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代表作篇1
摘要:《飞鸟集》是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诗集中的诗句不夸张,但精炼、朴实,蕴含着深沉的哲理。本文主要从该诗集诗句中饱含的深刻哲理及无穷的寓意进行赏析,探讨泰戈尔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启迪和智慧的萌发。
关键词:《飞鸟集》;泰戈尔;哲理寓意
【中***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A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同时在历史、哲学、***治、文学、宗教以及语言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为近代印度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飞鸟集》是泰戈尔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诗句的形式较自由,笔法清秀朴素、语言精湛,诗句像珍珠般闪耀着哲学及人文光芒,唤醒世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及追求,引领人们探索真理,追求梦想。
一、充满着乐趣,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诗集的开篇就以一种轻快的节奏把我们带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似乎要把读者带进那个没有纷争,没有烦恼的快乐世界。这里的语词轻巧,洋溢着青春的气息。难怪郑振铎在翻译完《飞鸟集》这部诗集之后,曾深情地声称其“包涵着深邃的大道理”,并且形象地指出其诗句“像山坡草地上的一丛丛的野花,在早晨的太阳光下,纷纷地伸出头来。随你喜爱什么吧,那颜色和香味是多种多样的”,说明了泰戈尔诗句中充满着青春魅力的语词很丰富,同时也暗示了泰戈尔在创作《飞鸟集》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泰戈尔的诗句中主要抒发的是对人类、大自然乃至宇宙间所有美好事物的歌颂、赞美,在其世界里,并不仅仅只有人类可以说话、相互交流,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有各自的生命和性格。诗中说“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浮华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它道谢的”,这些简单的诗句或运用拟人的手法,或运用比喻的手法,或运用象征的手法为我们展示着这大千世界的美好,这些充满着乐趣的语句启示世人对生活点点滴滴的感受,同时带给了人们更多的青春感召。难怪20世纪的冰心拜读了泰戈尔的诗词时这样说道,“泰戈尔!谢谢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快”轻快的呼声,“美”审美的视野,这就是这样一位蜚声世界的印度诗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二、深刻的哲理,充满着对人间万物的智慧思辨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从小接触的宗教思想就是印度古代哲学婆罗门教的教义。其中包括《吠陀》与《奥义书》,《吠陀》的主要思想是对神的赞美和对宇宙及人的本质的一种研究,而《奥义书》则思考的是宇宙的来源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概念“我”和“梵”的关系。泰戈尔认为人具有无限和有限的双重性质,无限是指人的精神本质,而有限是指人的肉体受限,人们的实现自我“有限”和“无限”的过程也是自我升华的过程,每个人都不能过分沉溺于自我的世界里,应该努力追求和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毁灭那些与自然相违背的行为,追求精神的无限与真实,才是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同时在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更多表达的是,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现实生活是泰戈尔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但他的思想及哲学光芒远远高于现实生活,他巧妙地抹去了生活中的一切苦难、黑暗,将缝隙中的光明不断折射,用微笑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其次,是他对爱的思索具有别具一格的思考,包括母亲对孩子无私的母爱,人与自然间微妙的爱,青年男女间甜蜜的爱情……特别是对于爱情,他认为对待爱情必须忠贞,美丽的爱情会给人生增添无限乐趣。泰戈尔说:“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每一个都需要爱,世界也需要爱,对于别人的爱一定是无私的,全部的,我们应该乐于奉献,才能得到快乐。
三、从容的心态,应对世间悲喜祸福
泰戈尔曾在诗句中告诉人们应如何正确地对待人生,对那些无名小卒不要轻视,对于名利不要过分的追逐,他曾说过“枯竭的河床,并不感谢它的过去”,这句话启示我们不管过去条件多么的富裕,环境多么的优越,我们不应该过分计较前后的得失。那些无名的花朵和萧萧的树叶,都是为人类和自然默默的奉献,以它们质朴沉默装点大千世界,给人们带来芬芳,我们也可以做到淡泊名利,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华丽,不惧怕外在的平凡和普通,人的内在价值永远显示出人生的光辉。“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时刻警醒着世人正确地应对世间悲喜祸福。
《飞鸟集》是泰戈尔用来描述其自身南来北往的长途跋涉的漂泊之旅,记录自己的人生旅程,他善于捕捉生活及自然中的每一个美的瞬间,将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白昼和黑夜双方之间合二为一,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蕴藏在这些短小精湛的诗句中,为世人开启美妙生活的大门,积极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文斌:《泰戈尔芙学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CNKI:CDMD:1.2007.113521.
[2]泰戈尔:《飞鸟集》,郑振铎译,新序,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3]朱明忠,泰戈尔的哲学思想,[J],南亚研究,2011(2).
