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读了“美学一代宗师”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谈美书简》被称之为“大家小书”,但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小书,而是一位美学老人语重心长的美学诤言,让我感触颇多。其中在“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一章中谈到:“审美范畴往往是成双对立而又可以混合成互转的。例如与美对立的有丑,丑虽不是美,却仍是一个审美范畴。……特别是近代美学中丑转化为美已日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当我在领悟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和谆谆教诲时,平日里我在教育教学中,在审美范畴中对美的启发和引导的思路也渐渐清晰了。
每当迎来新的一届高三同学,总有一些同学一方面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一方面却在认识事物,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审美范畴上的偏差。而我在教育教学上则及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美的启发和引导。
五十年代,***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基础教育的关键是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摒弃冷漠的照本宣科,摒弃无动于衷的教学语言,让教学方法、语言、板书设计、师生双边心智对流全方位地进入审美境界。美,应该是教育的磁石;有美感的教学,就是有色彩、有生气、有情趣的审美活动;那必然能达到蕴含了“宝贵的磁石――美”的审美境界。不过,时至今日,教学仍有一些误区。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语文教育的内涵变得片面又狭窄了,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在枯燥的字词句上很花功夫,在机械的模仿上面绕圈子,忽视以人文性和审美性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老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要求高得骇人,于是乎,一些学生视上学为畏途,视学习为受罪。语文课堂失去了活力,家庭环境失去了温馨,校园生活失去了新鲜。
学习、学校为什么会失去吸引力的呢?可见,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给学生灌输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塑造美的心灵,愉快地汲取知识。引导学生走入艺术之境,并在这种灵魂的逍遥游中滋养性灵、醒悟人生,提升生命的品位,这样以来,探讨一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规律,就更显得迫切和重要了。
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美的启发和引导呢?下面谈一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是自然的、和谐的,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等一大片真山水便是自然的,和谐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情景,找情趣,在寻找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熏陶和教育。
“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大家,他的写景游记散文,勾勒出一个个清丽脱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可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妙处。如“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这里,即使只有“淡淡的月光”作者也感到了很大的满足,为什么呢?学生在讨论之后教师点拨,月的好处至少可以冲淡阴森森的氛围。还有,淡淡的月色是景物的色调,淡淡的哀愁是作者内心的情调,情随景生,情景交融,同时呼应了文章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感情基调。月亮,作为一个美好事物的化身,历来被文学家所青睐,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频率很高,可以让同学们多找一些月亮的句子,让他们自己去辨别、分析、感知不同写月亮句子的不同的美,从中领略到写月亮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情怀。文学作品中的美景很多,而我们身边同样存在着许多美,校园的美化、教室的布置、教学的语言、教师的仪表都应给学生美的诱导,培养学生使之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感知作品中蕴含的更为动人更为细腻的美。“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他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美依附于具体的形象,大自然的美景决不是照相似的被摄入文章中,文学作品中的美更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荷塘月色的恬淡优美,三峡景色的磅礴壮丽,春日的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秋天的硕果累累、绚丽灿烂,农民的伟岸、正直、质朴、坚强,都市人的潇洒、乐观、健康、豁达,迷人的自然,富有生机的社会,无不充满动人心弦的魅力。语文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抓住形象地分析,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理解美、热爱美。如:讲解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怎样理解“大堰河的梦呢?”(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讲解时让学生给大堰河补写其他的梦,然后,展开谈论,如换一个梦,就没有了大堰河。唯独艾青所写的梦,把大堰河对***儿的爱推向了高潮。作者通过可感的形象,让人感知梦的美、梦的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趣,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去,忆古思今,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感知更深层次的美,一定会激起学生对生活得无比热爱,对学习时间的珍惜。
