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是好莱坞电影史上的巨大成功,除开电影本身的元素之外,电影的主题曲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该主题曲由美国电影音乐家John Williams作曲,震撼力极强,直叩人的心弦,将犹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悲剧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心坎,因此也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 威廉斯巧妙地采用了独奏小提琴加管弦乐队伴奏的模式。影片的独奏是由世界顶尖的小提琴家帕尔曼来完成的。 大家知道,帕尔曼的琴声本来就较为外向,色泽温润、感情丰富,所以适合煽情。而帕尔曼本身就是犹太人,他那每一弓下去,拉的仿佛不是琴弦,而是犹太人苦难的泪腺,甚至有几个音,我可以感觉到帕尔曼的情感在颤抖,以至于音拉得有些不准(当然不至于影响欣赏)。 对于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版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一切想超越的可能,差不多都被封死了。 帕尔曼后来出过一张《电影天堂》的CD,里面也有收录这首曲子。可是,他明白这是在演奏一张休闲音乐专辑,所以把音色处理得美轮美奂,情感的诚挚却远不及电影原声碟之万一。 可见,一个经典的演绎,有时候是演绎者自己也难以逾越的。 现将该曲目的小提琴电影原声与吉他改编版本介绍给大家。
吉他版是华人演奏家杨雪霏演奏的。如果要将两个版本做一个简单比较,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首先,小提琴直抒胸臆如泣如诉的本领,不要说吉他赶不上,相信整个西洋管弦乐器里也无法找到能出其右者。所以,在感染力方面,吉他无论如何是赶不上小提琴版的。 其次,因为对这段音乐的理解与领悟,需要建立在很多因素之上。帕尔曼的人生阅历和犹太民族情感,是年轻的杨雪霏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所以,在细节处理上,吉他版本又无法与小提琴版相比。比如,吉他版本的呼吸不是很均匀,每句旋律之间的联系不是很自然。但杨雪霏也做了一些精彩的处理,比如充分利用右手指甲和指肉之间的拨弦点的不同,以及右手整体拨弦位置的前后变化来区别不同的感彩。 另外,要考虑到吉他和小提琴乐器本身的不同,实际上这两个乐器是互有长短的。 小提琴的整个音域全是旋律音域,因而前后两端旋律用不同的音区。前段充分展现了G弦深沉、凝肃而又内心焦灼的情感,后段用高音弦,又充分展现了E弦热烈、凄婉、如闪电般痛彻心肺的情感,把小提琴用活了。 吉他音域显然比小提琴要宽,但吉他是个多声部乐器,低音一般不用来演奏旋律,而高音如果强行翻高一个八度,则容易导致伴奏声部跟不上,所以吉他版本并未采用两段隔八度的演奏方式,而只是采用了移调的方式,让人了解后段是前段的发展。吉他由于是多声部乐器,可以从容地一边演奏旋律一边自己弹伴奏,因此整体结构显得更***,而无需小提琴那样离不开好的伴奏的衬托。从这个意义来看,吉他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另外,吉他发音较平实、深厚,整个音乐的处理虽然不如小提琴那么细腻,却有一种质朴的美感。 总的来看,小提琴还是略胜一筹,但吉他独特的多声部处理方式与质朴纯粹的音色,以及杨女士精彩的个性化处理,仍给听众带来了极大的享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