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读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的朗读相当重要,它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读
中***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97
现行教材所选篇目,大多语言优美,人文精神和内涵都非常丰富,学生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朗读时就能够简单地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理解。第二,朗读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和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如此,老师也能从学生的朗读中,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通过教学可以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和他们的写作能力以及作文语句的通顺程度是成正比的。由此可见,一个学生的语感以及语文能力,充分体现在了朗读上。
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一节课里,朗读安排的次数很少,而且形式比较单一,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部分老师对朗读不够重视。有的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为了考试的分数,在课堂上读得少讲得多。让课堂少了该有的读书声,也让学生少了读中悟的机会。
第二,学生的朗读兴趣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年龄小,理解水平有限,往往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生硬的读、背,再加上在教学中有的老师读课文从头到尾一个调,在指导小学生时,没有根据文本的感情来指导阅读,使学生没有找到朗读的乐趣,从而丧失了阅读兴趣。
第三,老师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正常开展下去,常常在学生预习性朗读还没读完时就戛然而止,匆忙让学生去完成另外的任务了。
第四,学生的朗读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老师在读前没有提出要求,读后又缺少评价,或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只是在老师的驱使下,为了读而读,这样的朗读有量却无质。
第五,朗读的面不够广。在检查性的朗读中,老师盯住的是学困生;在一些重要语句的朗读上,朗读者的范围只限制在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这样导致朗读涉及的范围相当小。
第六,教师指导朗读的方式太单一,通常只是“有感情读”或者“美美地读一读”便再无他法。或者有的指导是直接从哪个字开始,读重一点或者轻一点,让孩子同样机械地接收,而没有真正地让孩子在朗读中去理解,去体会。
诚然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根置于语文课堂,务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教学经验,谈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方面,所做的尝试。
1 精讲多读
教师的很多语言都是不必要的,精简教师讲课的时间,把时间留给孩子充分地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情以及教材重点来***档安排学生的朗读时间。给学生一个大概的朗读标准:首先,使用普通话,字正腔圆,声音洪亮,作为预习性阅读,基本保证全班学生,都能读完读好。让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读出声音,吐字清楚,读准字音,特别是预习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能读完读好。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其次,在理解性朗读之后,要让学生开始表达感情,加入自己所理解的感情到文章里,不断尝试,练习,声情并茂。朗读之后,要进行后续延伸活动,教师评议,或者学生自评互评。
2 面面俱到
这指的是广大学生朗读的面,老师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朗读要求,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朗读水平的机会。如:在教学《下雪的早晨》这一诗歌时,笔者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互读互评,并对不同的孩子提不同的要求:第一,平时朗读能力较差的孩子要求他们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就可;第二,对于那些朗读能力较强的孩子,要求他们试着根据词语的轻重音不同读出感情。这样使每位学生都能大胆地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互帮互助。
3 形式多样
朗读的形式不是单一的,学生对单一的朗读往往会甚感枯燥,甚至由此厌恶朗读。在首次激感时,老师可做示范读,或者请优秀的学生来示范;如果在朗读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分清文章的层次以及文章梗概,可以直接引读。对话性文章通常采用选取角色的朗读更让孩子感兴趣。其次,想要更好地渲染气氛,为课堂推波助澜,可以分批齐读。
但这其中要注意几个细节:第一,范读只是老师的示范,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让孩子一味地去模范,必须在示范之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去朗读。范读少用,可以多让学生练读。第二,齐读慎用。齐读适合于造声势打气时用,但若使用太多,会让学生疲乏甚至有“南郭先生”的现象出现。第三,各种朗读形式都灵活的,需要老师把握好教材分析,课堂学生的表现,因材,因时,因人施教。
4 示范表演
老师的示范是对学生的一个正确引导,在倾听教师范读中,学生能对比正音,对教师优美范读的肯定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也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达词汇。同时,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也有帮助,教师示范所传达的情感态度,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帮助学生的思想及情感能更好地与文章契合,让朗读为文本本身润色。
5 读中悟情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朗读与体会作者的感情合为一体,要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不能在理解课文前,为读通顺而读一读,也不能没有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如:教学《瑞雪***》一课时,作者把雪景写得非常美丽,老师不能来就对同学们说“雪后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美在哪里?学生都没曾体会到,你说学生又如何读也美美的感觉来呢?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朗读是对文本情感的体会和升华。朗读与文本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如果,老师先让学生品读,体会出这场雪都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说出雪的美,并说说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再让学生读读这些句子,这时再适当点拨,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简介:刘捷,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万和小学,四川新津 61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