“一个美的对象之所以会有巨大的感人力量,其主要原因是在于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课文中现存的内容美,让学生感知自然美,理解社会美,领略人物的灵魂美,定会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的。
二、帮助学生理解美、欣赏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怎样才算美?实际上同学们每天都从生活中或者书本上接触到一些美和丑的事物,在情感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甚至激动。究竟美的本质是什么呢?有人指出:美“既是客观规律,又是主观理想;即是内在好本质,又是外部形象特征;既是自然性,又是社会性;既是一定人们的感受,又是客观价值”。这种用一大堆抽象概念拼凑起来的“美的定义”,只能是积木式的空中楼阁,无法进行文艺欣赏。如用定义式教学,学生只能是望而生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接触具体的人和事,然后讨论,让学生自己明白美的本质。
中学生年纪轻,阅历浅,知识少,对事物的认识鉴别能力比较差,要使他们准确的理解美、欣赏美,就必须培养他们准确地把握美的能力。这里不妨以《孔雀东南飞》中几句诗的理解作分析说明:刘兰芝被迫归家精心打扮自己,有这么几句:“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有同学就这么认为:刘兰芝不可能“指如削葱根”,她“三日断五匹”的手哪能这般纤嫩?“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妇女哪有这般娇美?这里违背了生活的真实。这么认识当然是错误的。错就错在没有感知刘兰芝这一艺术形象的悲剧意义,没有联想到作品中与此相应的画面,因而缺少主观感情的体验,不能引起理解的顿悟,也就是没有审美理解。文中所写刘兰芝的纤嫩娇美,突出了弱女子所蒙受的迫害,加强了对封建家长制化身――焦母专横冷酷的控诉。再联想到最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双双殉情,真、善、美遭到毁灭,则此处写刘兰芝的美就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给人以悲剧的美感享受。教师在讲解这个典型形象时,就要引导学生感知、联想和体验,让学生领会其中的精妙所在。
语文课中充满了美,学生的语文学习既是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审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诱发学生追求美好的事物,鄙弃丑恶的东西,使他们认识能力、审美能力逐步地提高。《阿Q正传》中,赵太爷、赵白眼、秀才他们,平日里称阿Q为“浑小子”,但当辛亥***来到未庄,他们称阿Q为“老Q”、“Q哥”,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狼狈嘴脸暴露无遗。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体会词语的感彩,情感的倾向性,进一步帮助学生挖掘深层的思想因素,帮助学生陶冶性情,使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
语文教材堪称为“人的生活教科书”,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内容。我们在教学这些文章时,要认真引导学生感受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铸创美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悲剧的美、欣赏揭露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造就学生的审美灵魂
要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多读书。古人云“书多人自贤”,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量的多少,决定着语文能力的强弱,但令许多老师感到烦恼的是,处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广了,他们要求在阅读上有足够的自由度。针对这种情况,每周可抽出一课时,让同学们介绍、推荐自己读过的、喜爱的作品,谈一谈文章之美,美在何处。这样,学生在课下就会争先恐后地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介绍、推荐好书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对美的欣赏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审美活动,一般说,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感知美、理解美,而且应帮助他们创造美。我在语文课教学中,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同学作口头作文,开始同学们站起来有些不知所措,甚至面红耳赤,大多数说的丢三落四,不成文,我就告诉他们,每个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可算作一篇典范的口头作文,同学们可模仿、借鉴。每个同学坚持练习,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经过一个阶段地练习,大部分同学的三分钟作文表现的不错。他们注意到了声、情、形、神等美的内容;说起话来生动、形象、风趣、有感染力。学生这种对美的追求和艺术创造,不仅激发了他们思维的灵感,更开发了他们的智力。
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语文教学可将课堂与生活全方位的联系起来,师生共同探讨,可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到美,中学生对生活总保持有一种新鲜感,一种永恒的兴趣,教师可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和特殊的感染力,这样,学生就能够从生活中观察到、感受到人们习焉不察的美和有意义的东西。
第二课堂的开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培养他们对美的探讨的一个极好天地。学生看了电影《巴黎圣母院》之后,都非常激动,趁此给他们出了一个讨论题:敲钟人美吗?为什么?敲钟人是美的。他是雨果的艺术创造出来的契机,是经过夸张虚构、集中化和典型化才创造出来的。敲钟人身体的丑烘托出而且提高了他的灵魂美。他是一个又自然丑转化为艺术美的典型。有的同学深受敲钟人的感动,产生了创作欲,于是模仿写了剧本《丑陋的我》,自编自导,创造出了一个类似敲钟人的美好的形象。
当然,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到首要位置,必须从我做起。文明礼貌,知识渊博,见解深刻,谈吐文雅,举止大方,外表端庄,衣着整齐的语文老师,总是能对他的学生作美的感染、美的熏陶,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语言、精神面貌、才识和学习兴趣,从而造就了他们美的灵魂。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审美范畴中美的启发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