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俗称比目鱼、牙片鱼、偏口鱼。它是底栖肉食性经济鱼类,也是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它具有生长快、个体大、繁殖力强、经济价值高的特点。这种鱼的肉质细嫩丰满味美,营养丰富,易消化,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热量低,维生素B1、B2、D丰富。其饲料多为低值野杂鱼和@粒饲料。目前我国的牙鲆养殖已经从北方沿至全国各沿海省份,全年养殖产量可达五、六万吨。
一、牙鲆鱼的生长特性及养殖方式
牙鲆鱼的适温能力较差。1龄以下的稚、幼鱼生长的最适水温为16~21℃。成鱼生长的适应水温为8~24℃,最适水温为21℃,超过27℃水温易引起大量死亡。牙鲆为广盐性鱼类,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能在盐度低于8‰的河口地带生活,生长最适盐度为17‰~33‰。牙鲆能耐低溶氧,溶氧致死浓度为0.6~0.8毫克/升,人工养殖牙鲆池水溶氧量应高于4毫克/升,才有利于鱼的生长。
牙鲆的生长受环境、水温和饵料的影响。在不同的海域,因水温不同它的生长状况有一定的差异。在天然水域中,牙鲆孵化后2个月平均全长可达3厘米,3个月全长可达6厘米以上,到秋天可达20厘米左右。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如果水温适宜、饵料充足,孵化后一年可长到350~500克,一年半长到700~1000克左右。牙鲆是具有代表性的肉食性鱼类,在自然环境中以捕食小型鱼类为主,最长寿命可达10龄以上,体长达1米以上,体重达10公斤以上。
牙鲆鱼的养殖方式可分为陆地室内工厂化养殖、海上网箱养殖、池塘养殖三种形式。近几年,各种养殖方式有相互结合交叉使用的趋势,即秋冬季于室内工厂化条件下培育大规格苗种,翌年春季水温回升至15℃以上时,将其移至海上网箱或池塘养成,秋末冬初又回收到室内工厂化池内养殖以均衡上市或继续养殖。另外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春季在北方地区繁殖鱼苗,至晚秋规格达到15厘米以上,水温下降到10℃以下后,运至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沿海网箱中养殖。这些地区秋冬季沿海水温高达20℃左右,非常适合牙鲆鱼的生长。
二、陆地工厂化养殖牙鲆要注意的事项
1.设施建造要注意的事项
(1)场址选择要注意:选择牙鲆陆地工厂化养殖场址海区的水质要常年较为清新,无河水流入,有机物较少;不易发生赤潮,水温适宜,盐度相对稳定,不受台风影响,夏季海区超过28℃的最高水温期不能超过1个月;离海水水源距离较近,场区海拔较低,提水扬程小于10米;交通便利,电力、淡水供应充足,最好有可利用的地下海水、电厂余热等。
(2)养殖厂房(车间)建造要注意:厂房要保温、透气,采光要防止阳光直射。厂房四周用保温性能较好的砖墙结构,屋顶可用钢筋框架或木制框架,上面覆盖石棉瓦或玻璃钢瓦。如果采用农用塑料大棚简易厂房,顶上需要盖遮光率95%的黑色网,然后再覆盖编织的聚乙烯防风网,用绳索等固定好,以防大风吹坏。
(3)养殖水池(槽)建造要注意:养殖水池的材料可用混凝土、水泥砖、玻璃钢或帆布水槽等;池形选用圆形或椭圆形为好,有利于池水形成环流,冲洗池底的沉淀物。也可采用八角形池,但尽量不要用长方形池;池底要向中央坡降,排水口设在中央,有利于脏物的排出;水池的周边处应根据池塘的面积大小设2~4个进水口,沿着池壁朝相同的方向进水,使水池中水流旋转,有利于将粪便和残饵从中间的排水口排出。养殖池面积一般选择30~100平方米,池深60~100厘米。
2.苗种选择和运输要注意的事项
(1)要预先与供苗单位联系。在外购苗种时,要预先与育苗场联系,确定好运输苗种的时间,以便育苗场作好有关准备。要选择同批产卵孵化培育的苗种,如果不是同批次培育的苗种,虽然规格大小相同,但生长会有很大差异。
(2)要挑选健康的鱼苗。不要选用畸形、白化和不健康的鱼苗。健康的鱼苗特点为:肉眼观察,好鱼苗规格整齐,体色一致,鲜艳有光泽,光滑而不拖泥,游动活泼;不健康的鱼苗特点为:鱼苗规格参差不齐,体色黯淡,个体偏瘦,有些身上还沾有污泥,缺少活力。可用以下方法进行测试:一是测试鱼苗的反应能力。将手或棍插入装鱼苗的容器中,惊扰鱼苗,好鱼苗会迅速四处奔游,差鱼苗则反应迟钝。二是测试鱼苗逆游能力。搅动装鱼苗的容器,产生漩涡,好鱼苗能沿边缘逆水游动,差鱼苗则卷入漩涡,无力抵抗。亦可让风吹动或用口吹动水面,好鱼苗能逆风而游,差鱼苗只能随波逐流。三是测试鱼苗离水挣扎能力。倒掉装鱼苗容器中的水后,好鱼苗会在盆底剧烈挣扎,弹跳有力,头尾能弯曲成圈状,差鱼苗则贴在盆底,无力挣扎,仅头尾颤抖。
(3)要选择合适的鱼苗规格。有养殖经验的养殖者可选择全长4厘米的苗种,这种鱼苗运输方便,但管理不当易死苗,降低成活率。没有养殖经验的养殖者最好购进全长7厘米以上的苗种,以拟补因经验不足而产生的死苗。放苗时要保证本养殖场的水温在13℃以上或有增温条件时方可购进苗种。