泰戈尔代表作篇2
人物简介: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泰戈尔是大家熟悉的印度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社会活动家和作家。泰戈尔生于1861年,卒于1941年,享年80岁。泰戈尔一生从事诗歌文学的创作,有着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人们在惊异于其成绩的同时,也很羡慕他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据说他在80岁的高龄之时,还保持着充沛的精力用于写作,直至人生的终点。而泰戈尔之所以高寿,得益于其身心并重的养生之道。
20世纪初期,泰戈尔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失去了父亲、妻子、爱子、高徒等5位亲人。这对一般人来说,显然是难以承受的,被这种命运击垮者比比皆是,然而,泰戈尔面对这一连串的巨大不幸,却竭力克制自己,没有过度悲伤,平静地接受这些残酷的现实,并且潜心于创作。1913年,他的诗集《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全世界为之震惊,印度人民更是为之欢欣鼓舞。可泰戈尔却显得非常平静,他把奖金全部捐给了一座学校,然后又开始了新的文学创作生活。这与他从印度佛学中领悟了寻求内心平静的崇高境界是分不开的。
泰戈尔的养生之道总结起来有三法,即转移法、超脱法和排遣法。他说:“人们为了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像被黑暗围困的幼苗,总是拼命地想撕破黑幕,投身到光明中去。”所以他在悲痛时,注意力向宽慰与欢乐转移,以消除痛苦的折磨。这就是转移法。
泰戈尔又说,生命的悲剧猛地震撼着我们的感情,但生命从整体上看到是极其乐观的,悲剧只是生命的欢乐赖以表现自己的韵律的一部分。他由于什么都看得开,因此能够摆脱生活压在心头上的重荷,即使在猝然来临的打击面前仍泰然自若。这就是超脱法。
再就是排遣法。医学心理家认为,悲哀是一种能量,会造成精神的崩溃,而长久的悲哀会对人体的免***功能造成摧毁性的打击,易发生溃疡、冠心病,甚至癌症等疾患,即中医谓郁结为疾。泰戈尔排遣悲哀的重要方法是写诗,用诗去寄托哀思,消除这种破坏的能量。
此外,泰戈尔十分注意体育锻炼。他认为适当的运动,能够让人充满活力,更可以增强脑力,激发创作的灵感。而且从青少年时起,泰戈尔就有多种体育爱好。泰戈尔喜欢旅游,从1890年起,他常常乘船周游各地,每到一个地方,他又去作徒步旅行,观赏各地的景物,风土人情。有时,他也坐下来,听农民、村妇、泥瓦匠和石匠演唱民间歌谣,或听他们讲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生活中发生的趣事。泰戈尔还很爱好登山,并且注重不过于劳累,在感觉疲劳时,就随地坐下休息,思考问题,这种体力和脑力的交替锻炼,对促进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摔跤,也是他喜欢的一种体育锻炼方式,青少年时,他常常天不亮就赶到摔跤场练习,开始练时,由于技不如人,常常被人摔倒,惹得场边的观众哈哈大笑。但他毫不气馁,也不在乎别人的嘲笑,马上爬起来又练。正是由于坚持不懈地锻炼,为其身体健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泰戈尔代表作篇3
享誉世界的印度诗哲泰戈尔在1924年首次访问中国,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结下深厚友谊,两人竭力筹建中印学会并在印度创办中国学院,共同编织中印交流的文化纽带,为增进近代中印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蔡元培邀请泰戈尔访问中国
中印近邻均为文明古国,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唐朝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和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家喻户晓。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帝国主义先后入侵印度和中国,两国交流陷入低潮。上世纪20年代的泰戈尔访华,翻开了近代中印文化交流史的崭新一页。
蔡元培邀请泰戈尔访华,源于对文化交流融合和印度文化的重视。1916年8月,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时发表了《文明之消化》,指出,一个民族文化的进步,都包含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和消化。他举例说,中国自汉至宋吸收了印度文明,在哲学、文学及美术方面,“得此而放一异彩”。但自元以来的六百多年间,与欧洲文明虽有接触,然未尝有大量的吸收,只是墨守前人已有的成就,有如冬蛰之动物“日趣羸瘠”。
