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五课是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两篇短文。其中一篇是《陈太丘与友期》。在这篇文章中,陈太丘的儿子、时年七岁的陈元方在父亲朋友没有遵守约定迟到而且还对自己辱骂父亲的情况下,反驳那人:“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书下对“家君”一词的解释是“谦词,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我对“家君”是“谦辞”实难赞同。
谦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02年增补本)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此解释是“表示谦虚的言辞”。我们先看一下古人是如何“自谦”的。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古人表示谦虚的词分为几以下种:
1.用于自称时。“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在下”,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人们在说到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房子是“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大约意为“孤单之人”)、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通过对上面例子的分析不难发现,所有的谦称都是用来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那么“家君”有这方面的意思吗?
“家君”按课文下的注释为“谦词,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对“家君”是“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的解释,我并无异议。但我不同意“家君”是谦辞。
我们都知道,“君”是古代对别人的尊称。“家”,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年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缩印本)第728页对“家”的解释中第6条是“谦称自己的亲属”。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由张理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97页对“家”的解释中第7条中是“名词,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带‘家’,表示自谦。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君:父亲)。”它们都只是说了“家”是“谦辞”,但“家”的意思两本书都没有说到,更没有讲“家”为什么是谦辞。
《陈太丘与友期》里有一句“尊君在不”,“尊君”书下注释“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尊”和“君”都是表“尊敬”之意。还有同文中有“君与家君期日中”一句,“君”就是古代对人的尊称。那么“家君”里的“君”也应该表示的是“尊敬”的意思。但是在“家君”这一个词里,“君”表示“尊敬”,“家”表示“自谦”,一个词既表“自谦”又表“尊敬”,这不是相互矛盾吗?
“君”表示尊敬,这毫无疑义。那么“家”在这里也只是说明了“君”的隶属关系,并无谦虚或是恭敬之意。所以,我认为“家君”连在一起就应该是一个“敬辞”!试想,一个人对别人说自己时可以谦虚地说,对别人提自己的父亲也会“谦卑”地说吗?尤其是古代,天地君亲师,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难道就因为是自己的父亲,在自己和别人说话提到父亲就应该“谦卑”的提及吗?难道父亲还不如一个外人吗?这个显然不合常理。
还有“家严”“家慈”“家尊”“家父”“家母”“家兄”“家姐”“家叔”等,在《古代汉语词典》里也解释为“谦辞”,我也不同意。我只能说这几个词不如称“家君”时的态度恭敬,但也绝对没有到了谦恭的地步。
当然,古人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但限于说家中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说自己的儿子“犬子”“小儿”“不肖子”;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拙荆”“糟糠”。如果和别人说话提到家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也应该是满含“恭敬”的,而不是“谦虚”。所以我认为,“家君”是“敬辞”,而不是“谦辞”。
总而言之,谦称自己时用谦虚的字眼,称呼对方用敬称。但称呼自己的长辈如父亲和母亲时不同,应用敬辞,而不是像称呼自己、称呼自家的小辈一样用谦称。
(作者单位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高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