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弹性学习(flexible learning)的实质在于学习的选择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其价值体现在: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它是增强高校活力的“助推器”。 弹性学习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弹性学习;理念;选择
中***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26-02
一、弹性学习的理念与价值
Wade(1994)认为,“弹性学习……是一种大学教育的方式,它能为学生提供对学业更加负责和对学习活动更加投入的机会以及满足他们个人需求的机会”[1]。MacFarlane(1992)则认为,“‘弹性学习’就好比一面旗帜,在它的指挥下,教师通过提供结构化的资源材料、学业任务协商的机会、自我和同行评价以及依靠群体合作的‘现实’的工作,从而使正式的、满堂灌的教学向个人化或小组管理的学习转变”[1]。虽然两种观点不完全一致,但二者在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发展方面是一致的。从这一点上说,弹性学习的本质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具体到人才培养,弹性学习的基本涵义可以分为理论和操作两个方面。在理论上,弹性学习是基于“弹性、自治、学习者中心”(flexibility、autonomy、learner-centered)的基本理念,以现代信息媒体技术为基础,以为个人设计的弹性的课程为基本内容,以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选择为特点的一种学习活动。在操作上,弹性学习要求学校灵活地设置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方式及修业年限等等[2]。
上述定义都强调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个人化的学习内容和灵活自主的选择在弹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选择权力是弹性学习的灵魂。学习的选择性、多样性、个性化是弹性学习的本质。弹性学习既包括让学生把握学习的时间(when)、地点(where)、进度(pace),也包括学习内容(what)和学习方式(how)。弹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知识的获得,它要求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要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分析解释信息并做出决定[3]。具体说,目前高校推行的学分制、弹性学制等都属于弹性学习改革的范畴。
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的研究中,人们很容易将弹性学习、弹性学习制度与弹性学制三者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这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三者各有其特定的涵义和范围。弹性学习强调学习活动的选择性、自主性和个性化;弹性学习制度强调保障特定学习活动的弹性规程和准则,其内容主要包括弹性的教学管理系统和弹性的学籍管理系统;而弹性学制则涉及教育各系统,因为学制体现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就三者关系而言,弹性学习是核心,弹性学习制度和弹性学制均是其保障,弹性学制又较弹性学习制度涉及范围更广。
弹性学习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它对高等教育系统、学生和高校的多重作用之中。对高等教育系统而言,弹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学习自由思想。对学生而言,弹性学习有利于其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为他们全面和自由地发展奠定基础。人才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只有通过学习活动的多样性、自主性和个性化才能得以体现。弹性学习从本质上不同于科学主义主导下所有的学生都按统一的模式即学计划、学大纲、材甚至学进度进行培养的刚性学习。对高校而言,弹性学习是增强高校活力的“助推器”,弹性学习在对传统的高校教学和管理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其带来巨大的潜在利益,高校通过一系列的改变将赢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创建一个更加一体化的组织,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或不可捉摸,弹性的时间安排能满足更多人需要,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更加复杂,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位,学习责任转向学生,师生关系得到改善,等等。
二、弹性学习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无论从信息化和全球化还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来看,弹性学习都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成为人类继文字和印刷术出现后学习方式变革的又一里程碑[4]。约 翰?奈斯彼特认为,信息社会所强调的重点是从供应转到选择。“未来的人可能不是苦于没有选择余地,而是苦于选择余地太大,无法下手”[5]。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对知识的认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提出的Know who类知识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说明,主动打破专业限制,关注其他领域的进展情况,对于提高个人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已成为不断选择的过程,教育要肩负起教会人们选择的使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弹性学习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技术化的教学机构将与传统的大学并行不 悖[6]72,传统大学失去竞争中的绝对优势,弹性学习的推行将为其注入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弹性学习取代了传统的刚性教育模式,满足了学生对教育的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使学生有了追求弹性学习的需要与可能。全球化所强调的“用户至上”的理念正是弹性学习的精神内核。“消费者变得至高无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选择我们最佳的教育——从全世界教育体制中选择最好的教育体制,这是具有***潜力的一场变革”[7]。“知识的供应者和使用者与知识的关系越来越具有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商品的关系所具有的形式,即价值形式”[8]。全球化还会带来人才流动的全球化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这也促使今天的大学生应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学业。同时,他们会对高校提出更多新的要求,需要弹性的学习方式来满足。