泰戈尔是印度文献记载中最赞扬中国、最主张中印友好的人,在他看来,中国是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国家,中国文明也是他所提倡的东方文明代表之一。泰戈尔8岁开始写诗,12岁创作剧本,15岁发表长诗,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等。1913年,凭借诗集《吉檀迦利》成为首个获西方世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的东方人。此后,欧洲掀起盛况空前的“泰戈尔热”,并迅速由欧洲传到日本。中国新文化运动深受欧洲、日本影响,泰戈尔的作品便由***等翻译传到国内,其行踪、思想和人格也受到国内关注,一些知识分子感情上倾向于这位印度先哲。
1920年,蔡元培等知识界人士邀请泰戈尔访华,当时因其筹备国际大学在欧周游,回国后又陷入***治争论而未成行。1922年冬,梁启超、蔡元培等组织的讲学社再次邀请,泰戈尔决定1923年8月到中国访问,但由于身体原因又推迟行程。
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一行乘“热田丸号”抵上海,开始为期50天的中国之旅。一踏上中国土地,泰戈尔就情不自禁地说:“朋友们,我不知道为什么,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我始终感觉,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爱的兄弟”,“我是来(中国)要求重辟交往的道路。这条路我相信还是存在的,虽然被荒草和荆棘湮没了,但还是有迹可寻的”。
泰戈尔此次访华,受到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辜鸿铭、熊希龄、蒋梦麟甚至溥仪等人的欢迎,徐志摩全程陪同并任翻译。泰戈尔先后访问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汉口等地,发现“中印两国的山脉操相同的语言,两国的湖泊面带同样妩媚的笑容,两国的树木也相像”,因而“没有丝毫陌生之感”。他每到一处,都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我经常对自己说,中国是个伟大的民族,他们创造了整整一世界的绚丽”;“让我们,中国和印度,联合起来吧;让欢迎伟大时代的歌声从中国和印度响起来,让我们两个国家把欢迎的灯点起来,迎上前去吧!如果由于逆风说不定谁的灯会被吹灭,就让我们互相帮助;说不定谁会晕倒,就让另一个把她唤醒吧!”
4月23日,泰戈尔抵达北京前门火车站,蔡元培、梁启超等前往迎接。5月7日,是泰戈尔63岁生日,蔡元培等在北京精心组织祝寿会,安排演出泰戈尔的名剧《齐德拉》,梁启超还巧妙地把古代中印两国的别称“震旦”和“天竺”联起来,赠泰戈尔一个中国名字“竺震旦”,期望其在两国文化交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5月19日,梅兰芳在北京开明戏院为泰戈尔专场演出京剧《洛神》,泰戈尔在梅兰芳的一柄绢制纨扇上即兴用毛笔题赠一首小诗,兴致勃勃地朗诵给大家:“认不出你,亲爱的/你用陌生的语言蒙着面孔/远远地望去,好似/一座云遮雾绕的秀峰。”5月30日,泰戈尔离开中国前往日本。
1929年3月下旬和6月中旬,泰戈尔在赴美国、日本讲学往返途中路过上海,在徐志摩家短暂逗留几天,谈诗写诗,没有外出作演讲。
泰戈尔宣扬东方的精神文明高于西方的物质文明,使国人在西方思潮不断涌入的同时,也聆听到了一位东方智者的声音。泰戈尔来华,进一步传播了印度的哲学和文化,那清新秀丽的诗作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初期产生深刻影响,也激起了国人了解印度文化的热情,掀开了20世纪中印文化交流的崭新篇章。
筹建中印学会
泰戈尔用诺贝尔文学奖奖金在印度圣地尼克坦(意为“和平之乡”)创办国际大学并自任校长。1921年12月国际大学成立后,他在一位法国汉学家的帮助下首先设立中国系,本人也常去那里听课。泰戈尔访华后,他整理出版《在中国的演讲》一书,同时更加坚定了依托印度国际大学开展中国研究的理想。
1927年,泰戈尔赴新加坡访问时,邀请在那里任教的中国学者谭云山到国际大学传播中国文化。就中印文化交流,泰戈尔与谭云山反复商量,打算“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计划“第一,多招几个中国学者来印度;第二,在国际大学特别设立中国学院;第三,多介绍几个学者去中国;第四,在中国方面特别办一个学院”。
1931年,谭云山受泰戈尔委托,带着“计划书”回国找蔡元培请求支持。蔡元培很有人缘和威望,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对恢复中印文化交流十分重视,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聘梁漱溟讲授《印度哲学概论》,那是中国大学里的第一门印度学课程。蔡元培对泰戈尔非常敬重,答应由他出面努力,组织开展派遣留学生、筹建中印学会等相关工作。
泰戈尔所说的“一二百年来到印度的第一个中国学生”魏风江,就是由蔡元培派遣的。魏风江系浙江萧山人,思想开放而活跃,喜读泰戈尔的诗歌。1933年12月,蔡元培派遣魏风江赴国际大学学习印度历史、文学。临行前,蔡元培书赠“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条幅,以示对魏风江的鼓励。
魏风江带着蔡元培的介绍信只身来到印度,晋见仰慕已久的泰戈尔。初次见面,泰戈尔用诗一样的语言说:“你是从中国飞到国际大学的第一只小燕,欢迎你来这里筑巢。”魏风江深得这位白发银髯老人的喜欢,与泰戈尔结下至深师生情谊,并终其一生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泰戈尔代表作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