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认为影片《通天塔》充满隐喻,极具艺术张力。本文对影片隐喻的解读,力***抓住该片所折射出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巴别塔;隐喻;隔阂
看完《通天塔》,不难理解为何该片能连拿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和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了。看完本片,笔者不仅为奇妙的异域风情所吸引,为美妙的音乐而沉醉,更因为其中的诸多隐喻而觉得有话要说。
一、“巴别塔”的隐喻
“Babel”,英文引申义为“scene of noisy talking and confusion”,本有“互相干扰、难以传达、不得要领”之意。源出《圣经》里《创世纪》第11章的《巴别塔》故事如下:上帝的子民曾企***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以显示其强大的力量。这项工程惊动了上天。为阻止人类接近自己的狂妄,上帝变乱了人间的语言,于是感情无法交流,思想很难统一,彼此互相猜忌,各执己见,争吵斗殴,人类自此分崩离析,巴别塔也终未能竣工而成为一堆砖头。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就是一个人的世界的界限。”其实中国又何曾落后?远溯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的梦想,到“五四”时期钱玄同“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的主张,再到如今单说咱国人的“官话”都还分成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八家,更别说吴语粤语还各霸一方的现状!
试想,面对陌生的方言或别种语言,我们就如同释诛弘《竹窗随笔》里那两个乡***,“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如何有效沟通?再看看片中里面涉及四国语言,甚至还有哑语,就知道很多人都迷失在“鸟语”之中了。当我们面对一个异族世界,态势语言所能沟通的内容毕竟有限,特别是精神信仰等上层建筑领域的东西,语言差异就是阻隔人类心灵彼此贴近的一条大河。
“巴别塔”是人类野心勃勃,但不自量力的向往。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正是借用了这一经典故事,以《Babel》这部电影(中文译名《通天塔》)隐喻人类沟通的困境。
二、黑与白的惨酷
苏珊中***事件,原本只是两个牧童儿戏的误伤。尽管事发地点远在摩洛哥,只因受害者是美国公民,经美国***府和媒体的臆断,便迅速蹿升为牵动全球神经的“***治恐怖事件”。于是在美国的重压下相关方在查找***击凶手的过程中把一个伪袭击变成一个真反恐,并造成了不可挽救的人间悲剧――一个摩洛哥小牧民成了无辜的牺牲者。围绕这颗子弹,自以为是的美国***府,无孔不入的美国媒体,战战兢兢的摩洛哥当局,为虎作伥的匪警,和穷苦懦弱的当地百姓一一登场,他们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对苏珊的被袭做出不同的反应。这众生世相,宛如真实世界的一面哈哈镜。
理查德和苏珊的孩子由墨西哥籍保姆埃米莉亚看护。埃米莉亚和孩子们在从墨西哥参加完婚礼回来的路上,受到了美边境警察的盘查。在无法有效沟通又为警察的所迫情况下,埃米莉亚的侄子一时惊慌试***脱逃,使她和孩子被困在沙漠里。身陷绝境的埃米莉亚拦下警车求助,却被认为是越境的“偷渡客”而带回警署。而最终被身无分文地驱逐出境的结局,也暗示了这种沟通面临骄横强势力量的无能为力和微小人物所有生活努力的归零。
作为观影者,我们全知全能。但当局者迷,彼此都在自说自话,“黑白”如何得分?误会源于隔阂,误导造成偏见,傲慢产生冲突,酿成悲剧也势所难免。电影表现了强势的美国对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歧视和偏见。但也隐晦指出:“虚幻的花园里有真实的癞蛤蟆!”
