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悠久的酒文化中,饮酒的礼仪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上至宫廷、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大到国宴以及正规的官府饮宴,小到家宴以至便宴、三五小酌;雅到饮酒赋诗行令,俗到猜拳吆五喝六,无不有种种礼仪、礼节、礼数。这些礼仪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饮酒历史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而对后世饮酒礼仪影响最大的当数始于周代的“乡饮酒礼”。
乡饮,在周代最初只是乡人聚会的一种方式。后来,崇尚礼教的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敬老的思想,让一乡之人在欢聚宴饮时受到“礼”的教化,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仪节,称为“乡饮酒礼”,并被记入了儒家典籍。后来又长期被历代士大夫所遵用,赋予它治国安邦之要义,并从周代一直延续到清朝道光年间,前后达3000年之久。
周代的乡,不是今日所言的乡下、乡村,也不是今日行***单位的乡的含义。在周代,天子所居为都城,距离都城一百里内称为郊,百里之郊依次分为乡、***、族、闾、比五级行***单位,乡是国家之下最大的一级。周天子的百里之郊分为六乡,诸侯国下只设三乡。在周代教育体系中,乡有乡学,州有州学。乡学称“庠”,州学称为“序”。乡学中的学子学成后称为“学士”,每隔三年,各乡都要“大比”,就是选举学士中的贤能者,献给天子或诸侯,以备国家任用。为了表示尊重,乡大夫先要以主人的身份在乡学“庠”(或序)中与贤能之士饮酒,其意是倡导尊重人才,这就是”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中,宾客尊卑分明;礼数高低有别;一乡人快乐而不放肆;无论长幼都得到惠泽;没有人被遗忘;安乐而有秩序。做到这五条,就足以“正身安国”,能做到正身安国,天下也就安定了。整个乡饮酒礼的主要仪节也就是围绕这五条而形成的。
乡饮酒礼的主要仪节有:谋宾、迎宾、献宾、乐宾、旅酬、无算爵乐、宾返拜等。
谋宾/迎宾―宾、介、撰
谋宾和迎宾是”乡饮酒礼”的首要一环。“谋宾”,就是乡大夫和乡先生根据学成者德才的高下来确定“宾”的人选,以德才最优的一位为宾(正宾),其次一位为介(陪客),再次者三人为众宾之长。此外,主人还要从属吏中选出一位德才较优者担任“撰”,辅助自己行礼。宾、介的人选一旦确定,主人要按先宾后介的顺序亲自到其家中通报并致邀请之意。邀请时,宾、介谦辞后接受,主人行再拜之礼,以示为国求贤的郑重。宾、介来到主人家门还要在进门时几次互相作揖谦让,然后登堂,彼此行礼后入席。宾主在堂上的席位有严格的规定:宾在西北方,面朝南;主人在东南方,面朝西;介在西南方,面朝东;撰在东北方,面朝西。这种主宾名分和座位的方位,儒家赋予很深的象征意义,《乡饮酒义》说:“四面之座,象四时也。”
献宾―献、酢、酬
献宾,是整个”乡饮酒礼”的重心,分为献、酢、酬三大节。
主人向宾献酒称为“献”;宾回敬主人称为“酢”;主人先自饮,再劝宾一起饮,称为“酬”;三者合称为“一献之礼”。古代献酒,礼数最高为“九献之礼”,但九献一般是天子诸侯之间才能享有的。乡饮酒礼只能用一献之礼。献宾的每一个仪节都相当讲究,相当程式化。比如主人献酒之前,先要下堂洗爵(酒具),此时,宾为了表示无役使主人之嫌,也要随之下堂,主人要辞谢宾的下堂,称为“辞降”,宾又要谦词作答。洗好酒具后,主人上堂,然后又下堂洗手,再然后又是一大套礼节。直至所有来宾都按各自的仪节行过酒礼后,主人持空爵下堂,放入筐内,不再使用。
乐宾―升歌、笙奏、间歌、合乐
献宾结束后,就是乐宾。乐宾是为宾客演奏乐曲,以示尊敬和慰劳,意在使宾客欢愉,这套仪式包括升歌、笙奏、间歌、合乐四段。升歌是由四位乐工升堂歌唱。歌唱的内容有迎宾、赞扬宾客的辛劳、表达希望请教宾客的心情之意。这是”乡饮酒礼”的正式节目。歌毕,主人还要向乐工献酒。笙奏是由吹笙者入场,站在堂下的磬架之前,吹奏乐曲。奏毕,主人同样向奏乐者献酒。间歌是堂上升歌与堂下笙奏交替演奏乐歌。这些歌和曲含有酒醇菜美、优礼于宾、礼贤下士、与之燕乐的意思。合乐是升歌与笙奏同奏。歌奏毕,正式礼乐到此结束。
旅酬
旅酬是宾客将要告辞时,主人命司正(监酒)“安宾”,即挽留客人再继续安坐饮酒。宾谦词后同意,主人则行再拜之礼以感谢宾的留坐,然后开始旅酬。旅酬是自上而下劝酒,尊者酬于卑者,即: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众宾再依年齿长幼依次相酬。由于场内饮酒的人多而杂,为了防止有人放肆失礼,所以由司正负责监礼。司正上堂按年齿的长幼顺序招呼众宾前来受酬酒,直至最后一人。
无算爵、无算乐
无算爵、无算乐,是指乐宾程序后,主宾饮酒不必再像献酒时那样有严格的爵数,主人与来宾频频举爵,不计爵数,尽兴而止,故称“无算爵”。同时乐工也不断歌奏,尽欢而止是为“无算乐”。这时,虽然主宾献酒和众宾之间虽仍多次行礼,但菜肴一上来,场上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大家也相应自由许多,伴着堂上堂下的音乐歌奏,吃得一醉方休。
宾返拜
尽欢之后,宾告辞,此时,奏乐曲,主人将宾送到门外,行再拜之礼。整个乡饮酒礼此时还未完全结束,第二天,宾还要前往主人家拜谢昨日的款待,称为“宾返拜”。会见结束后,主人还要慰劳酒礼仪式中担任司正等职务的人,包括邀请昨日无法邀请的亲友,仪式比较随便。也有歌乐,但可随意点奏。直到此时,”乡饮酒礼“才完全结束。
乡饮酒礼作为一种固定规范的仪式延续了3000多年,在清道光二十三年,清***府决定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饷,被下令废止。在它的延续过程中,国人根据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行为的变化发展,不断赋予了它新的内涵。秦汉以后,它也长期为历代士大夫所遵用,民间饮宴礼节也受到其影响。现代各种饮宴场合的礼节、人们常说的酒风酒德等等,无不是乡饮酒礼的遗脉和延续。虽然仪程不再那么复杂,也不再那么刻板规范,但基本的要义仍被人们遵从,酒礼与社会风气的联系仍然那么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