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罪与赎罪”的主题是西方文化中永恒的主题。从西方文化的摇篮《圣经》中夏娃受到诱惑背叛上帝,人类被逐出乐园,到人间劳作赎罪开始,西方文化中一直有它的影子。电影《七磅》的主人公蒂姆因为车祸致人死亡,以命赎罪的惊人行为再一次以极端的方式碰撞了这个主题,让我们深思:赎罪之路到底在何方?
[关键词] 《七磅》;西方文化;基督教;罪;赎罪
一、影片介绍
电影《七磅》是美国黑人影星威尔?史密斯与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成功合作过《当幸福来敲门》后再次合作的成果,放映以后观众对它的反映毁誉参半。它的前半部分冗长的铺垫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因而备受质疑,但是演员的精彩表演,它所蕴含的深及人心的感动情怀和在这种感动背后,它所触及的深刻的主题,让观众又被它深深吸引。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尤其是事情的起因,对于享受着现代生活的我们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即一场车祸。一个夜晚,男主人公Tim(蒂姆)开车和他妻子回家,因为他在开车的时候用手机打电话而发生了车祸。他深爱的妻子因车祸去世,并且搭上了另外无辜的六条生命。事故之后,蒂姆变得非常沮丧,并为自己以往的过错而悔恨不已。他决定自杀,但在那之前,他决定帮助一些濒临困境的人以实现对自己罪行的救赎。他把自己的肺给了他的弟弟Ben;他把一半肝脏给了一个在家庭服务和孩童福利保障中心上班的黑人女人Holly;他把自己海边的房子送给了一个被男友***的女人Connie,让她和她的孩子彻底离开了噩梦;把自己的一个肾脏交给了一名冰球教练George;为一位白血病儿童Nicholas捐献了骨髓;找到了适合自己眼睛移植的男子Ezra(以弗拉);同时他爱上了那个适合自己心脏的女人Emily(艾米丽),觉得生活似乎又有了新的希望。但是他如果不把心脏移植给艾米丽,艾米丽就也很快会失去生命。他把所有的事都交代了给他的好友后,按原计划自杀了,从而把他身体的七个部分捐给了他选择的七个人,以一条命的代价挽救了七条人命。
影片的名字《七磅》有着深厚的西方文化的烙印。首先它有着自己的文学典型,它源自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其中有一个犹太商人夏洛克有一次借钱给别人的时候,要求对方订一个契约,“如到某一天,在某一处,你不把若干若干的款还上,那么便要没收你身上的不多不少的一磅肉,由我高兴在什么地方割就在什么地方”。(梁实秋,2010)此片名的意思就是威尔史密斯所演的男主人公之前欠下了7条人命,所以要割7磅肉来偿还,主人公最后捐献的器官的总重量大约是七磅。片名有着很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七”在基督教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圣经》创世纪中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人,人犯罪后,得不到上帝的救赎的人要去的炼狱也有七层。而影片中“七”的隐喻随处可见:在车祸中死去的是七个人;主人公挽救的是七条生命;主人公最后捐献的器官的重量的总和大约是七磅;主人公自杀的时间是七秒钟。
二、基督教的罪与救赎
影片简单的故事背后是基督教永恒的主题:罪与救赎。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男主人公的忏悔和自我救赎而展开的。“ 原罪”是整个基督教信仰的起点,也是对人的认识的前提。《圣经》中记载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由于在撒旦的引诱下偷食禁果而有了“原罪”。“原罪”与违背法律经由审判确定的罪行是不一样的。对于原罪的产生,基督教神学家们进行了宗教阐释,认为是人与上帝疏远和背离的结果。与罪行相比,“原罪”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是与生俱来的。除非无生,一生便有原罪。其次,“原罪”没有伤害的对象,它不涉及一个具体的受行为伤害的对象。其三,对原罪的救赎是终其一生通过对上帝的皈依和对自我灵魂深沉的痛苦忏悔来获得的。(陈国恩,杨永明,2008)基督教教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原罪,罪又带来了其他的罪恶。