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德传灯录》中的问人的疑问代词的种类较多,使用情况复杂,本考察了各种疑问代词的使用情况。其中“谁”和“孰”继承于上古。疑问代词“阿谁”“甚人”“何人”和“何者”“谁人”等,均为双音节词,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词汇发展双音化的趋势。
关键词:《景德传灯录》;疑问代词;问人1《景德传灯录》简介
《景德传灯录》,中国佛教禅宗史书。影响极大,共30卷,成书于北宋年间,作者道原。《景德传灯录》原题名为《佛祖同参集》,略称《传灯录》。此书取名为“传灯”,乃是因为灯能照暗,禅宗祖祖相授,以法传人,犹如传灯,故而名之。本书所记禅宗世系源流,上起七佛,下止法眼文益法嗣长寿注齐,五十二世,共1701人。(《景德传灯录》下文简称《景》)
2《景德传灯录》中问人的疑问代词
《景》中问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甚人”“何人”“何者”“什么人”“阿谁”“谁人”和“阿那个”。
2.1“谁”
“谁”在上古汉语中就已使用①,在《景》中共出现270例,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下面我们具体加以分析:谁的语法功能。
(1)作主语,用于询问人。例如,道吾曰:“我疾作,将欲去世。心中有物,久而为患,谁可除之。”(卷十五・石霜庆诸),僧问:“众手淘金,谁是得者。”师曰:“溪畔披砂徒自困。家中有宝速须还。”(卷二二・镇境遇缘)
在“谁”所在的问句末加一个“者”,将叙述句变成了判断句。《景》中,典型的“谁……者”句式已式微,在句中出现了判断动词“是”和“为”,变成“谁为……者,谁是……者”的形式。共出现31例。例如,而说偈曰:“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卷一・佛陀难提)
问:“当阳举唱谁是闻者。”师曰:“老僧不患耳聋。”《卷二三・泐潭道谦》
(2)作谓语,用于问人。例如,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悟。(卷三・菩提达磨)
(3)“谁”作宾语,可作动词宾语,用来问人。例如,既至帝问:“从来师事谁耶。”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尔。”(卷二七・善慧大士)
师问曰:“汝名谁耶?眷属多少?”曰:“我名释迦摩罗。有三千眷属。”(卷一・第十二祖马鸣大士)
此外,还可作介词宾语。僧问:“久酿蒲萄酒,今日为谁开。”师曰:“饮者方知。”(卷二三・青峰清免);寂问曰:“和尚从谁得?”师曰:“我从章敬得。”(卷九・朗州古提和尚)
(4)作定语,相当于“谁的”。例如,“古涧寒泉谁人能到。”师曰:“乾。”(卷二三・开先清耀);曰:“汝出谁门邪。”曰:“神秀大师。”(卷五・堀多三藏)
(5)作兼语。例如,师有时云:“文殊普贤。昨夜三更每人与二十棒,趁出院也。”赵州云:“和尚棒教谁吃。”(卷八・南泉普愿)
在此例子中,“谁”既是“教”的受事宾语,又是“吃”的行为的发出者,是主语。所以再句子中,它是兼语。
(6)作兼语。例如,祖曰:“名既非名,义亦非义。辨者是谁,当辨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翻。(卷二・婆舍斯多)
2.2“阿谁”
“谁”是从上古、中古继承下来的,从汉代开始,出现了“阿谁”的形式②,《景》 中仍然保留了这种形式。“阿谁”的语法功能和“谁”相比同样完备,《景》中“阿谁”共出现89次,可以作主语、宾语、兼语等句法成分。
师示众云:“王老师要卖身,阿谁要买。”(卷八・南泉普愿)(主语);师云:“浆水价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卷八・南泉普愿)(兼语);见师面壁,乃拊师背问:“汝是阿谁。”曰:“普愿。”(卷七・泐潭常兴)(表语);对云:“问阿谁。”师云:“问长老。”(卷十二・陈尊宿)(宾语)
“阿谁”和“谁”都主要用来指人。“阿谁”大都表示询问;“谁”除了表示询问,还可表反问,虚指和任指。在上文“谁”的用法中,我们已经举例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2.3“谁人”
疑问代词“谁人”共出现20次。用来询问人,相当于“谁”,多作主语。例:时门人道悟问:“曹溪意旨谁人得。”师曰:“会佛法人得。”(卷十四・石头希迁);其僧礼拜。师云:“苦哉屈哉谁人似我。”(卷六・郦村自满)
下面例子是“谁人”的反问用法。如:师曰:“古殿无香烟,谁人辨清浊。”(卷二四・齐云宝胜)
2.4“甚人”,做宾语。这种情况只出现过一次:
不历僧祗获法身是个甚人。彼此出浴劳倦,不妨且退。(卷二六・瑞鹿本先)
2.5什么人
例如,在《传灯录》中共61例,用来询问人,可作主语、宾语、定语。作主语29例,构成“什么人+VP? ”的形式,句意为“谁VP? ”例如,曰:“什么人得。”师曰:“待海燕雷声即向汝道。”(卷二三・黄龙诲机);问:“亡僧衣,众僧唱。祖师衣,什么人唱?”(卷二十四・升州清凉院文益禅师)
(1)作宾语。例如,共23例,主要作动词宾语,构成“VP+什么人?”的形式,共22例,且VP主要为判断动词“是”,构成疑问判断句,有21例。例如,始因曹山和尚垂语云:“有一人向万丈崖头腾身掷下此是什么人。”众皆无对。(卷二十・洞山道延);师曰:“汝是什么人。”曰:“恁么即不落因果也。”(卷二八・法眼文益)
