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儿童具有外在秩序和内在秩序两重秩序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对孩子的有些行为疑惑不解,而且也无从知晓原因在哪?但是,这样的行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使我们有着很强的挫败感,假如我们没有真正了解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话,我们采取的措施可能是收效甚微甚至会使得事情变得越来越糟。但是,只要我们了解到这一时期的孩子具有一种和成人不同的秩序感时,我们就会很轻松地处理这些事情。
关键词: 儿童 秩序感 敏感期
生活现象1:几个二三岁的儿童在玩捉迷藏的游戏,看起来他们很高兴、激动,对他们正在做的充满着期望。只见一个儿童弯下身子爬到一张覆盖着桌面的拖到地面的桌布的桌子底下。小伙伴们看着他爬进去之后就走出这个房间,然后回来掀起桌布,当他们发现他们的同伴在桌子底下时高兴地大嚷一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种游戏。他们依次说:“现在,我来藏。”然后爬到那张桌子底下。当他的同伴故意最后找他藏的地方时,那个幼儿突然叫起来:“我在这里!”这种语调显然意味着:“你们怎么没看到我在这里呢?”。
分析:这个让我们大人们看来有些掩耳盗铃的游戏,孩子们却乐此不疲地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儿童的秩序感,而且是处在秩序感的敏感期才会有的现象。
所谓的秩序感,是指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
0―4岁的幼儿是秩序感发展的敏感时期,幼儿园和家庭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地方,这期间注重孩子秩序感的培养,对孩子的将来,甚至是一生都是有帮助的。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儿童对外界秩序有一个敏感期,这对我们来讲似乎有点奇怪,因为通常认为儿童的本性是无秩序的。
儿童对秩序的敏感,在他出生后第一个月里就可以感觉到。儿童看到一些东西置于恰当的地方时显露出高兴和激情,从中可以看出儿童对秩序敏感性的积极表现。
一个2岁的儿童对秩序的需要使用一种平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时,这种需要成为一条活动原则,并提供了在我们幼教机构或家庭中可以观察到的最有趣的现象之一,当一件物品被置于不恰当的地方,是儿童发现了它,并且把它放到应该放置的地方,当抽屉没有关好时,是儿童发现了它,并且把它关严。这个年龄的儿童会注意最小的细节的不协调,而成人和更大一点的儿童都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例如,一件衣服被放在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架上,一把椅子被放在不恰当的地方,一个2岁儿童会突然注意到这些,并使之物归原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发现孩子在这些方面有所表现时一定不要熟视无睹,不以为然,更不要以为自己家的孩子特聪明,我们要认识到这是孩子特有的一种秩序感。而且,我们要注意抓住这一良好的时机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使得孩子身上的各种良好生活习惯得以巩固,以便沉淀和积累在孩子的行为上。
看到某些东西放置得凌乱,这似乎相当于一种刺激,也是使儿童活动的一种信号。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他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真正的快乐。事实上,在我们的幼儿园中,甚至那些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在做完练习之后,会把那些东西放回到过去习惯放置的地方。这是他们所执行的一个最高兴和自发的任务。秩序感在于认识每样物品在他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它。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抓住这一敏感期培养孩子用完玩具后将玩具“送回家”的良好习惯。
很明显,儿童对秩序的热爱不同于成人对秩序的热爱,秩序给成人某种外在的快乐,但对幼儿来讲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儿童是受他所处的环境影响的,他需要精细和确定的引导,而不仅仅是一些模糊的建设性的公式。正如他们对自己所说的:“你们不可能看到它,但是我知道它在哪里,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它。”所有这些都表明自然已经赋予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这好似一种内部感觉,这种感觉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各个部分相互依存。当一个人适应了这样的环境,他就能指导自己的活动达到特定的目的。这样的环境为一种完整的生活模式提供基础。一个认识各种物体但不了解他们的相互关系的人,就像一个生活在混乱状态中的人不能摆脱这个困境一样。正是在童年的生活过程中,人们学会在生活道路上指导和指引自己。在敏感期自然所给予的第一个刺激是跟秩序有关的。就好像自然给人一只指南针,使他自己能够适应于世界,人的智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儿童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
生活现象2:孩子的姥姥在给小家伙洗澡,但是,从孩子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孩子的不安和绝望,他远离自己的姥姥,甚至试***将她推开后逃跑,好像现在给他洗澡的人是“坏人”一般,弄得一旁的姥姥有些疑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分析:
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一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从属于儿童对他本身与自己的环境的关系的感知,二是内部的,这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他们的相对位置。这种敏感可称为“内部定向”。
正如上面例子中反映的情况一样,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孩子的内心已经习惯了妈妈给他洗澡时的姿势,而姥姥是用相反的动作给他洗澡的,于是,孩子通过对妈妈和姥姥给他洗澡时的姿势的比较,发现了这个差异:妈妈是右手靠近他的头,左手靠近他的脚,而姥姥的姿势正好与妈妈的姿势是相反的。所以,才会出现上面的现象。
内部定向一直由实验心理学家在研究,他们认为存在一种肌觉,这使每个人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所在的不同位置。这要求有一种特殊的记忆,称作“肌肉记忆”。
这种解释完全是机械的,它是基于有意识支配活动的经验之上的。例如,它主张:如果一个人移动他的手拿到了某种东西,这个动作就被感知了,也就固定在他的记忆中,因而可以再现。由于一个人已经有这样的经验,因此,他可以随意移动他的肢体,朝着一个方向或另个方面转动。
但是儿童表明,远在他能自由地到处走动和具有这些经验之前,他已经历了跟身体的各种姿势有关的高度发展的敏感期。换句话说,自然已经提供给儿童一种跟他的身体的各种姿势和位置有关的特殊敏感性。
这种敏感性又跟心理活动有关,他们为意识打下了基础。当环境阻扰这种创造性的征服的发展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反面的证据,证明这种敏感期的存在和敏锐性。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儿童变得极端焦躁不安,这种可能呈现为一种疾病的征兆,烦躁、不安、情绪激动等,只要这种有害的情况持续下去,就可能抵制所有治愈这种疾病的尝试。
然而,一旦障碍排除了,脾气和疾病也就消失了,这明显地表明产生这种征兆的原因是孩子特有的秩序感。
儿童的秩序感是特有的,经验使得我们成人对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但儿童是贫乏的,他们正处于获得感知印象的过程之中。他始于一无所有,感受着创造的疲劳,而我们就像一个靠艰苦劳动而富起来的人的儿子。我们不理解他所承受的艰辛,我们由于已取得的社会地位而对周围的一切变得冷淡和迟钝。而现在我们可以动用儿童给我们的这些经验、儿童经过训练的意志。如果我们能使自己适应于这世界的话,那是因为儿童给了我们适应世界的工具和可能,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我的话,那是因为儿童使这种意识成为可能。我们之所以富有,那是因为我们是儿童的后嗣,儿童始于一无所有,但为我们提供了未来生活的基础。从一无所有到他未来生活的第一源泉,儿童必须做出巨大的努力。这是一种创造的方式,对于这种创造的方式我们既不了解也回忆不起来。但是,我们要清晰地明白,这些都归功于我们曾经度过的美好的幼儿时期,也归功于自然所赋予我们的这一秩序感的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