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救治伤者的时候,经常需要输血,而血库有时会出现短缺的情况。最近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马尼亚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新的突破,他们的人造血液中包括水和盐,还含有一种从海洋蠕虫体内提取的“蚯蚓血红蛋白”,这是一种负责运输氧气的蛋白质的低聚物。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实验测试,此人造血液在老鼠体内可以正常使用。他们希望将来这种人造血液能结束人类血液供应缺乏的现状,并防止因输入捐赠血液引发的感染。人造血液可以完全代替人体血液吗?
人工造不出“真血液”
血液是由血浆、蛋白质、红细胞、血小板以及其他细胞组成的复杂的融合体,各成分承担着重要的功能,例如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可抵抗感染的免***球蛋白,调整水含量、温度以及酸碱值水平等。血液的全部功能不可能由单一的替换物完全代替,所以血液代用品研究要把血液“肢解”开来研究。
制造出人造血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到目前为止,科学家用于人造血研究的投入有数十亿英镑,但结果并不十分明朗,因为人造血还不能完全替代人血。
所谓“人工血液”“人造血”在目前更确切的称呼,应该是“血液代用品”或者“血液替代品”。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研究员王憬惺告诉记者,“血液本身有着复杂的构成,在人体内又流通全身,与各种器官组织发生作用,要制造出一种完全代替血液的溶液非常困难。”
科学家在此方面已经有五六十年的研究了,但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目前的研究思路是研制一种“临时血液替代品”,比如在急需情况下短时间内代替血液中的某种成分的作用,这是有可能的。国内临床上,用于紧急代替血浆的产品在一些医院已经有应用。另外,由于血小板在身体周期比较短,相对功能简单,国外也有组织研究血小板代用品,这也有望用组织体加工出来,取代血小板的凝血功能。
模拟红细胞的“携氧”功能最难
人类研制人造血的历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一直以来,有三类科学家正在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研制血液代用品。
第一类研究能携带氧的纯化学物质“氟碳携氧剂(PFC)”,这是一种无色的化学溶液。研究中发现,它输送氧的效果和红细胞相差很大,且有一些副作用,不适用于一般输血。现在这种溶液主要被用于***动脉扩张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
第二类研究是人造血红蛋白,它的思路是把血红蛋白分离出来,制成溶液,保存起来,再输入到人体内。血液红细胞的携氧功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的。
但使用人造血红蛋白的障碍在于,离开了红细胞的保护环境,血红蛋白可能变得有毒,它会产生自由基,破坏心脏和其他器官。
美国一公司将双阿司匹林分子用于血红蛋白分子的交联,进行了I、II、III期临床试用,取得了一些振奋人心的结果,但遗憾的是,III期临床后期发现,在对失血性休克伤员的抢救中,没有表现超乎寻常的效果,一部分伤员死亡。进而发现一些副作用,输入该血红蛋白容易引起血管收缩,增加了平均动脉血压。因此,不得不于1998年中断了临床试验,这是血液代用品研究中遇到的一个很大挫折。
在王憬惺看来,这种研究方式在未来也很难取代人体正常的红细胞功能。“红细胞是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一旦血红蛋白离开红细胞,游离方式就不具备携氧能力了。此外,红细胞在人的身体里约有120天寿命,可是研究中的红细胞可能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被人体代谢掉了,所以这种方式在技术层面难以实现。”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苏志国表示,“从血液里提纯血红蛋白,要求不能有杂质,但还很难做到纯度100%;判断红细胞代用品效果的某些生理指标尚无定论;由于红细胞代用品临床前或临床试验中出现了副作用,需要分析和鉴定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但由于大部分修饰血红蛋白产品都带有一些杂质,使得对原因的推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如今大部分血红蛋白类红细胞代用品共有的难题。”
干细胞研究颇受青睐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将来可能会出现一种半人工的血,因为它来自干细胞,这是目前科学家的第三类研究。
英国《泰晤士报》曾报道说,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科学家们宣布,他们已在实验室中利用干细胞制造出数十亿个功能健全的红细胞。倘若这一研究成果能继续推广,人类将从此结束献血,血液可以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
瑞典、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科学家也在利用胚胎干细胞研发人造血。他们的目的是在O型阴性血的红血球中种植出人造血,因为O型阴性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患者,不会出现排斥。
王憬惺说,“在成人骨髓里找到干细胞研发血液替代品,这样的技术在未来有望出现突破的研究。”
这项技术也有它的瓶颈,就是从干细胞的获取、培养到分化的成本都很高。将干细胞分化成血液红细胞,过程十分复杂,加之血液的应用量十分巨大,干细胞体外造血很难满足这个需求,所以干细胞体外造血也只是目前努力的途径之一。
苏志国也提到,“即使是造出来真的血液,还要考虑血液保存期短、保存条件苛刻、运输和使用不便等等问题。所以,实验室与实际生产及应用总会有一定距离。目前既要考虑安全性和有效性,也要看到从世界到我国的现实,不仅医疗输血需求大,而且要应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所以血液代用品的研究是一项宏伟、充满希望的探索,同时也是一条艰难坎坷之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人造血液”能否代替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