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一种解码式阅读,尝试对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做三点归纳:①“造园”交叉程序的设计方法;②“小品主义”追求表现自由的设计理念;③运用传统元素作为诗意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王澍; 造园; 小品; 传统
Abstract:By deciphering tactic, could conclude Wang Shu's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in three main points.①Garden Making,a Crossprogramming design method.②Essayistic design concept.③Useing traditional element as a poetry representation.
Key words:Wang Shu; garden making; sketch; tradition
中***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3-0074-03
阅读王澍的过程是痛苦的。他的文章充斥着罗兰・巴尔特式的风格,屡屡让人在能指与所指之间不知所措。他的建筑作品如迷园一般,让人在虚幻与现实之间迷失方位。他布置迷局,但从不解释,把创造的快乐留给自己,把未知与联想留给读者。
阅读王澍的过程是快乐的。在他近乎“零度”的文字陈述中;在他安静朴实的建成作品中隐隐约约抓住了一些感觉,一些记忆,一些印象。从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经验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一个开放性作品所能带给读者多义性阅读的吧。
王澍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能算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职业建筑师。在他身上所蕴含的那种细腻而敏感的文人特质远远超过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匠人。他解构式的建筑形式和对游戏状态的神迷也给现代主义建筑师做了新的诠释。按王澍自己的话说,他把自己称作“业余”建筑师,一个很建筑的“文人”。而在设计风格上,王澍眷恋传统,强调气氛,突出事件,趋向简朴。
通过阅读王澍,对他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做以下三点归纳。
1“造园”――交叉程序设计方法
初读王澍的建筑作品,感觉作者并没有致力于创造一个充实的建筑实体。他的建筑作品采用的元素不算丰富,甚至给人一种略显单薄的感觉。然而在反复阅读王澍的作品后发现:他想创造的充实是一种使用者赋予建筑实体之上的思想上的充实,是感受、经验和回忆的充实。对他而言建筑实体只不过是容纳这些感观反应的一个容器。他有意让这个容器显得“单薄”是为了留出更多的空间给所要承托的东西。
借用普鲁斯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一套回忆理论的说法:过去的一切都无从回忆,过去的浮现是从一块小马德兰点心的香味开始的,是从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开始的,借着某种无名的程序和鲜活贴切的感性,在一连串的事件场景内聚起生命。① 王澍把建筑设计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寻觅和创造建筑中的“小马德兰点心的香味”上。他把这种唤起人联想的“香味”理解成空间中事件的激发器,是一种程序的概念。王澍把空间创造看作是一个程序设计的过程。每一个程序中将会有一连串事件被编写在其中,这些程序激发了事件,创造了经验的联想,与此同时场地产生了意义变为具有某种精神的场所。
举一个王澍很得意的作品为例:王澍在他的自宅中创造了一个“环绕程序”(如***1)。他将小卧室里的两扇门所形成的空间进行了新的定义,抛弃了原来作为门的功能而仅仅保留了它们的空间,把它们当作两个可以穿过的洞。两个门洞和中间一堵不宽的墙,形成了一个适合绕墙追逐的游戏空间。王澍两岁的儿子特别喜欢这个空间,绕着那堵墙转个不停,不知疲倦。王澍精心设计的这个有趣的“环绕程序”赋予了一堵短墙特殊的意义。它成功地打破了原有空间的使用惯性,叠加了一种新的“曲径分岔”的体验方式。这种换位式的体验方式激发了空间体验者无限的创造力。王澍把他的程序编写方法称之为“造园”的方法。他在自宅中造园,在顶层画廊中造园,在文正***书馆中造园,就是把园林空间的使用方式叠加、融合到这些功能迥异的空间使用方式之中。不管这些空间的功能是什么:居住、展示或是其他,它们都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模式――“游园”。
这让我联想到屈米提出的交叉程序设计方法(Crossprogramming)②。他的这种设计方法是一种将所给空间用于与原来的空间意***不同的设计之中。比如把教堂当作保龄球馆使用时就进行了类型转换。类型转换颠覆了单一的行为逻辑顺序,“异位”的空间起到了诱发事件的作用。王澍的 “造园”正是通过园林这种“异位”空间来激发起人们在其他类型空间中的特殊体验,达到意义充实目的。
2“小品主义”――追求表现的自由设计理念
在王澍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很多似建筑又非建筑的东西。比如自宅中“可以坐的建筑”(其实就是一把椅子),八间不能住的房子(八盏灯具)(如***2);顶层画廊中的“照相机”和“幻灯机”;文正***书馆的入口盒子(一组楼梯通向不能打开的门)(如***3),和临湖的“诗歌屋”。这些东西往往以构成主义的形态出现。几个四四方方的盒子通过点、线、面等构成要素的组合形成各种奇特的空间形态。这些装置在细部处理、材质选择、位置摆放上无不倾注了王澍的设计,这些装置就如同园林中的小品一样,是王澍建筑作品中的点睛之笔,同时也是王澍为满足自我意识的表现欲望争取的最后一块自由领地。
