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同志”称谓于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兴起,到50年代全社会普遍使用,现今又回到了局限于一定范围内使用。这一嬗变过程体现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本文致力于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同志”的变异及其社会原因。
关键词:称谓词 同志 演变 原因
称谓是用来反映人们之间相互称呼的一套名称,它强烈地反映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汉语某一称谓语的历史变迁,可以反映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变迁,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同志”称谓的历史演变
古汉语中,“同志”作为一个连用的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的《晋语四》中:“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敬也。”这里的“同志”指“想法相同,志向就相同”,是两个单音词的连用。后在《后汉书·刘陶传》中:“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同志”由“相同的志向”引申为“志趣、志向相同的人”。
“同志”作为称谓语始于近代,来源于日本。现代汉语中“同志”一词就是从日本引进的,最初的语义是特指同一******的成员或指具有共同理想、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人群。“同志”一词带有***和***治内涵的用法始于辛亥***前后,并且开始用作称谓。到了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同志”一词很快成为语言交际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社会称谓语。时期,由于严重地冲击了“同志”称谓的神圣地位,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称“同志”的,因此“同志”一词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远不如以前使用得那么频繁。
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思想的负面影响,“同志”称谓被赋予一个新兴的含义:同性恋者。这一含义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于香港,90年代中后期经广东逐渐扩展到内地。
二、“同志”称谓的使用现状
1.新闻报纸网络媒体
(1)人民网:在人民网检索“同志”一词,显示的结果约有37506条,截取其中前三百条新闻,其中“同志”作为“同性恋”用法的新闻有6条,分别是:《厦门男“同志”爱上小正太》,时间为2013年6月29日,来源于东南网;《台湾男同志网上寻觅现象普遍》,时间为2013年6月24日,来源于台湾网;《五个细节 一眼看穿男人是不是同志》,时间为2013年6月21日,来源于爱美网;《彭于晏强吻张家辉 两人要拍“同志”电影》,时间是2013年6月21日,来源于海外网,等等。
(2)百度:“同志”用作“同性恋”一意在网络上使用十分泛滥,在百度搜索“同志”,显示的结果有“同志新闻”“同志网站”“云同网(云南同志门户网站)”“2012十大同志新闻事件”“男同志”等等词语,这表明“同志”用作“同性恋”之义在网络上较为活跃。还有诸如“同志电影”“同志小说”等等专有名词。
(3)CCL语料库:根据CCL语料库,检索“同志”一词显示的结果有75804条,其中“同志”意为“同性恋”意义的为零条,所显示的结果中“同志”一词多用作***治报告和新闻,多意为“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个******的成员”,如“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参赞施月根等同志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赶到现场,一直陪伴这几名中国公民。”
由此可见,“同志”作为“同性恋”意义较活跃于网络和娱乐媒体报纸,在较为正式的***的报纸媒体中,“同志”都是作为同一******的成员,多加于人名之后来称呼别人,如“***同志”“同志”等等。
2.问卷调查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已经很难再听到人们用“同志”相互称呼。事实上,这一变化在近年来出版的汉语词典中已经得到体现。以《辞海》为例,1999年版的“同志”词条下已不再有1979年版的“我国公民彼此间的一般称呼”和1989年版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彼此间的一般称呼”这一义项。
为了调查“同志”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现状,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某高校为调查地点,随机选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以口头问答的方式来调查“同志”一词的使用现状和新用法的接受程度。其中老年人(五六十岁左右)10名,中年人10名(四五十岁左右,有大学教授和高校工作人员),大学生20名。
问卷调查共设计了五个问题,分别是:(1)日常生活中会使用“同志”一词来称呼别人吗?(2)为什么会?或为什么不会?(3)“同志”还有什么新的含义吗?(4)能接受“同志”的新含义吗?(5)对于“同志”词义嬗变,您认为有哪些社会原因?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老年人一组中有3人还会用“同志”一词来称呼别人,但使用较少,原因是现在很少有人用“同志”来称呼别人,除非是特定场合和特定情境,有1人知道同志的新用法,但表示不能接受这一新用法,认为玷污了“同志”一词;对于中年人一组,有2人还会使用“同志”来称呼别人,但大多用于会议或特定场合,有8人知道“同志”的新含义,有3人可以接受,并认为这是基于一定社会原因的词义演变;对于大学生一组,有0人表示会用“同志”来称呼别人,并认为用“同志”称呼十分老旧,不够时髦,除非是用于戏谑,有20人知道“同志”的新含义,有6人表示无法接受,有9人表示无所谓,有5人表示可以接受。
三、“同志”称谓演变的社会原因
从社会学角度讲,作为称谓而被使用的“同志”虽然只是汉语社会称谓系统中的一个词语,但它同样是社会用以定位和规约人们的社会身份、地位和角色,并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之一。由于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多元性,不同语言都有它完整的称代系统来满足言语交际者不同的交际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下,“同志”一词曾在较长时期内占据称谓语的主导地位,但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在一个称代系统中,不同的称谓形式都应有各自相应的地位,而不可能是某个单一的称谓形式永远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流行及过度使用之后,“同志”原本的意思逐渐淡出,而由于网络使用的频繁使得它的另一层意思逐渐流行开来,尤其盛行于网络娱乐媒体等。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香港的回归,两地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伴随着众多新词新义,“同志”的新义逐渐进入大陆。又随着大陆地区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尤其是年轻用户的比例较大、使用频率较高。年轻人本身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且随着香港音乐电影电视剧在大陆的盛行,使得年轻人崇尚香港文化,更乐于接受“同志”一词的新的含义。
由于“同性恋”这一称呼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于是需要一个词来含蓄地表示“同性恋”,而这种使命落在了“同志”的身上,这是因为“同志”具有“志同道合,共同的志向”的含义。“同志”用来指称“同性恋者”,是为了适应社会语境的需要,即在那样的语境中需要一个词语来表达一种称谓或是一个人群,用旧词表达新意,或旧词组合成新词表达新的意义,还体现了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即经济原则。显然,今天“同志”多个义项的存在也是语言使用中经济原则的体现。特别是“同性恋者”这个意义,人们没有造一个新词来指称这个意义,而是借用了“同志”这个旧词,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省力。此外,语言使用还要遵循表达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同志”最初就有“志向相同”的意思,进一步用它来表示“志趣相同的人”也是情理之中,有利于更有效地表达。
参考文献:
[1]王远新.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胡范铸,胡玉华.“同志”称呼语的语义功能与语用条件析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3).
[3]俊虎.“同志”一词的演化及其文化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0).
[4]刘慧芳.应为“同志”正名[J].工会论坛,2002,(3).
[5]孙玉超,师文淑.“同志”称谓的历时演变及使用现状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6).
[6]伊兴荣.浅谈“同志”一词的词义演变[J].***师范大学学报,2005,(02).
[7]王枫,李树新.“同志”称谓的历史擅变及其语义特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3).
[8]方传余.“同志”一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9]陈晨.浅析“同志”的词义变化及其原因[J].文教资料,2012,(32).
(张晶 湖北武汉 湖北大学文学院 43006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同志”称谓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