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间经济学(另译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种将以往经济学家难以驾驭的垄断竞争、规模经济、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融合在一起的空间经济研究框架丰富了经济学的方法和内涵,扩展了经济学的理论菜单,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因此受到普遍关注。但空间经济学也因为引入过分抽象的空间经济模型受到了很多批判,文章将对空间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批判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出探讨。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空中楼阁
2008年,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获得了诺贝尔奖,以表彰其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做的贡献。而新经济地理因为研究空间经济活动的独特创新性又被称作“空间经济学(The Spatial Economy)”。
藤田(Fujita)、克鲁格曼(Krugman)、维纳布斯(Venables)和蒲格(Puga)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构建新的经济地理模型,掀起了一场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模型假设世界是均质的,它不需要通过山脉、河流、港口等自然条件的外生差异来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而是通过规模经济所产生的向心力和运输成本、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等产生的离心力相互作用,内生出空间经济活动的分散或集聚等状态。
空间经济学理论研究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扩散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方法和工具。但是,就像所有新技术与新知识的发展一样,空间经济学在其理论和应用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外界的批驳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过分抽象化。空间经济学家所指的区域或区位常常代表经济空间中抽象的点或其他形状,但因为数学建模的局限性,现实中的制度、文化、社会、历史等重要因素却较难融入空间经济模型。正如空间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Krugman,1998)所言:“空间经济学只是为经济学向空间进***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工具”。
二是过分依赖数学模型。克鲁格曼认为缺失数学模型是空间经济学的前身――经济地理学在时代中迷失方向的主要原因,“没有什么可以取代模型,我们一直都在借助简化的模型思考问题”,“最终,我们会借助巧妙的模型把空间问题纳入到经济学中来”。他认为复兴经济地理学的关键是重建数学模型的权威,因此在把经济地理学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过程中,空间经济学家普遍采用了主流经济学家最认同的工具――数学模型。
三是缺乏经验研究。空间经济学注重的往往是抽象、简化的数学建模,这些建模和复杂的现实相去甚远。虽然空间经济学家在他们的模型中也使用了一些经验检验,但这些案例典型性较差,因此说服力不强。霍尔(Hoare,1992)在批评克鲁格曼所标榜的空间经济学时就指出,他们的分析建立在“最薄弱的经验支持”基础之上。
四是缺乏系统性。空间经济学虽然在模型化、动态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就整个理论体系而言,还显得比较零散,需要进一步加强其系统性。正是这些不足的存在,使得空间经济学的质疑者认为其只是一座“空中楼阁”。
正如其批判者所说的一样,空间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了现期空间经济学面临的局限,因此藤田、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1999)建议未来在空间经济领域应关注以下工作:
一是扩展理论菜单。空间经济学家认为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决定了经济体的分散或积聚,他们眼中的向心力包括关联市场、厚市场、知识外溢和其他外部经济,离心力包括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土地租金、运输成本、拥塞和其他外部不经济。但在建模时为了简化问题,代表性的做法是只把关联效应作为向心力,把要素的不可流动性作为离心力。扩展理论菜单的提议不仅包含了对可能理论菜单更加系统化的探索,而且包含了在建模时还应该考察在多种向心力和离心力同时发生作用时模型表现出的变化。
二是经验研究的支撑。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空间经济模型特有的强烈非线性对计量经济学方法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关于空间经济模型的经验研究相对缺乏。但作为一种方法,经验研究可以用来判断究竟哪些因素之间存在真正的相关,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出模型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扩展。
三是量化。这里所指的量化不仅仅指适合实际数据的模型,更重要的是指那种理论一致的模型,模型的参数建立在数据和假设融合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对这类模型进行模拟分析。这将使空间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可以应用的学科,能够衡量假设条件的冲击对经济的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
四是福利。虽然空间经济学家首先关注的是实证研究而非规范研究,所以在研究经济地理问题的早期更加关注模型解释现实而不是指导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空间经济模型的空间结构是外部经济所代表的向心力和外部不经济所代表的离心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外部(不)经济促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而***府干预的基础――正是那些还需要大量的经验研究支撑的外部(不)经济所代表的福利。
可见,空间经济学家在认可空间经济模型建模方式的基础上,认为其还不够完善,应该在其不足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扩展。而空间经济学的外部批评者则把矛头主要指向用过分抽象、简化、假定严格的空间数学模型描述现实经济方面,就像区域科学的先驱艾萨德将主流经济学对空间的忽略称为“没有空间维度的仙境(Alsard,1956)”一样,空间经济学的批判者认为考虑空间因素的空间经济学也只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因此空间经济学模型是不是过于抽象、简练以至于脱离现实就成了空间经济学家说服批判者,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发展其学说的大前提。空间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Krugman,2003)就坦言:“空间经济学从创立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在它提出的头几年,经济学家为重新开启从前未涉足过的领域而兴奋。但是,当他们认识到空间经济学的模型太简单、程式化,而与现实的经济地理相去甚远的时候,相应的怀疑和批评就接踵而至。”
诚然,空间经济学模型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但它独特的视角却足以颠覆以往的经济学研究。
一是它采用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了重新考察,对传统经济地理学家提出的某些问题的直观表述进行了较严格的论证和说明,从而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范畴之中,丰富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二是它不仅建立了贸易和增长理论的直接联系,而且将贸易和增长相辅相生的机制以及贸易成本的变化对贸易、增长、专业化和分工的非线性影响都完全动态化,是对传统经济地理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三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空间经济活动的基本视角是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多重均衡、历史、预期、突变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内涵。
四是它的基本观点是规模经济与下降的运输成本相结合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以及为什么相似的经济活动集聚在相同区位。
五是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传统的贸易理论所强调的趋同力量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经济学家所描述的趋异力量融入到一个共同的分析框架内,使得我们可以将趋同力量与趋异力量与微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研究问题。从这些方面而言,空间经济学获奖无愧。
综上可知,空间经济学***将空间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是报酬递增理论***的延续及其在经济地理学领域的最新发展。这种将以往经济学家难以驾驭的垄断竞争、规模经济、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融入到统一框架之中的空间经济模型丰富了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内涵,扩展了经济学的理论菜单,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因此受到普遍关注。在当前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经济竞争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从国家之间转到了区域之间,空间经济学为研究这种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空间经济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既扩展了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又为现实的经济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导,必将在后继的经济学研究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FUJITA M,PAUL KRUGMAN and ANTHONY J.VENABLES.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The MIT Press,1999.
2、Dixit A and Stiglitz J,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
3、KRUGMAN,PAUL.Space:The final frontier[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2).
4、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HOARE A.Review of Krugman’s ‘Geography and trade’[J].Regional Studies,1992(26).
6、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KRUGMAN,PAUL.Where in the world i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A].in Gordon L.Clack,Maryann P.Feldman and Meric S.Gertler.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C].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Krugman P.First Nature,Second Nature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3(33).
9、David,Paul A.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2).
10、Fujita M.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67).
11、Fujita M.and Mori T.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7(43),
12、刘安国,杨开忠,谢燮.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10).
13、李仁贵.克鲁格曼与“新经济学”研究浪潮――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解读[N].光明日报,2008-11-03.
*本文获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标题:城镇动态空间集聚研究;项目号:B.37-0115-07-705。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作者为博士后)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空间经济学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