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国农村第一例艾滋病人和中国第一个艾滋村的桂希恩教授,68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传染科主任、艾滋病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国家艾滋病防治专家指导组成员。
桂希恩教授五年多的防艾经历,见证了艾滋病在中国从雪藏到公开、从小范围的重视到举国关注、从歧视病人到渐渐关爱的历程。
2004年初,桂希恩教授荣获2003年度贝利马丁奖。
2004年末,桂希恩教授当选央视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1997年,桂希恩教授首次在临近湖北省边界的农村发现了两例艾滋病病毒携带者;1999年,他首先发现我国河南上蔡县文楼村大批有偿供血员携带艾滋病病毒。
于是,他上书中央领导。此后他顶着阻力20余次深入艾滋病***区为高危人群免费检查、诊断,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甚至将5位病毒携带者接到家中同吃同住。
桂希恩5年多的防艾经历,见证了艾滋病在中国从雪藏到公开、从小范围的重视到举国关注、从歧视病人到渐渐关爱的历程。***到武汉时,还特意到其家中看望他。
2004年初,桂希恩教授荣获2003年度贝利马丁奖。
2004年末,桂希恩当选央视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从那时到现在,大半年又过去了,桂希恩又在做些什么呢?
他公布了自己的体检结果
今年9月15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桂希恩在一个讲台上讲授艾滋病防治知识,听众递上来一张字条,询问他有没有感染艾滋病毒。
桂希恩念了字条,然后坦然地说:“我前后做过3次检测,两次在国内,此外今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讲课时,美国医疗机构出于关心,特地给我做了检测,结果都是正常的。”台下一片掌声。
当天,新华社从武汉发出一条电稿,题目就是《桂希恩个人艾滋病毒检测结果证明日常接触不传染》。
事实上,桂希恩运气也很好:有两次在为艾滋病人抽血时,他不慎将抽过血的针头扎在了自己的手上,但他并没有慌张,而是进行了简单处理,万幸的是,他并没有因此感染艾滋病。
仿佛是冥冥中的巧合,桂希恩第一次听说艾滋病也是在美国。那是24年前,1981年他到美国进修学习,美国老师告诉他:人类发现了一种新型传染病――艾滋病。桂希恩当时内心颇不以为然,他想:“在我的有生之年,中国不会有这种传染病。”
24年过去,据桂希恩估计,中国活着的艾滋病人已有84万,病毒携带者更多;桂希恩本人,则站上了中国抗击艾滋病的第一线,这不能不说是命运苦涩的安排。
这一切,要从1999年说起。
请艾滋病感染者到自己家
1999年6月,去北京开会返回途中,桂希恩在河南下了车,在当地一位医生的带领下,他第一次来到了上蔡县文楼村。这个村子里病人很多,而且这些人都卖过血。他抽取了一些病人的血样带回武汉要作艾滋病检测。但有关单位不愿意作这种检测,他们说:“你作为一个普通医生,你就算查他是又怎么样,你一个医生你能做什么事。”桂希恩回答:“我确实做不了什么事,但是也许我可以解剖一个麻雀,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我可以向***府有关部门反应,引起***府或者社会的重视。”最后,他自掏1600元作了检测,结果全是阳性。
“必须依靠***府的力量。”1999年10月,桂希恩提笔给时任当时中共中央***治局***、***副***的***写信,以其真实的数据揭开了河南省的艾滋病问题。
北京方面很快有了回音,桂希恩被请到中国疾控中心详细汇报***情调查结果。不久之后,上级部门派遣工作组进驻***情高发区进行慰问和救治工作。自此,文楼村成为全国第一个可以接受艾滋病免费***的村子。
发现了河南的***情后,桂希恩便经常和学生带着药品远赴***区给村民进行检查和救治,但他很小心地避开媒体,因为他不想打破某种平衡,以致自己无法再进文楼。但是2001年5月,一个意外举动让他一下子成为媒体焦点――桂希恩把5名河南艾滋病感染者接到武汉进行检查***。并且和这些患者在自己家里同吃同住。
当时有一个病人给桂希恩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自己想去哈尔滨打个工,如果赚了一点钱,给家里留个两千多块钱,那他死也瞑目了。桂希恩不禁感慨:能够给家庭留下两千多块钱就觉得满足了,这个要求是如此之低啊。桂希恩决定帮他募捐,他问对方:你愿不愿意跟大学生或者新闻界,谈谈你们自己的经历?如果你们愿意,我相信我一定能够给你们募到钱。对方说愿意。
5个艾滋病人,就这样来到武汉,当时,桂希恩的夫人不赞成,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何必把他们弄来?”