VP也可以是其他动词,共3例。例如,师云:“举向什么人。”居士以手自指云:“庞翁。”(卷八・百灵和尚);僧问:“师居i座,说法度人,未审度什么人?”师曰:“汝也居宝座,度什么人?”(卷二十一・漳州罗汉院桂琛禅师)
作介词宾语1例。例如,夹山又问:“梨与什么人为同行?”师曰:“木上座。”(卷二十・杭州佛日和尚)
(2)作定语,相当于“什么人的、谁的”。例如,师一日问黄檗:“黄金为世界,白银为壁落。此是什么人居处?”黄檗云:“是圣人居处。”(卷八・池州南泉普愿禅师);问:“三世诸佛尽是传语人,未审传什么人语?”师曰:“听。”(卷二・福州报慈院慧朗禅师)
2.6“何人”
“何人”是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人”组合而成的偏正短语。在上古汉语中已有用例,在《传灯录》中共60例,相当于“什么人、谁”,用来询问人,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
(1)作主语。例如,僧问:“灵山一会何人得闻。”师曰:“梨得闻。”(卷二二・德山德海);问:“迦叶上行衣,何人合得披。”师曰:“天然无相子,不挂出尘衣。”(卷二三・乌牙行朗)
(2)做谓语,仅出现两例:王问曰:“此何人也。”师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为说法故来礼耳。”(卷二・鹤勒那);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3)作宾语,例如,问:“古人传衣当记何人。”师曰:“汝什么处见古人传衣。”(卷二四・清凉文益);藏问:“和尚见鹿过否?”祖曰:“汝是何人?”曰:“猎者。”(卷六・抚州石巩慧藏禅师)(4)作定语,《景》中只出现两例:有僧从牛头处来。师乃曰:“来何人法会。”僧近前叉手绕师一匝而出。(卷四・破灶堕);次问疏山曰:“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山曰:“左搓芒绳缚鬼子。”(卷二五・天台德韶)
2.7“孰”
“孰”是一个上古汉语常用的疑问代词,在问人的疑问句中可表示“谁”“哪一个”等之义,作主语。
(1)作主语9例,可表示“谁”之义。例如,曰:“教中但见有情作佛。不见无情受记。且贤劫千佛孰是无情佛邪。”(卷二八・南阳慧忠);师曰:“今一叶翳虚,孰能剪拂。”(卷三・菩提达磨)
(2)“孰”也可表示“哪一个”之义。例如,审如此者,邪正莫辨。孰为是乎。(卷二八・南阳慧忠)
2.8“何者”,在《景》中共出现19次,但是仅一次是问人的情况
时有人问云:“弟子未知。律师法师禅师何者最胜。愿和尚慈悲指示。”(卷二八・大珠慧海);“何者”的用法跟其他的问人疑问代词不同,“何者”询问人物总是带有别择的功能,如例中的“律师法师禅师”即指明了别择的范围。
2.9“阿那个”,在《景》中出现35次,其中11次用来问人或佛
例如,师曰:“阿那个是梨主人公。”僧曰:“见只对次。”(卷十五・洞山良价);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卷四・法融)
2.10“谁家子”,仅一例,用来问人。意思是“什么样的人”,相当于“谁”。例句的意思是“不知道和尚是谁”
例如,问:“佛是摩耶降,未审和尚是谁家子。”师曰:“水上卓红旗。”(卷二十・蜀川西禅)
3小结
(1)《景》中人物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甚人”“何人”“何者”“什么人”“阿谁”“谁人”和“阿那个”。其中“谁”和“孰”继承于上古。《景》中“谁”的使用频率最高,“阿谁”次之。(2)“谁”“孰”继承于上古,为单音节词。疑问代词“阿谁”“甚人”“何人”和“何者”“谁人”等,均为双音节词,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词汇发展双音化的趋势。(3)“孰”在《景》中,仅出现10例,可看成仿古用法。
注释:①例如,苏厉为之谓周君:“楚王与魏王遇月,主君令陈封之楚,令之向公之魏。楚、韩之遇也,主公令许公之楚,令向公之韩。今昭献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周君曰:“善。”乃止其行。(《战国策》卷一)例中“谁”询问人,作兼语。
②例如,“春风尔来为阿谁,胡蝶忽然满芳草。”(乐府诗集卷六十山人劝酒)中“阿谁”作宾语。参考文献:
[1] 吕叔湘,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示词[M].学林出版社,1985.
[2] 王力.汉语史稿[M].上海:中华书局,2004.
[3] 吴福祥.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6.
[4] 林祥媚.代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13.
[5]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作者简介:聂娟娟(1988―),女,安徽安庆人,上海大学2011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方向:近代汉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景德传灯录》中问人的疑问代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