变化,强弱变化,直曲变化等。然而球体并不能代替客观一切形体明暗交界线的变化。丰富的形体关系也必然会产生丰富的明暗交界线。而线与线之间的对比是十分关注的问题这既是形体的承上启下,又是具有表现,强化这种承上启下的空间意义。“线”的表现具有画者的主观意识,充分调动线的积极因素,以达到画面的生动效果。
五、“有力线”
所谓“有力线”可理解为素描中对形体、结构或动势所刻意强调的线条,根据主观意识突出重点强化感受而加强的一些线条。这些线条较多地反映在明暗交界和形体转换的部位。它既标志结构,又标志着明暗,更标志对整体形象的强化和提炼。当然,这种线在画面中不能泛泛地出现,到处是“有力线”,从而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有力线。同时这种有力线还不能***存在,它应振动整体游动的“线”之中,这种线应该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是一种符合艺术规律的审美体现,如画家费欣的素描作品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有力线”的运用,他用非常简洁而有力的线条艺术语言,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把理性和感性感受高度提炼,精炼之极。
总之,对于素描中各种线的理解,运用以及线的多种职能等诸多有关线的问题,是学习素描永无止境的追求。我想我们应该铭记艺术大师安格尔所说的:“素描不仅仅是使轮廓线再现,也不仅仅是表现在笔尖所画的线条上,素描是表现,是内部形、是面、是体。除此之外,还能剩下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