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是缓慢、慢慢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曰:〈书〉慢慢地:列车~开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曰:慢慢;缓慢:大幕~拉开。“徐”的本义就是缓慢,它的反义词是“疾”。《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徐”叠用则节奏比较舒缓,常表示持续进行的行为或状态。今天常用于:一、交通工具处在开动、抵达时的慢速状态。如:飞机徐徐降落在机场;列车徐徐开动……。二、某些事物缓慢运行的状态。如:舞台上红色大幕徐徐拉开;一轮红日从东方徐徐升起;大门徐徐开启……。
“习习”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意义,就是形容风轻轻地吹。对此,几部权威词典的解释高度一致。词典举的例子有“微风习习”“晚风习习”等。可见“习习”是专门形容风的词。
实际上,“习习”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书面词。“习”的繁体字作“”,本义指鸟反复地飞,频繁地飞。《说文》解“”为:数飞也,从羽,从白。后由鸟的反复学飞,引申为人的反复练习、钻研。“习习”作为双音词,在古汉语中有两个义项:一是鸟飞来飞去;如《咏史》:“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二是风和舒的样子。《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这两个意义都是由“反复地飞”引申而来,有连续不断的意思。大凡强烈的风总是一阵阵地发作,而微风、清风往往是连续不断地吹来,而人们总是能够或愿意持续地感受它的“”。现代汉语中,“习习”已经不再指鸟飞来飞去,只剩下形容风的惟一作用了。今天人们用“习习”形容风时,通常指的正是轻柔、温煦、和缓而不很强烈的风,如:清风、微风、凉风、春风、秋风、夏风(指夏天凉爽的风)、湖风、(风平浪静时的)海风、山风、晚风、晨风等,具有令人喜爱、亲近的感彩。用以上“×风”同“习习”搭配,到任何一个搜索引擎去查询,都能找到足够的实例。一般没有人用“习习”来形容暴风、大风、台风等。
据此可以看出,形容清风、微风等只能用“习习”而不能用“徐徐”。用“习习”形容清风、微风等,能较好地传达清爽宜人的主观感受。而“徐徐”只是一种客观形态,它不具有明显的主观感彩。从语法结构上看,说“清风徐徐”也是欠妥的。“徐徐”用以形容事物时,总是作状语,修饰某个动词,如“徐徐开动”“徐徐升起”等,没有直接作谓语的用例。我们只能说“红日徐徐升起”,而不能说“红日徐徐”。同样,可以说“清风徐徐吹来”(前人有“清风徐来”的说法),但不能说“清风徐徐”。说“清风徐徐”给人一种话未说完的感觉。从语法上说,“徐徐”不是一个“自足”的形容词,它不能***地说明一个事物,只能通过修饰动词来表达。就像“慢慢”,我们不能说“速度慢慢”,只能说“汽车慢慢地开动了”;而“缓慢”则不同,既可以说“汽车缓慢地开动了”,也可以说“汽车的速度非常缓慢”“节奏缓慢”等。
综上所述,无论从理据、词义、语法哪一方面看,“清风徐徐”都是一个“病例”。但是,在今天的出版物上,“徐徐”却被广泛用来形容风并且作谓语,“清风徐徐”的说法已经见多不“怪”、愈演愈“烈”了。在网站上搜索的结果告诉我们,“清风徐徐”甚至比“清风习习”的使用频率还要高,造成了正不压“邪”的局面。笔者用百度引擎搜索,“清风徐徐”得58200个例子,“清风习习”只有27400个,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在其他网站也有类似的结果。劳华先生说“针贬”是一个“高频别字”(《咬文嚼字》2005/3),“清风徐徐”不应是“别字”而是词语误用,它的“高频”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了。例如:
①一扇在手,不仅给主人捎来徐徐清风,而且使主宾身份修养顿见风雅脱俗。(《中国妇女报》2000/7/10)
②这天,窗外艳阳高照,春风徐徐,小草发芽,树木泛青。(《家庭》2002年第9期)
③周末,春光明媚,暖风徐徐。(《齐鲁晚报》2005/4/25)
除“清风”外,还有“春风”“暖风”,它们用“徐徐”来形容都是不妥的。这一类的高频错误,我想不会没有人指出来过,但它们总是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很难用批评加以遏制。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一是“徐徐”比“习习”通俗。“徐徐”虽然也是古代汉语的遗存,但它使用比较广泛,人们比较熟悉;而“习习”只有这么一种作用,人们见得比较少,又难以从字面加以解释。因此,“习习”就没有“徐徐”的普及程度高、流行范围广。二是音节的原因。“徐徐”与“习习”音节相近,在某些方言中几乎没有差别,以至于有些人把二者混淆而误用。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现在传媒发达,用时尚的说法,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正确的信息得以传播,有利于普及;另一方面,某些词语的误用,某些错误的东西,也容易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体,在民众中迅速流传,迅猛蔓延而“积非成是”。如“昨日黄花”,大有取代“明日黄花”之势。但不可能所有语言现象都会走上“媚俗”的道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词语拾零(二五):“清风徐徐”还是“清风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