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关中国人物画在历史进程上的根本性转变,从各方面看来有多种原因。在我们视野之内,与中国的儒学思潮不无关系。中国的山水画从隋代萌芽之际,到了唐代风格分类日臻成熟。山水画的黄金发展时期的出现与当时的新儒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新儒学思潮所关注的正是潜藏在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模式。在中国绘画历史上看来,自人物画作为绘画题材地位下降以来,有一段很长的空白时期,,在此期间就缺乏系统性可借鉴的传统资源。一些画家便把目光聚集到传统的古画上,不可避免的画面就衍生出一种古拙之气。在吸收优秀人物画精华之际,仍有一批任性鲜明的优秀画家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际,给当时的画坛注入新的活力,明末的肖像画家曾鲸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关键词:曾鲸;墨骨技法;成因;艺术特点
中***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24-02
一、曾鲸肖像画在明代兴盛的社会历史背景
谈到明代的肖像画,曾鲸及他的波臣派可谓是独步当代。在我国古代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无论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性格鲜明的个人肖像还是记述事件的群体人物,从上层贵族到黎民百姓都可以作为绘画题材,历代名家不乏其人。至唐的时候人物肖像画,可谓是形神兼备且富于鲜明的时代特色。直到宋元之际,以自然山水为中心的绘画活动与日俱盛,而人物为中心的绘画活动相对减少了。
在唐以前,肖像画和人物画是没有专业分工的。迨山水、花鸟、风俗人物故事兴起以后,肖像画才和人物画逐渐的分工出现了专门的画家,在元代王绎《写像秘诀》就出现了相关的专业理论著作。明清以来,由于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在照相术未传入之前,作为纪念和欣赏的肖像画便成为一种需求,明代的肖像画日益分为民间化和专业化趋势。从明末到清中叶300多年期间,肖像画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末清初的肖像画家曾鲸,在技法和创作观念上推陈出新,对当时的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鲸,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是明代著名的肖像画家。曾鲸的一生主要活动于闽南沿海一带,后期活跃地区为江苏金陵(今南京),主要从事专业的肖像画创作。《海盐县志》卷十五说他尚“兼善花卉”,但至今未能见到他的真迹。从他肖像画描绘的人物能看出,曾鲸当时结交的多为上层名流,如董其昌、陈继儒、黄道周,葛一龙、陈洪绶、黄宗羲等人。
二、曾鲸的艺术特点及墨骨技法成因
(一)曾鲸肖像画的继承和借鉴
从曾鲸的历史画作看来,他的肖像画继承了古代的优秀传统,以写实传神著名,这也是追溯了古代绘画强调写实这一传统审美观点。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尽管韩非的本意不在论画,但它传达了一种重形似的传统艺术审美观。曾鲸的墨骨肖像被誉为“犹有宋人浑穆之意”(《论画绝句》),“兼得笔墨之灵,衣纹配合各得其当”(《***绘宝鉴续篡》),“妙入化工,道子、虎头无多让焉”(《乌青文献》)。成书于清初,专录明代画家事迹的《无声诗史》中,便如此形容曾鲸的肖像画作:“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润,点睛生动,虽在楮素,盼睐颦笑,咄咄逼真……然对面时精心体会,人我都忘。”
曾鲸的肖像画成功的借鉴了传统的白描技法和江南的渲染技法。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不落窠臼的创新精神,形成可特色鲜明的墨骨技法。《王时敏小像》为曾鲸早期作品,从人物的面部看来刻画细致,面部烘染所产生的立体效果不如晚期明显。人物的轮廓用明显的线条勾勒,真实的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曾鲸晚年的代表作品《葛震甫像》,人物用笔极为细腻,墨髯如缕,人物面部的凹凸明暗强烈。人物衣纹的线条简单劲挺,略施白粉,极具表现力。人物的面部以淡墨出形,鼻洼、双颊以赭石层层渲染,面部的层次感真实自然。人物的目光如炬,面部的刻画细致,神清气朗,再现了明代文人葛震甫的儒者风范。
(二)受西洋技法影响
