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之典籍微言大义,短短一句话,实则蕴含精深道理。这句话意为:通过联系已有知识、体验,然后能理解新知识,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孔子是公认的万世师表,他这句关于为师的话,已经过了千年考验,无疑可以作为真理。
当数学新课标出台之后,我认真学习发现,它涵盖极广,必须对它有自己的理解,才能运用纯熟。真理都是相通的,可否从从温故知新角度去理解新课标呢,于是我从这一角度对新课标进行了探索:
新课标从根本上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制定的,书中对所有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提出了要求。通读全书发现,所有要求本质上是一句话:引导学生用正确方法理解新知识,并最终掌握这种方法,这方法要使学生能理解后便会运用、理解后进行创新、理解后掌握自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研究好其对教师的要求这一方面,要掌握好其要求的正确方法。《论语》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求老师必须掌握“知新”的方法;而这方法就是以“温故”而“知新”。这与新课标多么相像:“故”可以包括已有一切知识与体验、兴趣,知识与体验应是较熟的,兴趣应是较浓的。“温”就是调动、想象,是在大脑中寻找。温故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调动脑中已有一切信息,即联系“故”――以理解新知识,将新知识向“故”转化,转化为包含许多“故”有信息的形式。这样新知识就变得易于理解。这正是新课标中提倡的。这样其内容可以简化为:教师应当改变新知识的面目,使其包含很多“故”,然后引导学生“温故”以“知新”,渐渐让学生也掌握这一方法。
通过论语名言这一桥梁,理解新课标时思路更顺畅。从这一理解出发,我时刻关注小学生心理,知道他们对甚么较熟而感兴趣。我把新知识进行“变身”,使其更具体,更形象。渐渐总结出“五步走”结合“多形式”的方法:
第一步、改变知识形式。如换个式子: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8.89÷ 4.2,先用除法竖式表示,余下7表示0.07,但学生不易理解。于是,我改为横式8.89÷4.2=2.1……7,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2.1 ×4.2+7≠8.89,所以不是7,由此推理,也不是0.7,最终得出余数应是0.07,在竖式上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在这一方法中,我利用“温故”以“知新”的思维,变竖式为横式,变余0.07为7,因为横式较简洁易懂,余整数以前学过,这样引导学生不由自主针对新知识进行“温故”,将新知识向“故”转化,调动起已有知识与兴趣,从而较好的理解了这一难点。
第二步、利用直观***表。如下题:一条路总长168米,路一侧装上16块广告牌,每块宽3米,靠近路的两头的广告牌距离路端都是15米,相邻两块之间相隔几米?
对小学生,空间想象很难,但看***却很熟悉,很感兴趣,看***就是他们的“故”,于是我把题转化为***,引导学生针对生题进行“温故”,学生们很快得出了答案:(168-15×2-16×3)÷15=6米。
第三步、互动制作实物。这适合以下这类题:长方形铁板长40厘米,宽30厘米,制作铁槽,在它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6厘米的小正方形,围成铁槽体积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铁槽并不熟悉,这时就“温故”以“知新”,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题展开“温故”,调动熟悉体验――干脆用张纸制作,把题转化为易提起兴趣的实物制作。于是我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进行制作,大部分学生轻松解决了问题。
第四步、引导学生实践。学生最熟悉的“故”就是――亲身实践。“圆的认识”这一课,我设计了游戏:学生站成一横排,每人位置固定,把一个玩具距放在距某人3米处,依次套圈。很快学生觉得不公平,以玩具为圆心站成一圆圈才公平,这样对“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定理有了切身体验,于是以“故”知新。
第五步、变知识为故事。包括真实的和虚构的,这要求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变新知识为熟悉的、感兴趣的“故”――故事,引导学生“温故”。
如针对“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等”这一知识,我就编了一个小狗和兔子各用绳子围长方形菜地的故事,根据知识设计了情节,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