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字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经过人们不断的改造变得逐渐正规化和稳定化,从而为今天汉字字形的真正形成提供了基础。小篆将中国汉字的基本字形做出了相关的规定,正式确立了汉字造字的形态。而汉代的隶书则为汉字造型带来了新鲜血液,字形本身也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方正;而楷书的出现,改进了字体中现存的不足,将字形本身变得更加容易书写,同时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在这种基本规范下,文字的表达也变得更加正规,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了下来,从而为今天中国汉字形态的正式形成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中国;字形;演变
语言文字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自身的发展规律,并在长时间的变迁中逐渐正规化,通用化。而中国的汉字正是在这种发展中逐渐正统化,衍生出了当代的汉字造型。总体而言,中国汉字的形成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阶段:商代之前一直属于文字的起源阶段,当时还没有规定全国统一的文字字体,通常是人们约定俗成下的文字造型,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就此以后,汉字就开始了其漫长的衍化历程,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的发展就真正脱离了古文字阶段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在宋朝出版的相关书籍中汉字被重新称之为宋体字,并逐渐形成了当今人们广泛使用的仿宋体,也为当前中国的汉字造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汉字作为当前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其的发展过程不仅推动了中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最早的甲骨文还是当前被广泛使用的宋体,虽然在写法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汉字真正的内涵却从未发生改变,仍然将表意作为主要特点,而这也是中华文字的独特之处所在。笔者希望通过对于当前中国汉字字形演变的研究,对当前中国文字字形进行简单的梳理,不仅有利于加深笔者对此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当前中华文化的传播。本文将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进行树立。
1 古文字阶段
古文字阶段包括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直至秦代的小篆这一历史时期。其间流行的主要书体包括甲古文、金文和篆书。这一阶段的文字主要仍然以***画的方式进行字意的表达,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字体中的笔画,因而在这一阶段的汉字上呈现出显著的***案美特点。
1、甲骨文
甲骨文顾名思义,是古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也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出现的文字,其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所以又称甲骨文为“殷墟文字”。这些文字的出现有着特殊的效用,并不是为了便利人民的生活而被创造,主要是为了满足殷商王朝的宗教祭祀和占卜的需求,因而主要出现在用于占卜的龟壳上。甲骨文大部分为契刻,也有少量墨书;有直接契刻的,也有先书后刻的。因大多是契刻的,故又称“契文”。甲骨文大部分为殷商遗物,其的出现标识着中国开始出现了记录的工具,中国的文字发展从此开始。
2、金文
金文,主要是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通常专指商、周、秦、汉时期的铭文。因钟和鼎是古代的重器,言钟鼎可以概括其余的铜器,所以又称为“钟鼎文”。经过历史学家的研究发现,金文的出现时间晚于甲骨文,并承担了从甲骨文到篆书的过渡作用。但是,金文并未像甲骨文一样被广为发掘,从当前发现的数量来看,仍然较少,其主要在商周时代被广泛使用,而周代之后的铭文,字体逐渐过渡到篆书。
3、篆书
“篆书”又称“篆文”,在传统意义上,被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先于“小篆”而存在,主要是指秦统一文字之前在秦国通行的字体。就当今来说,我们能从《说文解字》和各种钟鼎彝器上看到大篆的踪迹。
而“小篆”是在“史籀大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目的仍然在于通过文字的统一促进***治统一的实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割据的时代,开始了中国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治上的高度统一,必然要求文化上的大一统,要求文字的统一,于是,小篆便从这一时候孕育而出,成为了当时全国上下通用的文字,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小篆相比于大篆来说,通过对于字形的简化能够更加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汉字的数量,促进了语言的准确表达。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古文字时期的变革在中国汉字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2 今文字阶段
4、隶书
隶书发端于周末,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字形的变革,纵然当时的篆书实现了人们日常使用文字的规范,但是由于写作的复杂性,因而也带有无法避免的复杂性,隶书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简化,具有简省盘曲、笔道改圆为方的显著特点。且字形不像篆书那样长方形,而呈扁方形。这种从隶书到篆书的巨大转变,不仅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发展的需要。而从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字形本身已然有了笔画的构成,字形开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关于隶书的形成,历史上宗说纷纭,当前学界也没有统一的结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隶书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文字已然开始呈现出隶书的形态,而同时篆书的复杂化也对文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趋捷趋简是文字书写的大趋势。而隶书本身的创造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广大汉字使用者造就了隶书这一书体,并在随后的生活实践中被广泛使用。而就当前的隶书来说,以《云梦睡虎地泰简》为代表,我们已然可以看出从篆书到隶书的显要转变,从字形上可以发现,它已经摆脱了篆书用笔均匀圆转的特点,变成了横直的笔势,而这也进一步促进了篆书到隶书的成功过渡。到了汉代,隶书代替篆书而成为标准书体,字形扁平就成为隶书的显著特点。从隶书开始,形体从线条转为笔画,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跨入了“今文字”阶段。
5、楷书
隶书对篆书来讲,已然实现了字形上的成功转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大飞跃,也对现今文字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隶书在字形上已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简化,但是“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要求也仍然并不适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记录和书写。许慎《说文・叙》中所说“汉兴有草书”,就是在隶书基础上实现的字体的另一种衍化,因其草率而就,故称为“草书”。草书虽书写快捷,但书写草率,并且由于个体的差异无法形成y一的标准,甚至在辨认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仅仅具有观赏性,在这种情况下,楷书应运而生。所谓“楷书”,意思就是可以作为典范楷模的书体。
楷书萌芽于东汉末期,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渐成熟。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仍然可以体现出半隶半楷的特征,如三国吴凤凰元年(公元272年)的《谷朗碑》等,都能够看出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阶段。而到了隋唐,楷书正式脱离了隶书,形成了一种正式的字体。楷书形体方正,极具观赏性的同时也颇具实用性色彩。这种横平竖直的方块形结构,也被当今的中国字形所继承,成为了中国汉字最为显著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畅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2]李梵.汉字的故事[M].畅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李都荣.从古汉字透视女性的“女神”时代[J].畅文教资料,2009.
[4]王妍.汉字文化知识漫谈[J].畅课程教育研究,2014(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古代文字字形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