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灰度是摄影中的一个术语,即影像灰色的深浅程度,灰度层次越多,照片所展现的色彩就越丰富。有人将灰度这一概念引入管理中,提出管理不应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更多的时候管理者应学会在黑白之间掌握合适的灰度,游刃有余地处理企业遇到的棘手问题。
如何将灰度这一概念在企业管理中真正落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管理的灰度》的文章,指出只要真正领悟了妥协的艺术,学会了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妥协、宽容、开放构成了解释“管理灰度”的注脚。本期我们围绕这三个关键词,解读管理的灰度。
领悟妥协
提到妥协,人们常常会想到的是软弱或者不坚定,似乎只有毫不妥协,才能彰显英雄本色。然而,回归到现实中,人要生存,就必须学会妥协。毕竟没有永远的王者,生存下来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有时候,妥协一词有了圆滑的味道。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学会妥协同样受益匪浅。有人就曾如此评价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联想发展到今天,忍耐了很多常人无法忍耐的东西,隐藏过常理不应隐藏的灰暗,为他人背过的黑锅也历历可数。但柳传志却全做到了,保全了企业的发展,也保全了自己。”
据媒体报道,柳传志骨子里是一个是非分明、正直、有底线的人,但他的性格中也保存着一些变通的因子,这一点可以从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中得到体现。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之后,IBM员工的薪酬是联想员工的7倍,收入落差很大。但是,联想还是决定原IBM员工薪酬在3年内(至2008年)不变。柳传志后来总结,正是因为联想集团的妥协才使双方在并购后取得很好的效果。
有人或许会提出质疑,妥协是不是有悖于企业坚持的方向?这就涉及到哪些可以妥协,而哪些不可以妥协的问题了。一般而言,企业发展的方向不可以妥协,原则也是不可以妥协的,除此之外,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协。当目标清楚了,此路不通,妥协一下,绕个弯继续走,总比原地踏步要好。
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不仅要有谋略,更需要有刚柔并济的智慧。当出现问题,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摆在面前时,企业管理者就应该在主次目标之间做出权衡,以退为进,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有时候只有妥协,才能实现“双赢”或“多赢”,否则必然两败俱伤。因为妥协能够消除冲突,拒绝妥协很可能就是对抗的前奏。
学会宽容
企业的管理者为什么要学会宽容,对此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解释通俗明了:因为管理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在任正非看来,任何工作,无非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同物打交道,二是同人打交道。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同样,一个车间里的员工,如果只是同机器打交道,那么,即使他同所有的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
这里的宽容并不等同于软弱,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软弱则包含无奈和迫不得已的意味。
还需要强调的是,宽容并不完全与惩罚对立。惩罚是针对员工的错误和失职,宽容是针对员工的缺点和弱势。有缺点不等于犯错误,有弱势不等于会失职。因此我们在提倡管理者应有宽容之心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能够以宽容为名,庇护错误和失职的现象。宽容不是纵容,更不是怂恿,管理者应把握好这一界限。
保持开放
在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中,开放是很重要的一条原则。你或许有这样的疑问,华为是一个有着强大创新能力的公司,开放难道有这么重要吗?对此,任正非的解释是,正是由于成功,我们现在越来越自信,企业也越来越自闭。只有强调开放,更多地向别人学习,才会有新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地自我审视,才会有时代的紧迫感。
华为在不断开放中,打量着对手的实力。思科在创新上的能力,爱立信在内部管理上的优势,在任正非看来,这些都是华为无法在短时间内超越的。要缩短这些差距,需要持续地改善企业的管理。这里要特别突出“持续”二字,即使改进管理的愿望极为迫切,但也不能因短期救急而做长期后悔的事,不能一边救今天的火,一边埋明天的雷。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企业的管理改进也应从“实用”出发,达到“适用”的目的。
企业选择开放,吸引外来先进文化,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任正非在《管理的灰度》一文中提到,西方企业在中国成功的案例不多,就是照搬了西方的管理模式,而出现水土不服。因此,企业在借鉴外来经营理念的同时,还应该善于总结自己成功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能成功,以后怎样持续成功,将这些管理理念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广为传播,使之为企业所用。
通过以上对妥协、宽容、开放三个词汇的解读,我们发现所谓管理的灰度,就是在企业决策中抛弃“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兼容多方力量,实现组织最大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