曾鲸著名的肖像画作为《王时敏像》、《张卿子像》、《葛震甫像》等。姜绍书评其画作为“写照如镜取影,妙得情神”。并说他“每画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在这里提到曾鲸的肖像画作逼真如镜中影像,与同时期的欧洲油画的人脸像比喻颇为相似,因此曾鲸很可能受到西洋画法的影像。闽南一带自16世纪初就与葡萄牙人通商,利玛窦作为一名传教士也活跃于南京地区,这些现象都可能为曾鲸借鉴西洋画提供机会。曾鲸注重墨骨,用淡赭按面部结构层层晕染。曾鲸肖像画的墨骨写实技法的确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
(三)良好的工作环境助益技巧发挥
曾鲸的一生刻苦进取,尤其再其晚年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作品,诸如《沛然像》、《张卿子像》、《赵庚像》、《李醉鸥小像》等优秀的肖像画作品,均为曾鲸晚年所绘。在绘画方面的杰出造诣,使得曾鲸晚年的生活也极为乐观。清代姜绍书《无声诗史》卷四载:“(曾鲸)风神修整,仪观伟然,所至卜筑以处,回廊曲室,位置潇洒,磅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通过记载曾鲸每到一处,便得“回廊曲室”,使其能够畅所自如的作画。可见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曾鲸的这种写实传神的肖像画创作是极为重要的。
三、曾鲸肖像画的艺术成就
曾鲸为明代后期画坛的重要写实画家,他的墨骨技法盛极一时,学者众多,为“臣派派”的创始人,对当时以及后人影响重大。曾鲸的墨骨技法使中国画笔墨的运用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探索。“用笔之道譬如盖造房屋,勾取大概则如梁柱墙垣,写及皴纹则如窗棂阶砌,虽未经丹雘之施,已具连云之观,工夫大要全在用笔,需将前代妙手如曾氏一派细玩其下笔之道,再于临时能从面部相取下笔的确道理,勾勒皴擦,用惟其宜,浓淡轻重,施得其当、无模糊著迹之弊,有圆和流润之神,则不仅独步一时,且将卓绝古今矣。”(《沈宗骞》)。此番论述足见沈宗骞对曾鲸笔墨运用之肯定,曾鲸墨骨技法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曾鲸的工笔肖像画不及山水、花鸟画中笔墨丰富。但曾鲸的墨骨技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肖像画下笔应根据人物面部的各种皮肤纹理皱纹走向,这些结构决定了用笔的方向。对人物肖像画的创作不以求真为目的,而是通过刻画传达人物的内在气质和性格特征。在所绘制的肖像中将作者自身的审美理想融入其中,通过传神使人物鲜活。
曾鲸的墨骨人物,通过淡墨或赭色反复渲染、皴擦来强化线的作用,丰富人物面部的体积感。在曾鲸之前,古代人物画平涂来表现人物的体积感,须髯、头发、五官多用墨色勾勒。如唐代周昉《虢国夫人游春***》,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曾鲸的凹凸技法运用之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洋画法,将墨线立意,淡墨渲染结构后以淡色烘染。曾鲸将墨骨技法成熟运用创造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形象。曾鲸通过墨色的运用表现出人物的神情仪态,通过墨色的层层烘染,增强面部质感和体积感,这种对墨色的独创是前所未有的。正如沈宗骞所得出的用比如文章主见,用墨如文章辞藻的结论。
俞剑华在其所著《中国绘画史》中这样写道:“其技巧神妙足为明代传神画之代表作者为曾鲸。其法重在墨骨,再加敷彩晕染,妙入化工,俨然如生,说者谓颇受西发之影响,遂于传神法中出一新机杼。”陈衡恪在其《中国绘画史》中提出“传神一派,至波臣乃出一新机杼。”两者的观点不谋而合,足以证明曾鲸的肖像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积寅编著.曾鲸的肖像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王伯敏著.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朱晓红编著.沈宗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高居翰著.气势憾人.三联书店.
[5]俞剑华著.中国绘画简史.上海书店1992年10月重印本.
[6]姜绍书著.无声诗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7]曾鲸与波臣派.山东美术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曾鲸人物肖像画的墨骨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