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幸福像花儿一样》、《甜蜜蜜》到《金婚》再到《奋斗》。这样一类的情感大戏在中国着实火了一把。那火烧得,一个字,“旺”啊,就连小摊贩卖的盗版光碟也被一抢而空。于是我不禁要问,这吸引人之处到底在哪儿?
现如今,琼瑶戏那“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模式已经过去了。中国的武侠制作除了打戏内容有震撼的视觉效果外,一切都显得空洞。如何满足观众日益更新的需求和审美口味应该是中国影视文化传播的难题吧。
那晚,我拖着疲惫的身体硬撑到了零点,就是为了收看湖南卫视的特别节目《零点风云》。这期的嘉宾是《奋斗》的编剧石康和《金婚》的导演郑晓龙。这节目相当于一个辩论会,在限定时问内看准能够先说服对方。
《奋斗》讲述了一群青年男女在面临社会、面对人生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情感纠葛,其中经典台词皆出自编剧石康之手,在社会大众尤其是较为年轻一辈的观众群体中有着良好的口碑。而由王宛平编写的《金婚》描写的是一对夫妻携手共度50年的婚姻生活。50年里,他们磕磕绊绊终不悔,风风雨雨永相随的情感历程在观众心中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金婚》稳坐收视冠***宝座,也压倒了《奋斗》。
记得当时摆在郑晓龙面前的是《奋斗》和《金婚》两个剧本,他选择了《金婚》。我估摸着应该是他更加能够把握这类写实的生活题材,这样更能贴近大众吧。
石康靠《奋斗》赚到了80万,但石康这次却放下狠话,一定要凭《奋斗2》赚到一千万。我就突然想起2007年发生的美国好莱坞编剧大罢工事件,因为编剧得不到他们认为的应得报酬,纷纷罢工游行,这样的一场劳资纠纷轰轰烈烈地上演了。我在想,照这么发展下去中国也可能发生同样的事。
二人一路激辩,郑晓龙稍胜一筹。无奈下期节目要等到下星期,结果在我这儿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但即使郑晓龙嘴上说服石康,石康也依然坚信他能赚到一千万,因为他笔下的人物都有那种奋斗不息,绝不服输的性格。
我是真的很希望能够多拍些像这一类引人深思的作品。对于那种男女主角像苦菜花似的一路哭到底的苦情戏,我只能表示无语和内心的极度纠结。还有那些曾经优秀的经典就像一颗被榨了无数次的橙子,只剩下渣滓了。但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些投资商还要不惜血本地重拍再重拍。他们是要挑战我们对同一事物的接受,不,是忍耐的极限吗!
就说这《哑巴新娘》吧。那时热播的时候,十儿个中年妇女趴在电视机前不停地抹眼泪。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可也不能都是苦水啊!那主题曲更像是咒语一样,一遍又一遍,连街头公厕的阿婆也不唱戏,改哼这调了。我想学英语要有这劲头早就成翻译了。
那天,我火气很大,因为我在几道数学题前徘徊很久了。突然老弟大叫:“燃烧,燃烧,用你的真心燃烧……”我气急败坏地冲上去大喊:“烧什么烧,我火已经很大了!”上去就是一脚,老弟一脸无辜。
后来,果然不出所料,一大堆如《辛家媳妇》、《中国媳妇》、《我爱我夫我爱子》、《媳妇的眼泪》一类型的悲情戏闪亮登场了。一样温婉善良的女主角,好像所有的不幸都发生在她一人身上。冤枉是必需的,婆婆的不满,情敌的嫉妒,但总有一痴情的男配角守护着她,这男的还必须因爱成恨,去陷害男主角,致使男主角家道中落,女主角被迫离家。其后女主角通过努力,从恶人手中夺回家业,重新赢得婆婆的信任和丈夫的回心转意。但永远不变的结局是男女主角夫妻同心,最终相拥在一起。致使中年妇女的同情心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心期待下一部媳妇剧的登场。
让我很难想象的是,台湾演员程莎莉在拍苦情戏《妈妈无罪》时哭到视网膜脱落,将近失明。我想以后她恐怕是欲哭无泪了。
我一直纳闷为什么中国人在看待故事结局方面都倾向大团圆结局,这也许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吧。但在我个人看来,悲剧有时却更能打动人心,只有痛过才更深刻,不是吗?
最要批判也最可气的就是翻拍剧。记得那时韩剧《天国的阶梯》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暴风雨。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在剧情原封不动的前提下,硬是换了张脸,还非要打上中国版《天国的阶梯》的称号。可气的是那些投资人并不是为了艺术梦想领域的开拓,只是借机让自己满身的铜臭味更重些罢了。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有那种烙印在一代人心中影响几代人的魅力。如果没有对艺术的热忱,只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那样只能是垃圾而已。
再说这新版的《天仙配》且巴,真是无奈啊!就说扬子那一张亘古不变的“鞋拔子”脸,皮肤坑坑洼洼的犹如月球表面,不论哭笑,呆若木鸡,真想冲上去“撕”出一个表情来。你说,好好一个企业家,该干嘛干嘛啊,不能因为是你出资就演男一号啊。董永那情感丰富、英俊潇洒的孝子、痴夫,是说演就能演的嘛!还有打戏,那真不该叫打。两人对峙,相互瞪一下眼,你飘上,我钻下,不知道哪里飘出点花瓣再营造一下气氛。难道进化到神仙打架连手都不用了,就在对方的眼神、衣袂中秒杀了吗?
算了,不说也罢。我也实在写不动了,因为我趴在床上,左手托腮右手执笔,一直保持这个姿势。都僵了。我只希望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电视剧能够拍出价值,拍出营养,拍出另类,创造更多经典。