奥古斯丁在原罪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本罪的概念,认为本罪即世俗意义上的恶,是因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而犯的罪。简单地说,原罪是宗教罪,本罪则是伦理罪。(肖四新,2009)与罪恶观直接相连的是救赎观,怎样才能获救呢?基督教认为,恶是人原罪堕落中的自由意志所致,是人的固有属性,而人本身不能去掉自己的自由意志,因此也就不能消除恶。恶是自由意志向下的沉沦,要去掉恶就需要自上而下的拯救。这种上帝出于对人恩典而实施的 “救赎” ,是消除恶的惟一方法。上帝通过降身为人(耶稣),担负了世人的罪恶,把世人的罪恶变成自己无辜受苦,最后还被钉在十字架上遭受世人的唾弃,以此来消解现世之恶,但是这种罪的消解只有通过虔诚的信仰和深沉的忏悔祈求神的恩典来完成。耶稣基督之所以成为人类皈依的目标,在于他表达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从律法中解救出来,秉着自由意志而通向上帝的至善之路,不因人自身的恶性和周围环境去做恶事。而实现这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途径就是:尽心尽意爱神,爱人如己。不论他人是否是血亲、是否是仇敌都要去爱,不能因人的利害关系带来纷争,以此重塑人神和谐、人人和谐的关系。(许志伟,2001)但是在基督教内部,关于如何忏悔和得到救赎则有着分歧。例如,天主教与新教在人得救的具体方式上就存在着差异。天主教认为,尽管人的意志中作恶的一面使人有原罪,但人的意志中善的一面——理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获救。人只要严格遵循上帝的诫命和律法,就能得到上帝的救赎。天主教的救赎观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丧失了,因为人为了得到救赎,就必须严格遵循上帝的诫命和律法。而新教认为,因为意志,人的本性已经被彻底败坏了,所以没有善人,人人都有罪。既然人人都有罪,做什么都有罪,何必不敢越雷池一步呢?只要心中有对上帝的信仰,做什么都可以的,并不必遵循外在的律法。这样的话,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大大提高了。(肖四新,2009)
三、影片中人物的罪与救赎
影片中的整个画面都很压抑,片中主人公蒂姆总是板着一张脸,眼中总是充满痛苦、绝望和矛盾,他最终的悲惨结局,以及他要拯救的七个人的不完美的人生似乎都在暗示着基督教的一个基本命题: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生就是来受苦的,人的命运注定以悲剧结尾。但是片中的主要人物都以自己的方式在进行着忏悔和救赎。
主人公蒂姆本来有一个美好的事业和美满的婚姻,他正在通过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和善待他人来实现对原罪的救赎,从而在人生的尽头从容地面对上帝的末日审判,而升入天堂。但是一场因为接听电话而造成的意外事故,打乱了他的人生,因为车祸,七名无辜的生命逝去,包括他深爱的妻子。圣经《摩西十戒》规定“不可杀人”,而他却犯了“疏忽”之罪而杀死了七个人。片中的多处反映了他忏悔的真诚和深沉。雨夜在汽车中和海边对去世的妻子的思念和对自己的责备;一遍遍对车祸新闻报道的回顾;夜里因为车祸而时常产生的梦魇;和艾米丽交谈时,对自己人生的评论:“‘不值一提’比我的人生要强。”而当这些心灵的忏悔仍然解救不了他的灵魂时,他采取了行动——一个惊人的行动:自杀以求得心灵的解脱。如果他什么也没做,就像世界上众多的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那样随着自己的妻子和罪孽而去,这个故事就失去了它的震撼人心之处。而让人震惊的是他的死亡是精心设计的,他的死亡多了普通的自杀所没有的目的——救人。而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一步步地着手准备并展开行动。他搜集资料,挑选人选,散尽家财并将自己身上的器官一一捐献出去以帮助延续他人的性命。这样的救赎让人感动的同时,更令人不禁追问:这样的救赎到底是对还是错?主人公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想到用自杀的方式赎罪本身就是一种颓丧的人生态度。即便在基督教教义中,上帝在劝人救赎的同时也并不鼓励人们随意轻贱自己的生命。“不可杀人”的训诫中的“人”既指别人,也指自己,因为人沒有伤害个人或別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在神的手中。