三、热与冷的鞭挞
且不说摩纳哥当局对待美国公民安危的高度重视和对本国子民的粗暴蛮横,拳打脚踢,甚至是滥杀无辜的行径;也不说一心救人而不求回报的随行翻译的古道热肠与一车西方游客力***自保的嘴脸;也不必说墨西哥保姆在极度绝望中终于在荒漠中截到警车,哭求快去救救孩子的焦心,而警察的反应却是报告上级抓到了偷渡疑犯的冷漠……
岛田先生的聋哑女儿千惠子身处令人目迷五色的东京,因为目睹母亲的自杀,又与父亲无法沟通,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身处无声世界却面临躁动的青春期的她,饥渴寻找爱的出口,她用种种极端的方式去勾引男人,但得到的是侧目和嘲笑。电影对这个女孩的境遇的刻画,以女孩的“热”与世人的“冷”将聋哑群体封闭孤独而惨烈的生存现状开掘得相当震撼!个人孤独,家庭孤独,社会孤独,心灵孤独,在物质化、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遭遇到“情感沙漠”。从自救到求救的失败,也隐喻出人与人之间的日渐疏离和感情荒漠。
国境线上,当警察问及埃米莉亚是否是孩子的阿姨时,女孩子在半梦半醒之间下意识的一句“No!她不是我阿姨!” 就将埃米莉亚冰冷地出卖了!此后埃米莉亚带着两个孩子行进在沙漠中寻求救助,途中男孩子指责她:“你是坏人!”她心酸的抱着小男孩申辩到:“我不是坏人,我只是干了一件蠢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将孩子视为己出的埃米莉亚,跟随主人16年,在危难中对这俩孩子仍是不离不弃,可孩子对她却仍充满怀疑和警惕。影片用人世间冷酷的真实击碎了世间所有保姆的温情友爱!孩子眼里,保姆只是“佣人”而已,而不懂得保姆的爱也是爱!这一双孩子和异国保姆的隔阂,也正隐喻美国家庭教育的失败。
一大车游客,为何唯独苏珊受***伤,其实也有隐喻。常言道:“谁播种仇恨,谁收获报应”。苏珊即使面对一杯普通的加冰饮料,也表现出猜忌和偏执:“谁知道这水里有什么?”再看看她两个孩子对保姆的态度,就知道她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怎样的了。苏珊受伤,只能看作是导演借上帝之手警诫那些对异族怀有偏见的人。
四、远与近的悲哀
心灵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理查德与苏珊夫妇,婚姻濒于崩溃。“百年修得共枕眠”,为何夫妻却离心离德、渐行渐远呢?丧子的悲惨回忆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让双方失去了曾经的默契,男方良苦用心却不能再让女方开心,女方面对男方愈加烦心。当珍惜成为负累,爱也渐渐断裂。一次***伤,能找回真爱算是奇迹,但天下有多少伴侣疏离后能破镜重圆呢?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婚姻危机折射出的也是理解和信任的危机。
摩洛哥小兄弟俩同在屋檐下,有没有隔阂?弟弟偷窥姐姐洗澡,误伤苏珊后又被哥哥告密,致使两兄弟厮打在一起。然而当弟弟目睹哥哥被击倒,父亲在无助哀号的那一刻,极其男子汉地端起了来福***,为了保全而奋勇还击,最后时刻因哥哥再次中弹,他放弃射击,将***砸破,然后高举双手向警察走去,边喊:“人是我杀的,与他们无关。杀了我吧,但求你们救救我哥哥!”他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担下所有责任,我们也在电影充满赞扬和主观的叙述中感受到了小兄弟那种冲动激扬而无所畏惧的反叛力量。
然而哥哥已死,这种迟来的剖白,这种血浓于水的手足情,通过一种永远无法修补的毁灭来加以释放,尽管是发自心灵的和好和痛切心扉的追悔,但结果却是残酷的沟通失败和生命的断线。我想导演已经传达出他想要讲述的信息。夫妇尚且如此,手足尚且如此,他人何以堪?
五、“全球化”的反思
片中隐喻无处不在。不单单是通过人物对白、故事情节传递出影片的主题,还有画面影像文字等也起到了很好的隐喻效果。比如电影最后,那灯火辉煌的城市夜空,那座耸入云霄的金碧辉煌的高楼,或许正暗示被所谓“全球化”美化了的人类未来;高楼之上一个全身的日本女孩与颓废不堪的父亲的尴尬背影或许正是人类的内心投影;而那句“最暗的夜,最亮的光”,无疑也是对影片的最终注脚。
“全球化”正如那座虚无的“巴别塔”一样,听起来前景甚为美妙,然而即便人类有此雄心,但在现实的隔阂、心灵的困境和未知的阻碍面前,哪里会是那么容易办到的事?
正所谓,通天有梦梦难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通天塔》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