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职业中有许多岗位。当每一个岗位的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综合起来就实现了我们这个职业的社会使命,完成了我们这个职业的社会角色。而通过认真地履职尽责,把我们每一个岗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就成为我们这个职业的理想追求了。
近日在河南采访,接触到那里的一些县(市)档案部门,谨记录下其中印象深刻的三个岗位。
征集者
南阳,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写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那个南阳,底蕴深厚,名家辈出。已故作家刘白羽、哲学家冯友兰、建筑家杨廷宝等皆出于此。
南阳市卧龙区档案馆里,整整齐齐地收藏着这些名家的档案资料。除了上述名家外,还有南阳当代作家二月河,作家宗璞等17位名人的手稿及其他资料一万多卷(件)。
“要想提高档案馆的影响,必须要有有分量的东西。”卧龙区档案局丁秀云局长平静的语气中透出自信。
事实上,他们的档案征集之路开始于1985年,于今已有20多年了。
1985年,南阳市卧龙区档案局(即原南阳市档案局,1994年原南阳市档案局撤地设市后更名为卧龙区档案局)根据南阳地域文化的优势,提出了征集名人档案的思路,由此,拉开了该馆名人档案征集工作的序幕。
。1990年,原南阳市档案局要办一个竞赛,决定请著名的南阳籍作家姚雪垠题字。两名工作人员到了北京,找到姚老后发现他的书籍、资料摆放得比较凌乱。出于对姚老的关心与尊重,这两名工作人员提出帮助姚老整理。于是,他们在北京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过的是开水、黄瓜就烧饼的日子。白天,到姚老家里帮助他整理书籍和资料;晚上,住到阴暗的地下室里。帮助姚老整理好书籍、资料后,他们就顺理成章地提出将姚老的资料送回家乡档案馆保存的愿望,得到允诺。后来,在北京还举行“姚雪垠手稿捐赠仪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尽管是家乡人,但打动姚雪垠先生靠的却是真心、真诚、敬业。
哲学家冯友兰也是南阳人,其女宗璞给卧龙区档案馆写信,希望南阳有一个地方保存冯友兰先生遗留下来的东西。当时档案馆一年的业务经费是―万二千元,但他们二话没说,派了两个工作人员去北京接收。没有车,他们自己想办法,找朋友帮忙联系,终于将冯友兰先生的档案资料悉数运回南阳。为了节约经费,他们自己设计布置展厅,并专门请宗璞回南阳提意见。展厅除陈列冯友兰的手稿外,还陈放了他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具。一次,宗璞到档案馆看到他父亲坐过的软椅摆放的方向不太正确,就要求把椅子斜放过来,恢复原貌,然后自己坐上去。熟悉的场景,勾起她过往的回忆,让她潸然泪To冯友兰之子冯钟辽从美国归来,到档案馆参观后欣然命笔“大可重来”。
打动冯友兰先生后人的,靠的也是真心、真诚,还有敬业。
策展者
策展者名叫黄来运,济源市档案馆编研科科长。
济源市是河南省一个由省直接管辖的县级市,档案馆新馆于2006年建成,有1万平方米。年轻的档案局女局长王爱竹上任之后,提出档案馆要从被动的查阅利用,转变为主动向社会服务。
办展览是档案馆主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重要方式,这个重任历史地落到了编研科长黄来运的头上。
50好几的黄来运并不年轻,整天乐呵呵的,但烟瘾特别大。他解释说:“我要写东西啦。没有烟,根本不中,什么都写不出来。”
走进档案馆一楼门厅,迎面的墙上便是档案文化长廊,甲骨、金文、简牍、纸张、光盘等载体的档案,以艺术化的手法呈现在人们眼前,前言后语里简短的文字介绍、追溯着档案工作及其历史。“下雨淋不着,刮风刮不着,档案局工作性质到底是啥?”老黄说,通过档案文化长廊,在美化档案馆环境的同时,也解答了老百姓的疑问,让老百姓对档案工作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200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如何布置?这是档案馆文化建设的重头戏。调查、调研、策划,出文字方案,整整花了老黄他们一年的时间。最后他们把展览定名为“走进济源”大型档案史料展,成为反映济源历史文化发展史的一个名片,这在该市是史无前例的。展览分“历史隧道”、“红色记忆、“激情年代”、“辉煌岁月”四个篇章,展品以档案文献、照片为主,辅以部分实物,如今已是展示济源形象的一个窗口。最受欢迎的还是中、小学生,他们成批成批地来到档案馆看展览、开主题班会、写心得体会。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对中小学生的服务工作,档案馆配备了专门的讲解员(馆里有两名专职的,还从学校招聘了两名学生兼职),仔细地向学生们讲解展览内容,把重点人物、重要事件制作成彩页散发,把展览内容印成学生的课外读物,使他们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在济源,老黄他们办展览办出了水平、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影响。新档案馆开馆以来,他们办了大大小小12个展览,有固定展、临时展、巡回展;有***承办的,也有和其他单位、甚至是与民间收藏家合办的。在老黄的计划里还要办民间文化展、名镇名村展、名人展等等。
老黄的烟越抽越多了。虽然累,但他不抱怨,反而说累得高兴,因为他有成就感:“档案文化经过我们的手传播出来,也是一种创业。虽然还不十分完善,但我们想继续把这件事情干下去,而且越干越好!”
