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公共关系的内部公众是指学校组织本身的成员,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等,具有相对稳定性、层次性、易控性、角色的模糊性和复杂性等主要特点。学校组织可以通过构建通畅的信息渠道、培养和谐的“家庭式氛围”等途径来建设学校内部公众关系。
[关键词]学校公共关系;内部公众;教职员工;学生
随着现代教育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学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织成分,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与各种社会力量接触,面临许多新关系和新问题的挑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组织与公关人员开始认识到学校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学校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关系,是通过学校组织与其内、外部公众之间所进行的全面的、双向的信息交流,以达到使公众对学校组织的角色、目标、成就及需要有更好的了解目的。根据与学校组织的关系状态,学校公众可以简单分为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两大类。本文主要谈谈学校公共关系的内部公众。
一、学校公共关系内部公众的类型界定
学校内部公众,是指学校组织本身的成员,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等成员。
对学校公共关系公众的理解经常存在着一种误区,即以为公众仅仅指的是校外的对象。而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学校公共关系要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内部成员对自己学校的评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学校内部成员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公众;同内部公众协调关系,是学校公共关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内部公众之一:教职员工公众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而完成这一任务的主体就是广大的教职员工。学校正是通过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创造性劳动把学生造就成合乎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的,因此,教职员工对于学校良好声誉和形象的建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教职员工还处于能够与学生、家长和其他有关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的特殊位置,他们不仅可以为公共关系部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还可以直接兼职从事学校的公共关系工作。
内部公众之二:学生公众
学生公众是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学校内部公众,与教职员工公众一样,他们也存在着角色和功能的双重性。学生是搞好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的学习情况、素质水平、升学就业情况直接影响着外部公众对学校的评价,是学校声誉和形象好坏的重要标志。同时,学生公众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经常被社会各界视为对学校生活最有权威的解释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评价;他们在毕业以后还会成为校友,演变成重要的外部公众,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还可能形成长期的影响。
二、学校公共关系内部公众的特点分析
1.相对稳定性
学校的多数教职员工,一般来说在学校的工作少则三五年,多则几十年。学校的形象会直接影响教职工的形象,学校的收益也会与教职工的收入密切相关。因此,教职员工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荣辱与共。
学校的学生,作为学校成员的时间一般是三到四年,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对与学校来说,也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的。
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校的内部公众是相对稳定的、持久的,变化性较弱,这也往往是学校组织容易忽略内部公众的重要原因。学校应当通过有效的公关运作,使内部公众不仅有“形”上的稳定,还要能够安心工作与学习,追求“神”的稳定。
2.层次性
学校内部成员按照任务、分工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群体、部门和岗位,如学生、教师、学校领导、一般职工、班级、年级、团支部等等,因此,学校内部公众是包括班级、年级、处室、学校等不同层次的部门以及校领导、教师、学生、职工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群体的总和。
不同层次的内部公众对于学校公共关系的地位和意义是不同的,对于学校公关的要求也各不同,而各层次内部公众之间的关系也是纷繁复杂的,学校内部公共关系工作应当着力理顺、处理和协调好这些纵向和横向的关系,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一个团结向上的内部环境。
3.易控性
与学校各类外部公众相比,学校的内部公众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容易控制,这与其自身的相对稳定性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内部公众只要是相对稳定的,就相对容易控制和协调。
一方面,学校可以直接把行***管理手段作为正式的沟通渠道来控制和调节内部公众,进而形成一种制度约束,在许多问题上对全体师生员工进行教育、约束和管理,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把他们的言行引导到对学校有利的轨道上来;当然,这种影响和控制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创设优雅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对师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作为学校成员的师生员工,对学校自然形成一种隶属关系和服从意识,服从学校的领导和指挥、参与集体的各项活动,这对内部公众自身也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师生员工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自然地形成一种自我控制能力,以适应和服从学校的指挥。
4.角色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学校内部公众跟外部公众相比,其角色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作为主体的学校组织,是一个抽象的范畴,它与校内公众的关系协调需要依托一个具体的“主体”来实施,这个“主体”当然不能是校外人员,而只能是校内人员。这样,学校组织内部的一部分成员比如领导或是承担公关工作的人员就要游离出来充当这种“主体”,代表学校来协调与其他内部公众的关系。既然学校内部的成员都是公众,那么这部分游离出来的“主体”还是不是公众呢?这就形成了学校内部公众角色的模糊与复杂,因而常常在实践中造成认识上和行为上的混乱。
实际上,学校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是靠组织内部的人来运作的。在进行对外公关的时候,学校所有成员都可以代表学校作为主体出现;在内部协调时,学校的成员又都是内部公共关系公众,游离出来的“主体”作为学校的代言人,既作为内部公众与学校发生联系,又肩负着学校内部公共关系使命与其他内部公众进行协调。
三、学校内部公众关系的协调策略
良好的内部公众关系是学校公共关系的起点,学校要想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目的,和谐的内部公众关系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在明确了学校内部公众的类型以及主要特点之后,我们来探讨如何来协调学校内部公众之间的关系。
1.构建校内通畅的信息渠道,增进理解与信任
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学校领导抱怨下属不能很好配合领导工作,影响工作效率;下层管理人员和师生员工又抱怨上级不了解教学和具体工作。这样的问题必然会造成双方的不愉快,乃至影响学校内部的团结。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渠道所致。
因此,形成良好内部公众关系的基础就是构建校内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梳理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增进学校与内部公众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其一,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即“上情下达”。学校应当向师生员工全面传达和解释学校信息,尤其是与师生利益有关的信息,使得他们充分了解和理解学校的现状,自觉以主人翁精神为学校排忧解难,与学校同甘共苦。学校可以通过校报校刊、内部广播、闭路电视、墙报办报、召开会议等传播媒介和方式及时传达信息,促进师生员工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其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即“下情上达”。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工、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等各方面多提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的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不论建议是否被采用,都应记录在案并及时反馈给内部公众,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种信息反馈可以通过接待来访咨询、实地调查、设置意见和建议箱、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其三,横向信息沟通。学校各平行部门之间、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如果不存在隶属关系、上下级的指挥和服从关系,那么进行信息沟通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学校可以经常性举办各种对内的公关专题活动或引进合适的竞争机制,如开展一些学术性质的沙龙、座谈、研讨会活动、一些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或是举行一些业务比赛等,增进学校内部横向交流,促进其相互合作。
总而言之,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在内的学校内部公众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以他们为对象的学校内部公关活动应当成为学校的经常性工作,学校领导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学校应充分调动内部公众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学校公共关系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对内增强学校凝聚力、对外扩大学校影响力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维红,学校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5。
[2]张志杰,论学校内部关系[J],平原大学学报,2000,11。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编辑/何 妍 舒 娟 终校/李益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试析学校公共关系的内部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