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的整体素质是由先天形成的自然素质和后天形成的文化素养组成的。素养的形成包括教养和修养两个方面。那么信息素养指的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形成的个体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等方面的教养和修养。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人才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增强综合国力的客观需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更应重视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了解信息文化,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社会。1995年5月本***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一项在基础教育领域有重大影响的试验研究项目:“100所中小学联网试验研究”。他们之所以投入大量资金实施这个项目,其目的是能培养出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很强的学生。他们认为具有这样一种能力,对于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也必须重视信息技术课,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极有远见地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内容的信息课程要求。我国也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阶段的学生在信息意识方面都做了不同层次的明确的要求。信息意识的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信息化,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时空观念,强化未来意识。另外,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也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信息意识,也大大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学习。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人们对知识的拥有关键不在于记忆多少,而在于分析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整个计算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创新教材,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活教材”,通过计算机发展史的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立志创新的热情,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多阅读一些计算机发展史的材料,积极响应信息社会对创新精神的呼唤。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先教后学,教了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最终成为遏制学生的“力量”。教育的信息化对此提出了挑战,信息时代的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更加个性化、多元化,更加开放。信息时代的人们将面临着多种选择,缺乏主体意识就意味着丧失了自己,所以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相对***的开放系统,在吸收外界信息为我所用的同时向外界输出信息,以此来完成自身的社会化,做自己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信息时代,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之中,那些“没有控制的和没有组织的信息不再是一种资源,它反而成为信息工作的敌人。为技术资料所压垮的科学家,抱怨信息的污染,并且指责说做实验所用的时间比找出这项实验是不是、已经做过还要少。”因此,对各种真假信息进行客观评价,批判性地吸收选择信息就成为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又空前广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在信息资源的搜索、使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成为它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不被虚假、错误信息所迷惑,这是信息素养的灵魂所在。
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素质高低的直接体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了书本知识,在实际问题前束手无策。我们要抓住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当学生上机遇到出错信息又看不懂时,不要总是等着老师发“命令”自己尝试着解决实习的课题,出现错误自己找原因,学会利用屏幕提示信息和帮助菜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学到的知识,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解题目,而应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6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信息社会的人们既面临激烈竞争,又需要密切合作。联合国“国际21世纪联合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共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普及以及远程教育的出现,使人们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仅靠单***匹马已经不可能取得成功,要想成功必须协调各种关系,加强合作。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独生子女,同龄人的交往又比较少,不少家长只关注学习成绩,缺乏全面培养,不少学生形成了固执、任性、不合群的不良性格,这样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网络信息共享、联系密切的特点,教育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协调的方法,培养与共识的合作精神。
作者:刘晓明 单位:赤峰市翁牛特旗教育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