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记忆信息模式,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很短,而且易受干扰。而口译是一种瞬时性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信息瞬间即逝,加之口译中频频出现的人名、地名、数字等特殊词也增加了口译的困难,因而要想保持短时记忆不受阻碍就必须插入新的识记活动。本文基于此,拟就口译的必要性在语言学层面理论支撑进行尝试,为口译实践同理论支撑搭建稳固的桥梁。
关键词:口译 记忆 信息处理模式
1.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外***治经济活动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涉外口译工作者便成为中外交往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中介力量。培养一批业务水平过高过硬的专业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口译作为一门学科,它有自身突出的特点。口译是一项很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它是一种不可预测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现场紧张的气氛压力大;口译属个体性操作,译者责任重大;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交流的信息内容包罗万象是口译的又一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在口译中如何更流利、更准确地把源语转化为目标语需要译者多方面的努力,比如译员自身素质的提高,精心的准备,临场的发挥等等,但译员笔记功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其口译质量。
本文将从记忆与口译的关系和信息处理模式入手,论证口译中笔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试***说明笔录在口译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只要再实践加以总结运用加上好的方法,就可使口译水平更上一层楼。
2.记忆角度
口译是针对话语进行的即席性的活动,现场性非常强,信息转瞬间便消失,他要求译员有极强的记忆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译员的记忆力对口译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忆是人脑的综合性心理活动,“是脑对经历过的事务的反映”。(车文博1986:403)它包括输入、存储和重现三个过程。从结构上一般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鲍刚1986:146):
瞬时记忆:瞬时记忆是保持时间最短的记忆,保持在脑中仅0.25秒到2秒之后便消失,是最短的记忆。这时人脑要进行大量的速选工作,选出值得注意的信息,并将它立即转入短时记忆之中(G. Sperling, 1968),它虽然时间非常短暂,但容量很大,如果受到注意的话, 会转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显著特点是容量小和持续时间短,这一记忆阶段语言信息保持的时间为±1分种,中等语速为150字/分左右。它“在运用中起到一个转运站的作用”(桂诗春1998∶129),使经过加工了的语言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明显的功能特征是可操作性。事实上,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由短时记忆驱动完成的,比如口译、秘书的听写及电脑的操作,因此被称作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比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要大得多,它的信息保持期可以从一分钟直至终身,是大脑长期保持信息的主要手段。在口译的记忆过程中,它集中于语义的范畴化编码(categorical encoding),配合短时记忆一起共同完成大脑的记忆工作。
人的记忆就是上述三个系统,三个机制的整体性运作,是人的认知活动的主要部分。如果没有记忆,人实在无knowing可言。以上三个系统的运作程序如下***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阎巩固等人译《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册)(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263页)
对口译而言,以上三个系统、三种机制都很重要,尤其时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也就是保持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对口译时说是至关重要的,原因是这“一分钟”实际是口译进行高强度脑力活动的关键时刻。事实证明对原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仍然十分清楚地留在脑海的这一时刻,趁热打铁进行关联和双语对应转换,正是所有的口译员所期待的;这也正是短时记忆的原语效应中积极诱因起作用的最佳时刻。短时记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a)在短时记忆中,口译员对原语话语的记忆还十分清晰,这个宝贵的记忆清晰的一分钟足以使译员将他收集的信息迅速进行各种关联并作SLTL的语义转换,发之于外。
