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的声音诉诸听觉,而电视的画面诉诸视觉,声音和画面这两大元素在电视中哪个更重要呢?也就是理论界所讨论的关键所在。要弄清这个问题,要从电视的新闻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去认识。必须要清楚电视的基因从何而来,也就是说电视的父体和母体是什么。
关键词:电视;声音;画面;关系
中***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63-01
电视诞生较晚,是一门新兴艺术,与其他成熟的艺术形式相比,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小字辈,处处显得稚嫩。不过电视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包容性,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的运用,都从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了养料,有很多方面可以说是从其他艺术形式中脱胎而来,难以割断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血缘关系。
一、电视的母体――广播
广播是从电话、电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目的是为了更快的传播。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电视台大多是从广播脱胎而来,和广播密不可分。 “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厅”和“广播电视台”这些称呼耳熟能详。这个时期的电视只是广播的一部分,形象的说是广播的排卵期,电视还不具备***性。它的母体是广播就必然使自己带着广播烙印,就是更快、更广的传播。但广播只能诉诸人们的听觉,而电视不仅诉诸人们的听觉,还可以诉诸人们的视觉。这是电视与广播本质性的差异点。
广播有许多有益的基因是电视必须传承的。广播的传播方式是其它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传播手段多样(沟通,互动)。而且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构建完整的体系。电视遗传广播最主要的基因就是他的传播方式,这一点上最象母体。
然而,广播对电视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因为他没有画面而缺乏现实感,无准确的形象感和真实感,是电视所不能接受的。于是电视还需要一个有益的更能使自己得到健康成长的基因,电影是他必须的选择。
二、电视的父体――电影
在电视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电影给电视注入了活力。在电视发展初期的从业人员当中,有很多是广播业界的人士,还有数量不少的就是电影人士。
电影是一个有着100多年发展历史而非常成熟的综合艺术。至从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公开放映了第一部无声电影《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以后,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再发展到彩。特别是电影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格里非斯、爱森斯坦创造的蒙太奇,以及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为电影插上了翅膀,使它成为了一门真正的艺术。上个世纪30-40年代电视还处在萌芽时期(无摄像机时期),电影已非常成熟了,电影的声音和画面已结合的非常紧密,但不完美。那个时期的电影纪录片实现了同期录音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主要原因是技术上的限制。电视的诸多元素都是从电影遗传来的,电视应用了电影的镜头语言和语法,甚至大多数的生产方式。
电影因为自身传播方式的落后,不能像广播那样是开放的,只能在规定时间、规定的黑房子里面传播,受众的局限性是它的致命伤,传播面窄,传播方式单一。事实上,电视只是遗传了电影精华的基因。电视遗传电影最主要的基因是他的画面语言,这一点上最象父体。
电视与电影的区别是传播方式,成像原理,然而,电影许多好的生产方式也遗传给了电视。
电视遗传了广播和电影的优秀基因――声音和画面是一个自然结合体。
三、电视“声画”的争论
电视因为遗传了广播和电影这两个非常成熟的艺术基因,所以起点就非常高,它一出现就让人耳目一新: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还能看到真实的画面。如果说广播和电影是光电传播媒体的两个巨人,那电视就是站在巨人肩上的新兴媒体。