终身教育的提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展的需求,首先是知识爆炸和更新速度加快结束了大学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终结的事实。有研究表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仅占一生所需知识的10%[9]。其次是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迫使人们要适应日益频繁的职业变动。美国人平均一生流动12次,经合组织国家每人平均5年换一次工作[10]。再次是生活模式的变化也要求人们不断学习,传统的单向的线性模式(年青时上学,成年后工作,年迈时退休)将会被一种周期性的(工作——休息——工作)的生活模式所取代[6]75,学习将成为人们一生的追求。大学理应承担满足这一需求的使命,不仅应提供可供选择的、富有弹性的教育,而且也要教会人们怎样选择。
三、弹性学习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全球化、终身教育趋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开展弹性学习、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亟待推行弹性学习。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高等教育改革。始于1999年的高校大扩招,使改革的呼声愈加高涨。我国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规模高等教育的国家。入学人数的增加和入学年龄的放宽意味着受教育群体比过去更复杂,需求更多样。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促使高校推行弹性学习改革。因此可以说,无论从***策上、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弹性学习都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从***策层面看,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规定高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也做出了同样规定。弹性学习制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策的重要内容。
从理论层面看,由于缺乏对弹性学习理论的系统研究,我们时常陷入尴尬境地,时而讲学分制,时而讲弹性学制,时而又讲弹性学习制度,但各种制度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彼此关系如何,却少有人研究。人们只在思想上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并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整体的改革,却没有研究问题的根本——弹性学习。
从实践层面看,我国自1978年在高校恢复实行学分制以来,就开始了弹性学习的改革尝试,虽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依然很多,集中体现在:
1)学习内容不够开放。不仅课程本身变通性不够,而且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传授也不灵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力很小,且不善把握。2)学习时间弹性不足。一方面,课内学时安排过多,学习年限伸缩性不强;另一方面,学生将课余时间用于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大学生的选择权利与选择能力难以协调。3)学习方式比较单一。“粉笔+讲授”的传统型教学仍是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行为过于单一,师生交流严重不足,高校扩招导致的班级规模扩大也使得小组式、个人化的学习方式难以实行。4)学习环境不够优化。高校较少顾及学生学习之外的需求,对经济压力型、学习困难型和心理障碍型学生的关注不够;选课制、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的实施步伐缓慢,相关配套改革没有跟上;无论在师资队伍的软环境建设还是教学设施的硬环境建设上都显得薄弱。5)学习改革不受重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改革、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很高,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改革。于是,教学改革成为教的改革而不是教与学双方面的改革,成为关注教师的改革而不是面向学生的改革。教育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和教师的事,而不是学生的事。结果,这种一厢情愿的、不倾听学生声音的做法常常因为没有学生的热情参与而难见显效。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他们理应成为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然而,在现实情景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Flexibl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ase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edited by Rachel Hudson, Sian Maslin-Prothero and Lyn Oates,1997:2.
[2]覃壮才. 弹性学习制度概述[C]. 昆明:弹性学习制度下的教学 管理研讨班论文,2001.
[3]Implementing and Managing Flexible Learning—Establishing Flexible Learning Program. Tony Simmonds. Thames Valley Uni versity. London. Pitman Publishing,1995:4.
[4]桑新民. 信息技术时代:人类学习方式变革的里程碑[J]. 上海高教研究,1998(12):34.
[5]阿尔温?托夫勒. 未来的冲击[M]. 孟广均,等,译. 北京:中国对 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232.
[6]嘉格伦. 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M]. 万小器, 程文浩,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72.
[7]葛洛蒂,张国治. ***时代——第五次浪潮[M]. 北京:电子工 业出版社,1999:59.
[8]让-佛朗索瓦?利奥塔尔.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 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
[9]王言根,屈林岩,宋毅. 大学生学习改革与创新初探[C]. 长沙: ***大学生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2001.
[10]***高教司. 学会学习[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弹性学习:理念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