小品指在一个建成的场所中,在所有的建筑语言均已确定以后,在剩余的地方做剩余的点缀。小品被看作是无足轻重的东西,呈现出一种被排挤的状况。然而,小品对于王澍意义非常重大。他把小品归纳为两个含义:第一个是“略”;第二个是“欢悦”。
“小品”一词源于一个佛家概念:小品与佛家经典(大品)相对,并不是指剩余,而是指对文本解释的有意省略。“略”把作品从暗示的语境中剥离出来,留下的只有对细节琐物的反复推敲。王澍秉承罗兰・巴尔特的思想:保持作品的中性特质,不赋予任何象征意义。他放弃解释作品的隐喻意义,把隐喻的多义理解权交还给读者,一切回归到作品的本身。这些小品到底表达了什么已经不再关键,王澍真正关注的是木杆件与板材如何搭接,钢板上留下怎样的痕迹,铁把手采用怎样的焊接形式。王澍乐衷于对这些小品的反复推敲,他完全陶醉于一种可以完全自由的表现与创作之中。这种对自我表现欲望最大限度的满足是王澍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欢悦”所在。王澍不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个专业建筑师,他给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为业余建筑工作室。他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做房子的文人,他想清闲地以一种游戏的态度把玩建筑语言,只想从“业余”的设计中获得一种游戏的“欢悦”。而这种“欢悦”只能在小品的创造中才能获得。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那么欣赏李渔的《闲情偶记》中的写作风格:从自身感受出发,关注周围每一个细小事物,对琐碎事物过剩的描述表现出一种痴狂。王澍说:这种写作漂泊在生活的面层,既无高度,也无深度,但它带给我的快乐却是切体的快乐……③
王澍通过“略”的理性方法进行建筑设计,通过自由的创作获得自我满足的“欢悦”。他把对小品的认识扩展到一切形式的文本(包括建筑文本),并把这种形式称作“小品主义”。王澍的“小品主义”理念源于法国著名学者罗兰・巴尔特提出的零度写作观点。那种在文学创作中的游戏性、无意义性、无功利性、无用性、平凡性、普通性完整地贯彻在王澍的建筑设计过程中。与巴尔特相同,王澍强调创造中的愉悦,作品不再刻意承担社会责任,设计者不再在作品中充满道德说教,不是苦心经营作品,而是在游戏写作中获得愉悦,其根本意义是让作者获得一种***,一种自由。④
3传统元素――诗意的表现手法
王澍的建筑作品大多会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传统江南水乡的意象。白墙、青砖、小青瓦、茅草、竹子这
些传统建筑与景观元素在王澍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出现。例如:在最早的陈默艺术工作室的室内设计中,王澍就采用了一种砖墙不抹灰,直接涂水性涂料的方式处理一堵分割墙;自宅中厨房和厕所之间的转角处做了一扇移动的档栊,这是个江南乡下住宅的门上的一种传统构件;杭州太子湾公园夯土“墙门”,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夯土工艺还运用了3000块青瓦,纵向铺成一条青瓦小路(如***4);再如文正***书馆中的竹子林和青砖墙面(如***5)。传统的建筑符号和建造工艺已成为王澍建筑作品中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王澍的作品表达的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文人的身份从视觉审美的视角对中国传统工艺和民间智慧的欣赏与赞扬。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实验性建筑师和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王澍一直梦想着创造一种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统一体。他一直探索着一条将简单纯朴的现代主义构造方式同民间的传统建造工艺相结合的建筑设计之路。例如,文正***书馆的建构及表现就采用了两种工艺:一.青砖砌筑,斩假石压顶收边这类传统做法;二.型钢组合,焊接铆固,这类现代做法。这两者在以一种倾向朴实的建筑形态中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也正是这种现代与传统的高度统一使得王澍的建筑作品脱离了世俗的喧嚣,与商业文化所主导的建筑形态拉开了距离。
王澍并不在乎是否以建构的方式来运用传统建材与传统建造工艺。王澍关注的并不是建构的“忠实”与“清晰”,他强调的是传统文化所承托的历史与地域的表现性氛围,从而以一种清高的姿态与均质化、商业化建筑形态保持距离。王澍对一个正在消失的充满特定性的建构传统表现出眷恋,而对正在到来的均质化建造文明感到恐惧。他的实验性建筑实践,与其说主要是结合当代中国特定的技术、文化语境“自下而上”地展开设计探索,不如说是更多地通过横向移植西方历史中的建构观念,以看似建构的方式表达一种对中国当代商业文化的反抗。⑤
参考文献:
[1] 王澍.设计的开始/2.建筑师,[J].1998(12)
[2] 王澍.造园记.建筑师,[J].1999(2).
[3] 王澍.八间不能住的房子.建筑师,1999(4)[4] 王澍.设计的开始/3.建筑师,2000(12)
[5] 王澍.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书馆设计[J].建筑师,2000(10)
[6] 李晓峰.夯土的试验[J].新建筑,2001(1)
[7] 李翔宁.穿越曲径迷园-解读王澍[J].时代建筑,2002(5).
[8] 王澍.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
[9] 朱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J].建筑师,1998(10)
[10] 项晓敏.零度写作与人的自由-罗兰.巴尔特美学思想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
[11] 渊上正幸.现代建筑的交叉流――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