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有一宝,那就是奥灶馆的“奥灶面”,历史悠久、名满江南,是当地饮食文化的一个品牌。每天早上,这里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你进他出,络绎不绝。来这里吃面的,不仅有近邻更有远客,如上海、浙江和江苏其他各地的,人们说“到昆山,不吃奥灶面,等于没来昆山”。
关于“奥灶”这个古怪的名字,不少人猜测,奥灶奥灶,奥妙在灶头的意思吧,其实不然,昆山话“奥灶”与“鏖糟”谐音,吴语地区,“鏖糟”是不太干净的意思。相传,奥灶馆的前身颜复兴面馆又小又旧,生意却很兴隆,经常食客盈门,因此遭到同行的嫉妒,便谣传店里食物不干净,加之做面汤的老卤像茶垢一样积在灶上,就得到了“鏖糟馆”的名字。后来“鏖糟馆”的名声传了开去,老板娘陈秀英就顺水推舟地把店名改为“奥灶馆”。到20世纪30年代,奥灶面已相当闻名,常有一些文人学者慕名前往品尝,奥灶面一时成为时尚的面食。
奥灶面可谓是苏式汤面中的佼佼者,昆山人把这一有特色的传统小吃,精心制作,达到了极致的境界。汤有汤的滋味,面有面的讲究,浇头有浇头的配法。红汤面配熏鱼,白汤面配卤鸭,人们吃后,无不点头称好。
虽然同属苏式面,奥灶面与苏州面还是有些不同的。首先在于汤头,与其说是“奥妙在灶上”,还不如说是“奥妙在汤里”。一般苏式面用猪、鸡、鸭、鳝鱼骨等熬制成汤,而奥灶面则用青鱼的鱼鳞、鱼鳃、鱼肉、鱼的粘液煎煮提出,所以味道鲜美异常。
此外,与苏州面冷碗盛汤、油较少的传统有别。奥灶面讲究“五热一体,小料冲汤”。所谓“五热”是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哪怕是寒冬腊月,吃到最后一筷子面条,依旧滚烫;“小料冲汤”指不用大锅拼汤,而是根据来客现用现合,保持原汁原味。奥灶面格外注重油和汤的配合,传统习惯是一层油要将汤覆盖,就像过桥米线的那层鸡油一样。
奥灶面的浇头也相当考究,以红油爆鱼面和白汤卤鸭面最为著名,即一红一白的食法。红油爆鱼面,汤色酱红,沉在浓郁红汤中的面吸饱了营养,品在口中,汤、面成为一体。浇头是油爆青鱼块,氽得皮焦肉嫩,最厚实的鱼肉里头也充满了鲜味。若将焖肉比作苏式面的灵魂,这爆鱼无疑就是奥灶面的根。白汤卤鸭面,白面白汤,原色原味,汤格外鲜美,带有一股清香味,且肥而不腻。卤鸭用“昆山大麻鸭”以老汤烹煮,鸭肉的选位和口感上乘,为了能更好地匹配汤汁鲜美的奥灶面,卤汁味淡而量少,并非苏州卤鸭那般浓郁的浇酱,但这卤味平淡而鸭味浓郁的特点却成了奥灶面极好的配角。
江南的面条是越细越好吃。奥灶面用精白面加工成如银丝般细白均匀的龙须面,虽是极细,却也极有韧劲,入口顺滑舒爽。下锅时讲究紧下快捞,使之软硬适度。手艺高超的大师傅,抓一把面,手略一抖,面便下了沸腾的大锅里,像地下翻腾而上的泉水一般,才打一个滚,就被师傅用一双长筷子捞将起来,齐刷刷摆到早已调好佐料的汤里,面卷紧在宽汤之中,俗称“鲫鱼背”。
主角上桌了,一红一白!敞口的平底碗蓝花点缀着碗腰,红汤游着鱼,鸭浮白汤,表面的葱姜蒜给予颜色上很好的点缀,让人眼前一亮。略放一些胡椒,将面高高挑起,稍微冷却后,第一口面下去,甜咸辣鲜,吸足汤和油的面无比香滑,一股烫烫的香味直钻体内,五脏六腑顿时被熨得服服帖帖。端起那碗,吹开葱蒜,嘬那汤来喝,所谓原汤化原食。
早晨来上一碗奥灶面,让弹跳的面条在筷子上颤动,顺着面身滑落的汤汁,连空气中都飘散着淡淡的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