(b)短时记忆不仅关注谈话者当前谈论的话题,还可以诱发被置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使之被激活。
(c)短时记忆可以为译者提供语句意义参照线索,特别使在某些口译现场,气氛比较紧张,译员有一定心理压力,短时记忆为译员提供的SL复现对译员的TL语句连贯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译员不希望很长,很拖沓的句子。
尽管短时记忆在口译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但短时记忆不可能与原型相等、等同、对等,记忆保持也不是一个恒长的不变数。记忆会随时间的延长而消退,它变化的规律是在最初一段时间下降最快,然后渐渐变得缓慢,也就是说我们的记忆刚开始忘得最快,然后慢慢开始减缓。下面是H. Ebbinghous(1998)进行试验后所得出的结论,如下***所示:
从***中可以看到记忆信息的瞬间即逝性,虽然译员总是期望讲话人的讲话时间越短越好,这样就有助于记忆,但不管口译工作者有多好的记忆力,如果译者光凭记忆来完成口译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短时记忆的负荷是有限的,如果短时信息得不到及时应用就可能会被立即遗忘,遗忘会伴随记忆同时发生;在译员需要处理大量信息时,如果没有一个辅助的机制完成对短时记忆的补充,结果常常是信息的大量流失,译员所作的工作也就失去了口译最基本的忠实于原文的准则,甚至传达错误信息,引起不必要的分歧或后果。在长期的大量的实践中,大多数译员认为口译笔记能很好地协调记忆与瞬间即逝的矛盾。
话语是由单词组成,但话语意义却并不是简单语言单词相加。人脑记忆大量的言语信息时的奥妙就是:言语链时,信息接受者大脑言语区受到刺激,他就会立即借助先前贮存在大脑的信息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识别、阐释、推理和综合分析,并将结果以内部语言的形式贮存起来,为后面的言语理解服务。译员在口译的过程中对讲话人的信息以意义的形式再现。记忆力是一个重要的载体,笔记也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借助笔记的作用,译员就可以脱离原语言外壳把贮存在大脑中的那部分内部语言激活,然后借助思维逻辑,重现原话语的相关信息。如***所示:
3.Daniel Gile的记忆信息处理模式
法国Université Lumière Lyon的国际著名口译研究专家Daniel Gile(1992,1995)强调在口译过程中需克服的巨大困难和克服这些困难所需的巨大努力。他指出在口译中译员的许多失误是由于对困难的估计不足造成的,针对此他提出了记忆信息处理模式:
I=L+N+M+C,即交替传译(第一阶段)=听力分析+笔记+短时记忆+协调;
CI=Rem+Read+P,即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读笔记+输出翻译
在第一阶段中译员接受到说话人的话语信息,大脑在受到信息刺激时开始高速运转开来,他会立即借助于先前存贮在大脑中的相关信息对语音进行识别、阐释、推理、综合和分析,也就是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同时发挥作用,将结果以内部语言的形式贮存起来。记忆在口译中作用固然不可缺,但这样一个事实不可忽视:一个普通人每分钟说话流量是200-300字词,一个人不管他的记忆力如何好,人脑很难将说话人长时间的话语流量完整准确地再现。因而在Daniel Gile的模式中笔记是与记忆相辅相成,互补不足。有了笔记的辅助,在第二阶段中译者才能将存贮的内部语言信息从大脑中调出进而激活被动记忆,将短时记忆内容与笔记相关联,使自己付出的努力为最小,而取得最大的关联性,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再现说话人的信息。
因而,口译工作者在实际的操作中,特别是在一些高级别的场合下比如会议的即席翻译,***治经济的高层交流活动中,有必要也必须做好笔录,这是对一个合格口译工作者基本要求。
4.结束语
在多数即席口译场合,译者需借助笔记的帮助来实现对短时记忆的补充与完善,更好地将源语的信息完整表达。在此过程中,译者必须要记,当然也不必多记,笔记毕竟是对记忆的补充。译者在笔记过程中,应掌握正确的方法,有谋有略,大胆心细,准确记录要点、难点,启动被动记忆,将大脑的潜力发挥至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Gile, D. Regards sur la recherche en interpretation de conference. Lill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Lille, 1995.
[2]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5.
[3]艾森克著,阎巩固译.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鲍刚.口译理论概念.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5]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玛利亚娜・勒代雷.口笔译概论.孙双慧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6]车文博.心理学原理.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7]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8]洪德厚.记忆心理学.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
[9]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