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实现了侧重规模的跨越式发展,虽然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持与人力支撑,但也出现了教育质量滑坡等问题。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途径,即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内涵;发展
作者简介:谭秋浩(1968-),男,广东遂溪人,广东医学院学生处,讲师。(广东 东莞 523808)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01-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通过扩招、合并等方式实现了侧重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据统计,1978年全国高校招生数为40万人,毛入学率只有2.7%。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近10年又增长11.9个百分点,2011年毛入学率达到26.9%,普通本专科年招生人数达681万人,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建设的需要。然而,高校的质量并没有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随之提高,反而出现了高等教育质量滑坡、层次结构失衡、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的十报告指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当前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指明了改革方向。
一、内涵式发展
内涵与外延是逻辑学术语。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高校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两种类型。外延发展模式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于高校来说,主要是通过增加高校数量、扩大高校规模来促使其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可以短期内弥补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但若长期采取这种模式,容易导致高校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办学同质化等问题。
内涵式发展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于高校来说,主要是通过进一步挖掘现有的办学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高等教育内涵型发展要求高等学校乃至高等教育系统最大限度地挖掘培养人才的潜力,强调了发展的“整体性”。
二、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过去10年是高校规模扩大的10年,虽然从数量上保证了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1.办学目标及办学特色模糊
随着规模的扩大,各高校不顾一切,纷纷向全国一流大学迈进,口号一个比一个喊得响。单科性高校想发展成综合性高校,一般性高校想发展成“211”高校,“211”高校想发展成“985”高校,结果出现了办学目标的趋同化。许多学校为了追求“大而全”的目标,在不经过充分论证和具备师资力量的基础上盲目开设新专业,迎合市场的短期需要,于是出现了农业大学开办音乐教育等奇怪现象;忽视对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整合,致使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毫无特色。
由于办学目标趋同及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特色也大同小异。据2013年1月5日的《工人日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部分“211”大学校训如出一辙,个别大学完全相同。在112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中,“求实”出现了30次,“创新”出现了28次,“团结”出现了18次,“勤奋”出现了16次,“博学”出现了13次,共有39所大学的校训格式相同,均为四个词语组成。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分类不清、定位不明是当前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精英学校拼命搞大众化的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拼命往研究型、综合性的路上挤,所以变成千***万马过一条综合化、研究型的独木桥,这与社会、国家的需要是不一致的。”
2.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然而许多高校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以本专业知识为主,忽视了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教学方法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师生很少互动,这种“你讲我听”的单向式的教学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思路狭窄,缺乏质疑的品质;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注重评价学习成绩等智力因素,忽视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从早读、上课等各项活动都一个模式地要求学生。学生为了这些综合素质测评的加分,不论是否喜欢都必须循规蹈矩地按固定模式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后果。“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震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它引发了人们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思考。在钱老看来,高校教育不要只培养听话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3.教师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在全国高校排名榜中占一席之地,许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制度越来越机械化,往往采取量化指标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工作业绩,如每年发表多少核心期刊的论文、中标几个省级以上课题、出版几本专著,使教师丧失其主体性,正在异化为外在目标的工具。同时,高校的行***化倾向比较严重,行***权力控制了学术权力,以官位级别的竞争取代学术能力的竞争,教师的课题评审、职称评定都由各机关操纵,致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无法静心坐“冷板凳”钻研学术,而热衷于仕途,出现了“处级干部一走廊,科级干部一操场”的等级森严的现象。
三、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途径
高校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规模数量的扩张过程,更是一个教育质量的提升过程。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因此,由规模扩大转移到内涵建设发展上来是全国高校都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1.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这就要求每一所高校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学科优势、人力资源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来准确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发展目标要切实可行,既不能好高骛远、陷入空想,也不能妄自菲薄、不思进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分类标准,中国的高等教育阶段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是一些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的的重点大学;第二大类是专业性的应用型大学,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第三类是职业技能型院校,是以职业教育为主培养技能型人才。
办学目标有了准确的定位之后,就要朝特色方向发展。特色是高校的灵魂,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特色体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方面。特色追求的不是全面优秀,而是某些领域的品牌。特色可以是学科特色,可以是人才培养特色,也可以是校园文化特色。只要有特色就能在生源危机的竞争中取胜。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至今还不是综合性大学,也只有6500多位学生,但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孕育出2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湖南省的吉首大学不是湖南省最好的大学,但却被与******誉为“湖南的骄傲”。它的特色是根据自身优势,一切围绕少数民族去开设专业,为少数民族培养师资、培养干部等。国内外成功大学的发展经验表明,正是由于某些方面的特色才造就了他们今天的品牌和实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是历史的产物。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意味着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牢固树立人人成才、多元培养、系统培养的教育思想。
高校要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体制,采取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增加师生互动与学生参与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将“句号”课堂转变为“问号”课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思考、探索未知、勇于创造等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不埋没每一个具备特殊潜质的“怪才”和在某一学科有专长的“偏才”,对他们可以提供“开小灶”式的个性化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方面,不少大学开展了探索实验。如南方科技大学,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校,其本科新生入学后前两年由学校安排统一的理工科基础课教学,后两年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能力自选各个研究所和中心开设的专业课,并且进行研究实习,所有的实验设备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方案去做实验。
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正确引导,努力营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展示自我。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渠道。高校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大学生科研基金立项研究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等各种科技创新类的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加“三下乡”、科技支农、支教扶贫、文化下乡、法律援助等活动,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创业能力。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学校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指标。高校要依据教育发展规律,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把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努力营造人人关注教学质量、研究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氛围,推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教育教学工作归根结底要靠广大教师。因此高校管理者要摒弃官本位的思想,淡化高校行***化的倾向,尊重教师的劳动和创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为学校的发展献言献策。既要引进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也要培养中青年教师,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美籍华人杨祖佑教授在美国一所很有名的大学当校长时,把教师看做是最珍贵的教育资源。第一年他就和900名教授吃了100次午餐,任期内便有5位教授获了诺贝尔奖。通过开展授课大赛、老教师的传帮带、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不断完善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不再简单地以论文数量等来衡量,而要依据教师的岗位职责从基本素质、教学质量、科研和教研工作量等方面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综合评价,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之间的公平竞争,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生命活力。
总之,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有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为本的意识,将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融为一体,才能真正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周红.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3]***.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EB/OL].[2012-05-1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