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春,以“名花、名人、名园”闻名的昆明市昙花寺又一“名园”―袁嘉谷纪念园启动建设,成为喜欢游园踏青的春城市民很感兴趣的话题。
袁嘉谷何许人也?不了解历史的人可能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在学界和书法界,袁嘉谷却是一位耳熟能详的大家。他是一千三百年科举制度下云南惟一一位状元,他从旧科举制度下的状元,做到现代高校的知名教授,不仅是历史上的第一人,放眼世界,也是独一无二。而袁嘉谷的传奇人生,亦如教科书般,堪称经典。
滇南状元郎
1872年7月12日,袁嘉谷出生于云南省石屏县异龙镇,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
地处滇南红河州的石屏县,在清代即有“文献名邦”之称,历代有重教兴文的传统。史载,明清以来,石屏先后出文武进士77人,文武举人638人,贡生760人,在云南仅次于昆明、大理而居第三,前人曾有诗赞曰:“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受故乡重教风气影响,袁嘉谷自小即接受启蒙教育,后习诗书,聪明过人。
1891年,不到20岁的袁嘉谷离开石屏至昆明,就学于云南名宿陈子潘、张竹轩门下,22岁入当地著名的经正书院研习。自21岁开始,袁嘉谷参加科举考试,在应科试、应优贡试以及应乡试中常名列榜首,学友尊他为“课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学霸”。但是,26岁时,他赴京应试却不第,于是写下“丈夫不作禁囚泣”的诗句,回到云南发愤苦读,“住院潜修达五年”,又得当地许印芳、陈荣昌等名师培养,学识大有长进。
五年后,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一改过去常科取士的办法,开经济特科,袁嘉谷由云贵总督魏光焘保荐应试,结果在应试的306人中名列一等第一名,成为“经济特元”,人们仍按常科称之为“状元”。这样,袁嘉谷便成为科举制度以来云南的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状元。
其实,袁嘉谷这个状元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科举制度下,状元一般三年考一次,而特元一二百年未必能遇到一次。云南学者杨知秋认为,经济特科的“经济”,就是经世济民的意思。清廷开经济特科目的是选拔具有治国安民之才者。史料显示,在中国科举史上,清代先后开博学鸿词特科二次,但开经济特科考试,仅此一次。杨知秋指出,开经济特科是清末失败后特设的一种科举考试科目, 这本来是期间贵州学***严修请设,后因未及实行,至光绪二十九年方付诸实行。
《清史稿》中是这样记载的:“庚子,京师构乱,乘舆播迁。两宫怵于时局阽危,亟思破格求才,以资治理。二十七年,皇太后诏举经济特科,命各部、院堂官及各省督、抚、学***保荐,有志虑忠纯,规模宏远,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事者,悉心延揽。”光绪二十九年初正式考试时,取列一等九人,二等十八人。袁嘉谷初列二等七名,复试列一等一名。
据杨知秋介绍,此次经济特科分两次考试,先考策论时事,重在选拔学以致用之才,与常科八股取士有天渊之别。袁嘉谷将自己平生所学铺陈为文,写了一篇《防民犹防川论》,全文五千余字,见解精辟,文理流畅,又写得一手好字,深得考官赏识。特别是,此次应考者中还有已经获得状元身份的人。据此,杨知秋认为经济特元的地位,应高于普通的状元,“称袁嘉谷为状元,却丝毫没有提高他的名誉地位,而是一种贬损”。
冒犯老慈禧
袁嘉谷的学生、已故云南著名作家李乔曾回忆说,民国以前,他的家乡有一句谚语:“云南不点状元,陕西不招驸马。”袁嘉谷一下子中了个比状元还稀罕的“经济特元”,真正是“十载寒窗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云南人为此特意在昆明拓东路修建了一座聚魁楼,时任云贵总督魏光焘手书一匾“大魁天下”高悬楼上,当地百姓称之为“状元楼”。据说,袁嘉谷回云南登此楼时,电影在中国刚刚兴起,云南还专门拍了一个纪录片作为纪念。
袁嘉谷中状元之后,先任京官,入翰林院任编修、协修等,很快就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学养与胆识。
1904年8月3日,是满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诞辰,尽管当时的大清王朝已经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慈禧仍穷奢极欲,除将庞大的海******费移作重建颐和园用外,还执意要大办寿诞。朝廷内外官员都挖空心思,想尽办法讨好喜欢奉承的‘老佛爷’。朝廷内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纷纷奏请捐出自己的“养廉银”,聘请能工巧匠将紫禁城内各宫殿修缮、彩绘,务使金碧辉煌,焕然一新。有几个省的封疆大吏准备向“老佛爷”贡献巨金,以作寿宴“点景费”。袁嘉谷听到这些消息后,忧心如焚,彻夜难眠。当时全国许多地方灾害频繁,哀鸿遍野,袁嘉谷再三考虑,终于写出一篇《拟诗将庆贺华诞点景之费用以赈济灾民疏》,上朝时递呈太后。
没几天,一道懿旨传到翰林院,要袁嘉谷到颐和园见驾。袁嘉谷镇静自若。至颐和园仁寿殿,慈禧隔着珠帘,问袁嘉谷所奏是否属实?袁嘉谷将所见所闻,陕、甘、湖、广、滇等省频年大旱,农民卖儿卖女,逃亡他乡,饿死路旁的灾情作了一番回答。慈禧默然不语,后派人前往各省调查,果然属实。于是,慈禧不得不下旨将“点景费”作为赈灾之用,并取消庆祝七十华诞。
这件事很快在朝廷传开,袁嘉谷并不知道,翰林院学士孙家鼐及众翰林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认为太后召见凶多吉少,若有半点差错,必受严惩。朝廷上下都知道,太后不喜欢有人冒犯自己,即便是那些一品大员、封疆大吏,面见太后亦无不诚恐诚惶谨慎小心,而当时袁嘉谷只不过是个年仅31岁的新科状元而已。
同年,袁嘉谷被清廷派往日本考察学***,并兼任云南留学生监督。次年8月回国后,任国史馆协修,并在学部编译***书局专管教科书事(局长)。任编译***书局局长期间,他聘请了包括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内的一批有学识的人在局中工作。据云南当地媒体介绍,袁嘉谷是中国教育史上负责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第一人,至今通用的“星期”、“乐歌”等名词,都是当时由袁嘉谷新定的。
史书记载,袁嘉谷在学部任职时,有日本的翻译和文书人员认为,清廷翻译印刷日文教科书妨碍了他们的版权,因而提出异议。袁当场驳斥道:“中华文献在你国传诵千余年,从未听说华人向你们索取版权,你们区区教科书岂能与我国典籍可比?”日本人被驳得无言可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袁嘉谷天下无双的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