“不是我要把他请来,但是现在我的病人我的朋友来,别的地方不允许,没有地方,那我不安排,我怎么对得起这些人呢。”
最后桂希恩的夫人理解并接受了。
与艾滋病人同吃同住、共用电话和卫生间,这成了一件轰动全国的新闻。桂希恩为这些病人做了全面检查,制订了***方案,抽出时间陪他们游玩。4天后,5名艾滋病患者离开了武汉。桂希恩给每人资助了400元钱,而武汉各界人士捐献的药品价值10多万元。
“感动中国”之后
时间流逝,人们越来越发现桂希恩的了不起,***看望、荣获各种国际奖项、被评为“感动中国”10大人物、“他的5年改变了中国的500年”……各种荣誉和赞美,都来到桂希恩身上。
最新的一个荣誉是:名列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全球18名“医疗英雄”。11月7日出版的这本周刊说:这些人是在世界医疗卫生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医疗人士,当中很多人在近年世界发生的几次重大自然灾难中拯救了无数的生命;桂希恩教授第一个发现了中国的艾滋村,他是首次发现中国艾滋病高危人群并拉响警报的人,此后一直致力于防艾抗艾事业,协助***府最终遏制了艾滋***情;桂教授任职的武汉大学更是培训全国***艾滋病医生的中心,并率先在中国使用3药混合疗法***艾滋孕妇,以及特别为儿童而设的儿童药方。
而桂希恩的反应是:“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大约在10月中旬的时候,《时代》周刊的人找过我,请我谈自己在艾滋病防治领域所做的工作。不过他们来找我的时候并没有说起评选的事。”
目前,桂希恩正与鸡尾酒疗法的发明人何大一、著名艾滋病防治专家田波院士合作,启动一个“湖北省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项目”,项目组将在湖北设5个点,建立信息收集系统,并对相关人员开展婚前、孕中及产前的艾滋病病毒检测(现场筛查),对艾滋病病毒检测呈阳性的孕妇,采取不同的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方式,所生婴儿则进行跟踪监测。桂希恩说,在不采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几率为25%至30%,而采取干预措施,其感染率最低可降为2%,该项目旨在形成一个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的有效模式,向全国推广,以最终保护更多的儿童免受艾滋病病毒的侵害。
桂希恩告诉记者:“这个项目进展不错,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何大一很满意,表示要追加经费。”他所在的医院则表示:虽然桂希恩已经68岁,只要他愿意,他可以一直干下去。
桂希恩曾长期关注的文楼村,已经变成了“中国艾滋病关爱第一村”,是目前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得最好的村子。
现在桂希恩在为另一些事烦恼:“在艾滋病***区,传播的途径太多了。我也赞同推广使用安全套的呼吁,虽然它不是100%的可靠,但是大概可以降低80%多的感染机会。当然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链接:桂希恩轶事
他是美男子
桂希恩是个美男子,这大概要归功于他的父母。他母亲是美国人,奶奶是法国人,女儿在美国工作,家里大部分亲戚在国外。他的父亲是中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我国电离层物理的开拓者桂质廷教授,母亲是许海兰教授,他们都以友善、淡泊名利著称。如今在武汉大学,还设有桂质廷-许海兰奖学金。
上世纪80年代初,定居于美国的亲戚送给桂希恩教授一台苹果电脑,那时电脑尚是稀罕物,价格昂贵。收到这台电脑,桂希恩把它放在了单位实验室里,供大家使用。
游过通天河
1969年5月,在青海***传染病的桂希恩接受任务,到治多县进行布氏杆菌和结核病调查。出发地与治多县相邻,中间隔着通天河的一条支流。融雪汇成的小河正值涨水之际,县城隔河在望,汽车却开不过去。为了赶时间,他只穿着一条短裤游向对岸。当桂希恩游到岸边时,他发现穿着皮袄的人们目光中满是惊愕,河边的几个小女孩甚至害羞地遮上了眼。当一年后桂希恩再赴治多时,藏族向导就跑来对他说,“我认识你,去年你来时是从河里游过来的,从来没有人在那条河里游泳,你是第一个。”
另一位青海同事则记得:别人吃瓶子里冻住的酥油,都是把酥油加热融化以后再吃,桂希恩则是把瓶口敲碎,直接用馒头蘸着吃,其不拘小节如此。
桂希恩买西瓜
2004年8月,湖北省艾滋病防治骨干培训班开学,桂希恩给来自全省的学员以及到场的领导和记者,上了特殊的第一课:请大家吃艾滋病人种的西瓜。这些西瓜是大冶一位艾滋病人种的,可是西瓜卖不出去,桂希恩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买回300多斤,他诚恳地对大家说:“这西瓜很甜,我带头吃,请你们也尝一尝。”
很多艾滋病人都生活在穷困中,桂希恩先是自掏腰包资助他们的生活、读书、***,后来收到的捐助多了,他就设立了一个资助账户。他做这些社会工作 太多,以致中共中央***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作出过批示,要求***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承担起救助艾滋孤儿的相关责任,减轻桂希恩教授的负担。
桂希恩认错
在桂老师的电脑里,至今仍保存着2000年他亲笔写的一封“认错信”。上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一些地区陆续诊断出一些“黑热病”患者,桂老师和两位同事根据自身和全省的资料撰写了一篇文章。可这些患者按黑热病***,效果并不好,有的病人不治而亡。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后,终于发现这些病人并不是黑热病,而是一种深部组织胞浆菌病。其后此类患者按组织胞浆菌病***,都得以痊愈。尽管桂希恩成为发现湖北组织胞浆菌病的第一人,可他更多的是感到愧疚。他在给杂志社的信中写到:“贵刊发表的我们撰写的‘湖北省黑热病流行与防治’,现已证明该文部分内容是错误的。我们为上述错误向贵刊及读者表示歉意,为挽回影响,建议发表此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感动中国”的防艾英雄桂希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