另外,为了实施最后的自杀,他又犯了其他的世俗之罪:假冒弟弟本的税务官身份,调查别人的税务记录;不经艾米丽的同意进入她的病房和家;迫使他的朋友丹接受他的委托,处理他死后的遗体捐献问题;还有,对接受他器官捐献的人隐瞒,让他们接受了这样一种血腥和残忍的重生,让他们背上了自己的罪。我们不敢断言,这样的赎罪,让蒂姆会接到上帝怎样的末日审判?“一命”和“七命”,孰轻赎重?故事惟一的转机是蒂姆遇到了艾米丽。在她强烈的求生欲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影响下,主人公渐渐抛弃掉了颓丧的人生赎罪哲学,开始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挣扎和反复无处不在。但是正是在这段时间,他的脸上偶尔露出了真心的笑容,他开始打扫自己的住所,他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他像一位丈夫一样给艾米丽修理机器,直到影片的最高潮他和艾米丽互诉衷肠,在那时,主人公已经完全抛弃了颓丧的自杀愿望,因为他流泪说出的愿望是想和艾米丽结婚并生下孩子平静地生活。我们相信这是他的真实愿望,此时的主人公已经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勇气和对生的愿望,那种颓丧的人生态度已经逐渐消失。但主人公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无法回避的局面,如果没有人捐献心脏给艾米丽,她就会很快死去。大雨中,主人公疯狂地冲入医院,询问医生艾米丽生存的几率。此时的主人公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是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清晰感受得到的,而在接下来主人公作出最后的决断——自杀,令所有观众都瞠目结舌,更使整部影片的主旨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同样是自杀的结局,但二者的含义已完全不同。主人公的人性在最后一刻闪现出耀眼的光芒。主人公为了挽救艾米丽的生命,只得选择抛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也是一种伟大的爱。当然这同样是一种罪,一种让天堂中的上帝也不知该怎样判决的罪。
片中其他的人物中,因为蒂姆的器官捐助而重生的以弗拉(Ezra)和艾米丽无疑是最耀眼的。因为他们最符合蒂姆,还有基督教教义中一个好人的标准。尽管蒂姆遇到他们的时候,因为原罪,他们都在受着自己的苦。以弗拉受着“目盲”之苦,但是他不因此而自暴自弃,从容地过着自己人生。故事开头接受蒂姆的言语挑衅时的宽容,在餐厅弹琴时的优雅,无偿给孩子上音乐课的善心等处处为我们展现了何为一个积极的人生。而艾米丽在深受“心脏病”之苦、经济匮乏之苦、“随时丧命”之苦等多重痛苦之时,还保留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自豪于自己做请柬的技术,敢于直面她对蒂姆的爱情。这样的人,无疑是最有资格进天堂、最有勇气面对上帝的。但是影片让我们对这两个人还有其他几位获救的、蒂姆选中的值得救助的好人也情不自禁有了想象:当他们知道了器官捐献的实情,是否会像蒂姆一样,背上同样沉重的十字架,选择令人叹息的赎罪之路。而对于红尘之中的我们,救赎之路又在何方?
[参考文献]
[1] 梁实秋.莎士比亚全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
[2] 陈国恩,杨永明.论西方人性观的演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3] 肖四新.罪恶与救赎——论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对人的本质理解之异同[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4] 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徐淑娟(1976— ),女,河南辉县人,硕士,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文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电影《七磅》的西方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