这不,国家档案局对济源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验收工作刚结束,就派出专家组,考察济源市档案馆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建设情况。
指挥者
2011年8月29日,星期一。像往常一样,河南漯河市郾城区档案史志局局长张树勋早早地来到办公室上班。很快,他发现今天的情况很异样,档案馆来了很多岁数大的人。一打听,原来今年***府制定了向农村籍退伍士兵发放生活补贴***策,这些农村籍退伍士兵需要到档案馆查阅档案,核实身份。于是,出现了人们蜂拥而至档案馆的情况。
档案馆前面就是***府大院,几百人一下子集中到档案馆来,处理不好会带来严重后果。如何应对,考验着主***者的智慧和能力。
在安排几个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后,5分钟的时间内,张树勋迅速召开局馆会议做出部署:局馆全体干部都拉出来,分成几个小组,有查卷的、排号的、复印的、人员身份核对的,同时及时疏导查档人员,稳定他们的情绪。很快,档案馆出现了这样的温馨场面:
电子屏幕上打出了“向老兵们表示慰问!”的标语;
为等候人员送去了茶水、椅子;
年龄大者、行动不便者优先查阅,并专门给他们安排休息的地方。办理完毕后再搀扶他们出去;
张树勋等领导班子的任务是稳定老兵情绪,哪里人多就到哪里去。
但还是有个别人查不到档案,咋办?那就耐心地进行解释:有的是不符合***策,这次是专门针对农村退伍***人,城市退伍***人不在优扶之列,有的提供的名字不准确,就请他们提供曾用名(包括小名);有的是因为区划调整,档案没有放在本馆,但向他们提供查档线索;即使是真的没有档案的,也帮助他们想其他办法进行弥补。
在以后的十来天时间里,共有2000多人次的老兵来查恻当案。
让张树勋感到高兴的是,老兵来的时候满脸焦虑,但走的时候基本满意:“老兵在我这里如果出了事,我对******府交待不了。通过咱的服务展示的是***府形象,我们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代表着***府的形象啊!”
张树勋有记工作日记的习惯,也要求工作人员记日记,他称之为“日记工作法”。在他的《日记》中,关于老兵查档的有六则。2011年9月4目的《退伍兵查档有感》之四他写道:“虽然在此次老兵查档事件中圆满完成了任务,但仍然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一是我们对突发事件的敏感度不强,应急意识不足;二是仍然有个别人大局意识不够强,三是极个别同志责任心不够强。”
敢于实践,也善于总结,因而张树勋思路清晰,谈起工作来一套一套的;声音也洪亮,余音绕梁。谁曾想,他从2003年就查出患有肝癌。他一方面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更加努力工作,带领郾城区档案史志局取得一个个成绩。他自己先后被评为“新世纪漯河十大优秀人物”“感动漯河2010年度人物”“全省档案系统学习楷模”“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典型”。
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他说那都是发展中的困难;面对疾病,他说不能把自己当病人,还必须把自己当病人。
这就是张树勋:敢担当、负责任;既坚强、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