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陕西关中农村,广泛存在举办“村会”的习俗。在陕西兴平市,从农历新年到年末,每个月都有村子轮流“过会”。本文拟以对兴平冉庄郭村“过会”民俗的调查为基础,展现“过会”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活动,分析关中乡村“过会”民俗的功能。
【关键字】 关中;兴平郭村;过会;民俗
一、关中“村会”简介
在陕西关中的农村,很多村落都有一个名曰“村会”的节庆,主要以村为单位,在一年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日子,举村庆贺,称为“过会”。逢此日,村民扫屋、采买、宴友、会亲;村里也请戏搭台,设起集市。很多“村会”的盛景,甚或隆重于传统“春节”。在盛行村会的地区,各村的“村会”时间不相重复,到了过会的时月,方圆几十里的“村会”此起彼伏,人们之间的交往联络,也到了最密集的时刻。
有的村会本就是由古庙会演化而来,并且二者都会设立集市,给民众提供娱乐及购物的场所。而如今的村会与庙会却有着显著的区别:
1、村会不必以“庙宇”所在之地为集会的地域核心,而以村落为单位;
2、村会的核心内容是走亲访友;而庙会则以祭神为核心;
3、村会的参与人员以本村村民、本村村民的所有亲友及集市商贩为主,地域相近的村民为辅,构成一个“熟人的社会”;而庙会的参与者则广泛得多。
二、田野点的选择
兴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咸阳市以西,渭河以北,与周至县隔渭河相望。在兴平,“村会”的节庆从农历新年到年末,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村轮流“过会”,其民俗形态保存较完整,是研究关中“村会”具有代表性的田野点。
兴平郭村的“村会” 从***前一直延续至今;此村的大片土地正被征用建厂。这里的村会既能反映“过会”的基本情况,也能看到城镇化发展中乡村“过会”民俗的发展趋势。
三、郭村“村会”基本情况
1、“村会”与其集市概况
郭村属兴平市西城街道管辖,下设3个自然村(东郭村、西郭村、陈家)12个村小组,人口近4千。郭村“村会”由来已久。据村中的老人口述:郭村“村会”在***前即已盛行,每年一次,定于农历四月初三,这个“会日”多年未曾变过,年逢闰四月,则过两次。该村的会也源于古庙会,村中也曾有一座大庙,“破四旧”的时候已经全部拆除,现在每个自然村都重新建有一间占地约十多平方米的小庙,但祭神的活动早已日常化,信的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去祭拜,并不集中在“过会”期间祭祀;且如今信的人也不多了,故在“过会”时几乎见不到有人去庙里祭祀。
郭村“过会”的集市设在中巷子(所谓“中巷子”,即是村里最早人数还不多的时候聚居的街道),位于东郭村的中心。到集市上逛,称为“上会”。农历四月初二,村里就热闹起来。有的商家提前来占个好位子,有的则来卖蔬菜、瓜果、小吃、玩具及日用杂货,主要供本村人准备第二天“过会”宴请待客所需,所以上会的主要是本村各家的主妇,也有本村的孩童上会买些零食玩具。这些摆摊的商家,则以“赶会”做买卖为生计,在方圆十里八村的会上几乎都能见到他们,兴平的会日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讲早已了然于心,也有有心人编写了“会册”,给那些“赶会”的新手不少便利。
农历四月初三“过会”当天,集市最为热闹。中巷子两侧清早就摆满了小摊,东西走向的街道,一眼望不到尽头。这里几乎有着所有乡村人记忆中集市上该有的一切:街道最西口有几家是卖枋板(做棺材用的木头,多为松木、柏木)的;再往东是卖奶羊、小羊、小猪之类的;紧挨着是卖架子车、锄头、镰刀之类农具以及手工做的桌椅板凳小家具的;卖种子的;卖卫浴洁具的;几家卖旱烟和烟丝的;接着是卖衣服、布匹、抹布的;卖书籍影碟、日用品、玩具的,卖小吃、饮料、糖果的;还有数家现场打造银饰的工匠、几家镶牙补牙的赤脚医生、卖眼镜修眼镜的手艺人、给人写花鸟字的民间艺人;甚至还有卖各种草药、少数民族的特效药以及各色供人的小摊位等等。这平日里不算太窄的街道,两边摆上摊,早上八九点就挤满上会的人,逛会也就成了个体力活。
2、“过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功能
(1)宴请亲友、走亲戚。“过会”对于本村人来讲是个宴请亲友的重要日子。主家提前数天就要做些准备;早早的打扫屋舍,洗洗涮涮,给将要到来的亲友,准备清洁的环境,留个美好的印象;还要提前补充些碗、碟、酒盏,点心、蔬菜之类;要准备些传统的吃食:发豆芽、打凉粉等等,这些都是兴平过会的传统食品,现在很多人已自己不做,会上都能买到了。
过会当天,本村各家在外工作的儿女都会尽力抽出时间回家与父母团聚,帮忙接待亲友。到访的亲友,都会受到盛情接待。招待亲友的菜品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丰富,现在是六个凉菜加六个热菜的居多,各家根据经济状况略有不同,但豆芽、凉粉、醪糟这三样菜品多年来都会出现在各家宴亲友的桌上,那是兴平人心里公认的美食,也是“村会”宴请的标签。
各家的亲戚、朋友都会在“过会”当天带着礼物来走访。老人口述:“我小的时候,那是***前啦,吃不饱,过会走亲戚,讲究带上6个或者8个馍做礼;有吃的了,除了馍会加上一把挂面、一捆麻花;现在拿啥都有了。”现在的亲戚们来,带的最多的就是奶和一些包装精美的糕点或者水果,也有很多人不忘加上一捆麻花,麻花不是贵重或稀罕的东西,它是过会的记忆。
“过会”这天,亲友们欢聚一起,问着家常,谈着耕种收成,说着儿女事业、婚嫁等等。
(2)赶集。本村的人主要是过会前一天去采买,当天大都忙于招呼亲戚,是没有时间闲逛的。集市上多是来走亲戚的人,买些礼物;或者临走时根据需求来会上买只小猪、小羊,农具之类。也有临村的人来买东西或者逛会吃点小吃的。当然更多的还是孩子,买了玩具,吃些小吃,和自己的玩伴在集市上窜来窜去。
(3)娱乐。搭台唱戏,是过会的一个标志。根据老人口述,公社化的时候,过会时村上会出钱搭台请戏;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以后,也曾村民集资请戏;慢慢村子里有了在外干事业的人,这些人会不时出资给村里请戏;这些年听戏的人少,都是些老人,戏也请,但请的少了。如果哪个村子自古没有会,也想过会,就在每年选定的日子搭台唱三年戏,就能“立会”,做买卖的,周边的人就知道了他们的“会日”。
“村会”让寂静的农村热闹起来,丰富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亲友之间的广泛交往,地域上邻村之间的赶集交流,不仅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情感,也为信息的传播、物资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同时,“村会”也提供了兴平青少年初级社会化的场所,并促进着地域文化的传承。
四、“过会”民俗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首先是“村会”集市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紧跟时代,而传统的习俗越来越简化。同时,随着务农人口的减少,“村会”的日期又是按农历记,可能在周内工作时间,参加村会的人在不断减少,村会的规模在缩小。
【作者简介】
李 欣(1981.11-)女,汉,研究实习员,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工作,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