其实电视是以声音为主还是以画面为主的争论,本人以为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争论是好事,能促进电视的发展,但这种争论的前提应该更多的是从实际操作中去总结电视的特殊个性,因为电视是一个非常开放和包容性很大的声画结合体,是一个声音和画面相互渗透的、相互作用的艺术。在电视的所有类型节目中都是这样。在电视生产的过程当中,画面和声音之间孰主孰次的关系远非像理论家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味地强调声音或画面为主都会显得偏颇。
四、电视的“新闻性”和“艺术性”
“新闻性”和“艺术性”是电视内容的两个方面,也是两个基本的类型。“声音”和“画面”在其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只从电视的新闻性、或从电视的艺术性去研究电视声音和画面都是片面的。
在新闻类节目中,电视新闻的播音员播报新闻时完全应用了广播的字正腔圆,连语速都一样,但对整档节目来说就不是这样。当播音员在播报的时候是以声音为主,一回到现场就是以画面为主。但在现场有时又会不断地声画主导换位。比如一场火灾,画面是燃烧的房屋,从画面中观众可以接收到的信息是:环境交代、火灾发生在什么地方、火灾的大小,逃生的人数等等,这时候如果加上声音说:“你看,这就是在燃烧的大楼”,这就是废话了,这种就是强迫式的多余声音,这个时候应该是偏重画面。但在现场还有很多信息要靠声音来传递的,比如介绍火是何时烧的,是什么具置,是从那里开始烧的,损失情况等等。最重要的是现场所有的实况声音:建筑物的暴烈声、人们的呼喊声等等。还有感知的东西就要靠出镜记者说或者采访了,比如火灾现场的热浪感和气味用画面是无法表达的,记者一边说一边靠近大火,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就能更真实、全面的反映现场情况,这时应该是偏重声音。出镜记者感受现场的播报补充了画面的不足,观众既能看到记者的表情又能知道记者现场的感受。看不到的重声音,听不到的重画面,听不到、看不到的谈感受。(新闻类)
电视剧中:这是遗传电影最多的一种电视形式,比较完整地运用了电影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的叙事形式。可以说电影强大的叙事手段使电视剧受益匪浅。电影成熟的前期生产方式也给电视剧的生产带来现成的范本。他们的差异点,从画面元素上看,电视剧中的近景画面要比电影多得多,这是因为电视屏幕比电影银幕小的很多很多,电视机的分辨率又比电影低很多很多,这也是技术的限制。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清大屏幕彩电进入家庭,电视和电影画面感差距会越来越小。也许用不了多久电影院里会把胶片放映机换成了高清投影仪。
从声音元素上看,电视剧后期配音、音响效果、音乐等,在早期的电视剧中口型对不上是常有的事,体型对不上、气质对不上、情感对不上、气氛对不上,百片同调,多剧同腔,移花接木,也时有发生。但这不能说是电视剧不重视声音,也不能认为电视剧就是以画面为主。前面就说过电视剧是遗传电影最多的一个电视艺术门类,因为受到技术的限制,所以声音的遗传相对较弱。可喜的是当下的电视剧声音方面有了质的飞跃。(艺术类,虚构的艺术)
不管是电视的哪一个门类,都必须是声音和画面的紧密结合以及同步发展。
我们不难发现电视专题片是一个最能体现电视个性的一种电视形式。他以叙事为基础,在记实与艺术表现手段中不断变换,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他既有新闻性也有艺术性,也可以说是艺术化的新闻。而且专题片在这些声音手段的运用上非常自如。在画面方面:为了更真实,他和声音一起常常运用长镜头记录画面,为了更具有感染力又和声音一起运用蒙太奇的递进、对比、隐喻等等手段对主题进行艺术渲染。目的就是在真实性和艺术性上最大限度地去打动受众。
五、结论
电视应该是声音和画面的自然结合体,在电视中声画关系应该是相互渗透和有机互换的无障碍结合体。虽然是两个遗传基因的结合体,但又是***的一个新的个体,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就像一个孩子,你能说他像父亲多还是像母亲多吗?
在新闻类节目中你不能要求更多的艺术性,在艺术类节目中你也不能要求更多的新闻性。但又会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需要在随机互换中把握合适的侧重而已。电视的声音和画面是他总体个性中的两个具体的元素,自然也就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这样才能使声音和画面正确地完成共同的叙述任务。
辩证地看待电视声音和画面的相互关系。电视的声音和画面之间的关系是同时共存,互相联系,互相补充,都以对方的依存为条件,如果失去了对方也就丧失了自身,那就不是电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