(4)要注意苗种运输的安全。选择塑料袋充氧运输时,袋内水温控制在13℃左右,充氧后扎紧口,放入泡沫箱,捆好放在车上;苗种装运前停食1天,运输过程中不要投饵,要定时检查水温、溶氧和观察鱼苗的状态。如发现有死亡的鱼苗,应立即更换新水,进行充氧。散装运输、笼装运输要遮光;运输时避免剧烈摇晃,以免擦伤。在鱼苗入池前要用1毫克/升~2毫克/升浓度的抗生素药浴,防止病原菌和鱼苗一起进入饲养池。鱼苗下塘前要测量池水温度和装苗容器的水温,两者温差不超过3~5℃,并将装鱼苗的塑料袋放在池水中泡5至10分钟,以减少水温变化对鱼苗的应激反应。
3.成鱼饲养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养殖用水的处理。水质管理是养鱼的关键。养殖池的水深一般掌握在30~60厘米,水位太深不便于管理。海水需经砂滤,透明度不能太低,pH值要求为7.7~8.6。通常水处理的方法有过滤、曝气、杀菌等。一般采用砂滤井或沙滤池过滤,除去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较大颗粒以及个体较大的寄生虫。使用地下海水时,要由水质检测部门检测水质情况。水的化学元素和细菌含量要符合国家的海水养殖水质标准。
(2)适当控制盐度。由于牙鲆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能在5‰~35‰的盐度范围内生存。如果有条件,可在天然海水中加入适量的淡水,使海水比重在1.021(约27.3‰),饵料效果最好。
(3)要控制好水的温度。虽然牙鲆鱼可在5~27℃水温中生存,但在10℃以下,基本不摄食。当水温在10~23℃时,随着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当水温超过23℃时,摄食量逐渐减少。当水温超过27℃时,几乎处于绝食状态,甚至死亡。因此把水温控制在17~21℃时,生长效果最好。
(4)要控制好水中的溶解氧。溶解氧对养殖对象的生长速度和健康水平至关重要。水中溶解氧在4毫克/升以上,牙鲆可正常生活。如果溶解氧长时间在3毫克/升以下,会发生各种生理障碍。一般多采用流水和充气相结合的方法来增加水中溶解氧,将池水中溶氧控制在6 毫克/升~10毫克/升,有利于鱼的快速生长。
(5)控制好光照强度。养殖池光线太强,会使牙鲆出现不安,也会使池底池壁藻类繁生而影响牙鲆摄食和生长。因此,养殖池的上方要有遮光网。室内光照强度一般要控制在1000~5000Lx为好。
(6)根据气温水温变化控制好换水量。牙鲆养殖车间的换水量与水温和养殖密度成正比。一般水温在15℃以下时,换水量为每天5~10个循环;水温超过20℃时,特别是在夏季高水温季节,需要加大换水量,达到每天12~24个循环。如果换水量条件达不到要求,可降低养殖密度。
(7)要注意及时清理残饵和排泄物。残饵和排泄物的堆积会造成水质恶化,也是发生病害、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以冷冻杂鱼为主要饵料的养殖池,池底常会粘有饵料油脂和饵料碎末等污物,必须经常擦洗池底。在鱼苗阶段每天都要清理池底,随着个体的长大,可逐步减少清洗次数。此外还要除去浮在水面上从饵料中析出的脂肪膜。
(8)要适时分苗。由于在饲养期间,个体生长会出现差异,尤其是从苗种入池到全长10厘米阶段,如果出现生长差异会因相互残食而降低成活率;个体长到全长10厘米以上时,虽很少互相残食,但因大个体抢食而影响小个体摄食,会使生长差别增大,饵料效率降低。一般在鱼苗入池后,每月分苗2~3次,以后根据情况,每月选别一次。选别方法是:将池中稚幼鱼移到小网箱中,充气,再用小手抄网一尾一尾地进行挑选。挑选、分养时应注意:一是要注意鱼的状态,防止缺氧;二是分苗作业前要停食,对于大个体的选别或在水温偏高时选别,要尽量使选别、分养对象在低密度状态下快速进行;选别操作要细心、轻放,不能使鱼受伤。选别后的个体,要用1~2毫克/升浓度的抗生素进行药浴,以防细菌感染。
(9)要科学投喂饵料。投饵不宜过量,不应留残饵。夏季水温气温都较高,饵料氧化快,用冻鲜饵料时解冻的时间要短,不要降低鲜度,鲜饵料在保存时脂肪不能被氧化。解冻饵料场地在完成解冻任务后要立即清洗干净,防止引发疾病。不要长期投喂一种饵料,要经常更换投喂饵料鱼的品种。如果长期投喂同一种饵料鱼,会使营养不全,引发疾病,严重时会造成死亡。
(10)要随水温气温变化调整养殖密度。在良好的水质条件下,换水能力较强,或水温较低时,养殖密度可以相对高一些。如果养殖2龄牙鲆鱼在夏季水温达到25℃以上时,死亡率很高,可采取以下措施降低死亡率:一是尽可能提高换水率,做到每小时换水1次,而且应在深处取水,不受白天表层水水温上升的影响。有条件的可采取加兑地下井水,使水温降在25℃以下。二是在投喂饵料后,待鱼摄食结束后立即换水,清除残饵,保持池水清洁。三是降低放养密度,控制在10公斤/平方米以下,而且应在高水温到来之前就降低放养密度;四是适时进行倒池,要在7月之前进行一次倒池,以后每隔1~1.5个月倒池1次。由于夏季藻类繁殖极快,水池上要尽可能用遮光率高的物品遮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陆地工厂化养殖牙鲆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